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夏国掌
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阶段,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更需要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但很多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不大,没有良好的锻炼意识,教师要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当前不少运动类APP都具有很多功能,能够满足学生的日常锻炼需求,可以有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1],如何利用运用类APP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成为体育教师需要积极研究的问题。
运动类APP就是运动类手机应用程序,主要功能是健身和运动,健身功能包括力量训练、减脂塑形训练等,这类APP主要是提供训练视频,帮助训练者记录训练时间,还可以根据训练者的基本体能情况给出科学合理的训练建议,从而指导训练者达到训练目标;运动功能包括骑行、徒步等,这类APP主要是记录训练轨迹、时间、速度等,同样也会根据训练者的情况给出合理的训练建议。目前运动类APP基本都具备这两种功能,对于训练者而言就会更加方面,还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
运动类APP的特点之一是便捷性,首先训练信息获取的便捷性,训练者可以通过APP获得专业教练的指导和很多运动的相关信息;其次,训练者能够非常方便地获取自己的训练信息,训练时长、训练轨迹等信息,当然像心率、血氧活力等信息还需要借助一些除手机之外的运动设备才能获得数据,但手机已经可以记录一些基本的信息;最重要的还有很多训练视频可以离线下载,即便是在无网络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训练。
运动类APP的特点之二是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对于运动类APP来说,用户更多是自愿下载,这样的下载动机就能够获得较多的用户参与度,并且多数运动类APP中都设置有分享功能,可以将自己的训练信息分享到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还能够直接在运动类APP内进行分享。再者,为了鼓励用户坚持训练,运动类APP中还设有很多达成奖励(奖牌),以及一些挑战类的活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到运动中,这是就运动类APP本身的设计而言具备的优势。
高校体育课程中对移动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要求较高,例如,篮球教学、游泳教学、健美操教学等,并且每一类的教学中又有不同的教学进度安排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但运动类APP中这类教学资源较少,更多是健身类和运动类的运动指导[2],对于专业运动领域的指导内容较少,不能够满足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这部分需求,即便是有这类的内容也难以和教学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更多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资源,这是阻碍运动类APP在教学中应用的原因之一。
运动类APP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面临的问题之二是硬件设备的支持不足。运动类APP在体育教学的使用过程中涉及到流量的使用,网络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教学场地不具备无线网使用条件[3];其次,部分运动数据的监测不仅需要智能手机,还需要学生佩戴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等,这是多数学生都不具备的;再者,移动运动的学习资源多是视频或图片,这对于设备的兼容性要求较高。
运动类APP在教学中的使用是一个较为新鲜的内容,是信息化教学的体现,但是如何将运动类APP和体育教学有效结合还是值得探索的。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中已经开始使用运动类APP,但是融入的效果并不是很好[4],这是由于部分教师对这类应用的了解不足,没有深入研究这类应用的优势、具体功能,加之缺乏创新结合能力,不能将运动类APP和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就会使得运动类APP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足或引入生硬,反而会影响课堂质量。
多数大学生都有运动的意愿,因此,在课下学生就会选择运动类APP来指导自己的运动。无法在课上有效使用的原因一是课上的时间相对有限,并且以室外上课为主,部分不具备使用条件,再者学生在课上不便使用智能手机,而又没有穿戴其他的智能设备,使得运动类APP在课堂上使用的现实条件不足[5]。其次,运动类APP很多的内容都是面对用户而开发的,内容和教学内容不匹配,在课堂上使用的空间较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和信息获取的渠道,但同时互联网的使用也具有更多的诱惑,部分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情况。运动类APP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锻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使用手机的习惯。
很多的运动APP软件上都具备信息统计与分享等功能,如宥马运动APP中,运动健康模块当中就有运动记录、运动数据、运动排行的功能,通过APP数据教师可以精确的掌握学生的运动状况(图1)。这需要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要指定学生使用同一款软件,以便于统一地有效了解学生的运动信息。同时,在运动之前,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进行按照软件的要求进行简单的体能测试,软件会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给出不同的运动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喜好选择运动项目,软件会自动记录每一位学生的运动时长,可以根据运动时长、运动坚持天数、消耗卡路里的数量等信息鼓励学生不断坚持。或者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周挑战计划、三十天挑战计划等,为自己设定一个运动目标,并每日坚持,总之,多种多样的活动都是为了吸引学生的运动兴趣,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实践当中,我通过让学生下载运动类APP,来监测学生每日的运动数据,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图1 宥马运动APP示例
面对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学小组可以联合其他高校共同开发面向运动类的教学资源,并探究更加适用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教师可以通过咕咚、乐动力、宥马等运动类APP了解学生的相关运动信息,利用互动功能还能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学生之间也能够互相互动。
引入运动类APP是帮助教师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通过运动类APP提升对学生运动效果的科学监测,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养成使用运动类APP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在课下运动的习惯。但运动类APP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时还需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这只是教学方法之一,并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将传统的教学和运动类APP的使用相结合,形成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课程开始之初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课前准备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打开身体机能,快速进入运动准备状态,避免在随后的运动中出现损伤。传统体育教学中多是采取跑步的方式进行热身,这样一成不变的运动方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低沉的气氛难以激活整个课堂的活力。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利用一些运动类APP,在学生的热身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一些带有欢快的音乐健身操视频,给学生带来积极欢快的暗示,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热身的效果。当然我也会让学生以自主投票的形式,来选择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运动类APP当中比较适合热身的运动项目,运动类APP当中的热身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通过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运动方式来进行热身,能够更一步去提升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激发体育课堂的活力,提升体育课堂实效性。当然,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我们也要根据学生情况,来那就学生选择更加合适的自己的热身运动,要尽可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我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运动效果,还有效增加了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田径是一切运动的基础,也是一项低成本、高回报运动方式,需要学生要长期坚持才会有收获。田径运动比较的单一、枯燥,会使得很多学生难以坚持下来,不能完成锻炼目标,而通过运动类APP的引入,如宥马运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精准了解自己的运动信息,跑步的轨迹、时间、速度、心率变化等,还能够在互动区看到其他学生的运动信息,对于学生来也是一个非常激励方式(图2);同时很多运动运动类APP上还有多种挑战赛和运动奖励,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运动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挑战赛,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多的运动类APP到一定时间或满足一定的运动天数就会自动发放相应的奖牌,这对多数运动者而言是正向的有效激励。再如,一些智能手环可以和手机软件相连接,将收集到的数据在软件中显示,学生能够清晰了解自己的运动状态。
图2 宥马运动用户动态共享界面
再者,对于一些健身动作的展示也可以运用运动软件为学生展示,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对多个不同版本的动作介绍进行比较,选择讲解最清晰能够适应课堂教学的资源,可以事先将教学资源下发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在课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一遍标准动作,强调每个动作的要领,这是对每一个动作的补充讲解,但若是学生的预习任务完成不是很好,那么教师就需要调整教学步骤,先引导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再为学生讲解注意要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高校体育课堂结束之余,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放松训练,这部分是学生在日常锻炼中会忽略的部分,多数学生也没有很好的放松方式,教师可以在运动类APP中选择适合学生的放松方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放松训练,这些放松运动中都配有舒缓的音乐,能在听觉上帮助学生加深放松的效果。
放松训练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束,但并不是学生运动的结束,教师利用运动类APP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的运动,例如,教师可以以学院为单位组织进行跑步打卡活动,引导学生继续进行跑步活动。或者根据课上讲解的运动内容事先选择适合的运动指导视频鼓励学生进行课下的运动,将课上和课下相结合,例如,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心得,可以和教师进行互动沟通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运动状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也能够根据学生的运动反馈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形成良好地互动循环。
运动类APP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多优势,可以不受传统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拘束,能够随时随地对学生的运动进行指导,同时更多的运动数据反馈能够为教师科学地指导学生运动提供数据基础,面对现实教学中的困境,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丰富建设移动运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探究运动类APP和教学有效结合的途径,继续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养成运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