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口述志的文化思考

2023-01-13 12:13孙正国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心灵史谱系遗传

孙正国

近十年来,对非遗传承人的关注度有所上升,国家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计划和传承人研培研修计划稳步推进。在此我们需要特别强调非遗传承人研究的两个前沿问题:一是传承人的实践路径,二是传承人口述志的研究方法。前者关系到政府规划与推进非遗传承人的实践问题,后者关系到学者观察与记录传承人的理论问题。鉴于笔者对后一个问题的参与和思考更多,下仅就非遗传承人口述志的研究方法谈一点初步认识。

口述志的研究是运用口述史方法所做的非遗传承人研究,是当前非遗研究的前沿领域。口述志的学术主旨:一是为传承人建立“精神档案”,为“立人”而非“证物”;二是探寻非遗的“人文品格”,为“价值”而非“物质”;三是还原非遗传承的“社会记忆”,为“历史性”而非“实用性”;四是建构地方性知识传统,为“知识谱系”而非“一般技艺”;五是阐明非遗传承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内涵,为“文化担当”而非“自我呈现”。

我们提出非遗传承人口述志的研究,不只是强调运用历史学的口述史方法去做传承人的调查,而且强调运用类似民族志的方法对传承人做出谱系性、立体性的记录,既有一般性的传承人口述访谈,以建立起传承人的生活史与成长史;也有较全面的传承人多重社会关系的口述调查,以厘清传承人的社会史与演变史;还有更高层次的以发掘传承人精神传统为目标的生命史与心灵史研究,口述史方法成为口述志的基本方法,而民族志方法的完整性、精神性追求,才是口述志研究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口述志区别于口述史的根本性差异是,口述志是主体性民俗研究,以认识主体为目的,而口述史则是对象性方法论,其价值在于拓宽史料获取的新路径。

正因为口述志是基于口述方法的主体研究,非遗传承人的调查就必须更好地运用口述史方法,为口述志研究采集可靠而全面的新材料。以这些新材料为基础,为口述志的非遗传承人的生命史、心灵史研究目标做出有意义的深度拓展。

在这样的学术主旨下,我们提升口述志调查的共情能力与问题意识,从微观具体的传承人生命史、生活史和心灵史事件中,洞察传承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的多重关系的历史脉络,梳理其复杂而内在的文化谱系,即时间谱系、空间谱系、知识谱系、主体谱系,从而建构起传承人的“精神档案”,确立非遗的“人文品格”,还原非遗传承的“社会记忆”,建构地方性“知识谱系”,阐明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担当”,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而贡献理论智慧。

猜你喜欢
心灵史谱系遗传
非遗传承
神族谱系
《贝加尔心灵史》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陕西现当代文学的谱系与基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被遮蔽的心灵”
——从叙述者“我”的角度解读心灵之作《心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