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对《“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解读

2023-01-13 12:13马庆凯张雨宁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遗传文化遗产

马庆凯 张雨宁

过去五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正能量。“十四五”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2022 年8 月17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1],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方向。基于对《“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文本细读,结合这一文本与《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的对比,我们对未来五年非遗领域的工作重心与趋势进行梳理,以期对国内非遗传承保护有所借鉴。

一、对两份规划中相关表述的对比分析

围绕两份规划文本有关非遗的表述,从非遗出现的位置(表1 中借鉴“位阶”这一法律术语)、与非遗最相关的表述、专栏中的表述、与非遗间接相关的表述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十四五”规划文本与“十三五”规划文本相比既有延续性,也有明显的创新。

表1 两份规划文本对有关非遗的表述对比

续表

从表1 可以看出,“十四五”规划对于非遗传承保护的表述出现了新的特点:(1)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例如非遗在这一规划中的位阶显著提高,第七部分第三节聚焦于非遗,标题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与非遗最相关的表述以及专栏中的表述都对未来五年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进行更加具体、更有操作性的部署;(3)与非遗间接相关的表述中出现了新的提法,例如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非遗传播等。下文中我们将对这些新特点进行讨论。

二、有关非遗传承保护的表述的创新

“十四五”规划文本中有关非遗传承保护的新表述明显增加,例如对非遗的传承保护提出了更深入细致的要求、强调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重视非遗传播等。此外,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一新任务与非遗传承保护也有不可忽视的联系。下面我们将对这些新表述的含义及其对非遗传承保护的意义进行逐一分析。

1.对非遗传承保护的规划更深入具体,注重落实

对于非遗传承人群,“十三五”规划是这样表述的:“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行抢救性记录。”“十四五”规划文本则明确指出:“健全非遗调查记录体系、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

可以看出,非遗传承人群的范围明显扩大,从“代表性传承人”扩展到“十四五”时期的“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与“非遗传承人群”。由于群体传承人在利益生产及分配方面存在“反公地悲剧”行为,因此,应当重新理顺传承群体内部权、责、利之间的关系。[3]在这个意义上,由“传承人”到“传承群体”的调整,有助于调动非遗所在社区更广泛的传承群体的积极性,维系社区的稳定与和谐。

此外,“十四五”文化规划中提出健全有关非遗的各类体系、制度,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动态管理,都有助于克服目前非遗传承中出现的弊端,建设更有效的传承保护体系。

2.强调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十三五”规划中对于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表述不多,而“十四五”规划中添加了多处新表述,例如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特色村镇和街区,强化融入生产生活,创新开展主题传播活动;在非遗富集区建设体验设施等。不难看出,将非遗的传承保护与更多民众的生活结合起来,是未来五年的重点之一。非遗承载着文化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是由群体内的成员共同分享的,能促进其内部团结、强化其凝聚力。[4]非遗的传承过程作为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行动网络,更需要调动社区的参与意愿,发挥更广泛的民众的积极性,形成一种集体记忆。通过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有利于非遗的有效传承与传播,给予非遗新的活力。

3.重视非遗的传播

“十四五”文化规划对于扩大非遗的受众群体有多处新的表述。例如鼓励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企业认定为中华老字号,推动传统工艺面向大众推广传播;也强调“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这将有助于在各类群体中培养非遗传承意识,形成覆盖面更广的全民保护体系。同时,将非遗传承与国民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各类群体的文化自信。

“十四五”文化规划在拓宽传播渠道方面也新增了多处表述,例如“推动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拍摄中国戏曲剧种纪录片”“实施美丽中国网项目”等。近年来,指尖上的媒体发展迅速,通过新媒介传播非遗成为大势所趋。利用动漫、纪录片、互联网等载体平台对非遗进行广泛传播,有助于非遗的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非遗的展览方面,“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国家级博物馆云展览平台”这一展示新途径。随着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云展览”这一形式能促进非遗价值的阐释。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VR 等数字化技术开展线上展览,有助于将博物馆的遗产资源可视化,把其中的非遗具象化,形成多方位的立体展示路径,从而深化对传统民俗、工艺等非遗的理解和认同。这也预示着博物馆的传统实体展览模式正在演变为注重体验感的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由此可见,展开以非遗为中心的虚拟空间叙事,是文博展览中的新趋势之一。

4.关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关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没有正式提及,在专栏19 中表述如下:“依托长城、大运河、黄帝陵、孔府、卢沟桥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

与此相比,“十四五”规划中在第七部分列出一小节,标题为“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明确指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表述如下:“整合长城、大运河、长江沿线等重要文化资源,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主体功能区,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由此可见,“十四五”时期国家对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酝酿得更加成熟,选择更有中华文化标识性特征的文化遗产,其管理运营在逐步走向正轨。

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人为的规划设计、直接建设、间接引导而形成的具有明确区域边界的功能文化区,是以核心遗产为中心,具有协调和指导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功能的新工程,也是大型文化遗产展示的新型载体。[5]另外,规划中对于革命文化做了一定的强调,比如长征文化公园的建设,对于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大意义。在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的事业中,除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外,非遗显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例如,深入挖掘国家文化公园的记忆元素与相关的非遗要素,有助于国家文化公园走近民众,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对两份规划文本宏观结构的对比分析

除了上述明确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间接相关的表述外,“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多项新的任务。对这些新任务的表述尽管没有提及非遗,但这些新增任务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非遗传承保护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两份规划文本的宏观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时代语境的变化,并在新的语境中推进非遗传承保护事业。

对比两份规划文本,可以发现它们的基本框架非常相似,开篇包括序言、指导思想,中间的主体部分对各方面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规划部署,结尾部分提出组织实施保障等。除了文字之外,两份规划文本中也以图片格式列出了十几个专栏,详细列出了未来五年各分支领域的工作清单。两份规划文本的基本框架对比展示如表2 所示:

表2 两份规划文本宏观结构的对比

从表2 可以看出,“十三五”规划文本与“十四五”规划文本提出的任务有较高的相似性、延续性。然而,与“十三五”规划文本相比,“十四五”规划文本的新意也很明显,包括两类:(1)完全新增的表述,如“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2)沿用“十三五”规划文本中的关键词,但表达力度显著增强,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有效性”“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限于篇幅,下文将以完全新增的表述为重点,探讨这些新表述对非遗传承保护的意义。

四、“十四五”规划中新增任务对非遗传承保护的意义

“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及“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这三项新任务没有直接提及非遗,但它们与非遗传承保护的关系显而易见,或者给非遗增加新的内容(例如红色主题非遗),或者给非遗带来新的语境。下面我们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和“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为例,探讨这些新增任务对于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意义。

1.利用文旅新业态提升非遗影响力

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仅提及一次,具体表述为“发展文化旅游”。“十四五”规划提及旅游多达60余次,并单独列出第十部分进行详细规划。其目的表述如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规划中也指出:“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非遗展示场所、对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等成为旅游目的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由此可见旅游在“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旅游业不仅可以发展区域经济,对于文化传播也有重要推动作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了解各地优秀文化,并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推进旅游行业和非遗相融合,让非遗展示进入更多旅游目的地,可以充分发挥旅游的教育、传播功能,实现对非遗的有效传播。结合非遗在旅游中呈现的可体验性、可持续性和不可模仿性这几个特性,能够达到文化与旅游深度有机融合,同时实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例如利用会展、商务、休闲等形式打造非遗的旅游产品,利用文旅的新业态拓展非遗传播的范围,提升非遗在国内、国际层面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2.发挥非遗资源富集的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关于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着墨甚少,例如“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打造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十四五”规划第十一部分聚焦于这一议题,并用三个小节和一个专栏对此做出规划。其目的表述如下:“优化城乡和区域文化资源配置,推进一体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协同性发展,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城乡均衡协调的文化发展空间格局,促进文化更平衡更充分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文明受到明显冲击,城乡差距扩大,人才日益流向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发展乡村经济,而文化旅游是重要的抓手之一,能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乡村民众的收入。如果非遗传承群体的生计有了保障,他们传承保护非遗的积极性也会提高。依托乡村中丰富的非遗资源,以文化为支柱打造美丽乡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例如,村民可以组织各类民俗活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名片。此外,将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也是一种有效的路径。乡村振兴要充分重视人、地、物的有机结合,实现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产业生态并重的整体复兴。[6]

在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在化解新矛盾、迎接新挑战、形成新优势的征程中,文化可以引领风尚、推动发展、凝聚民心、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其重要性不可低估。其中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度沉睡的文化资源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以上通过对《“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文本细读,以及将之与《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进行对比分析,希望有助于把握未来五年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与发展趋势,助力非遗保护传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遗传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