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涛 张悦群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要求与解决方式都很明确,其问题为结构良好问题;如果其中之一不明确,其问题就是结构不良问题。高考语文试题也分为结构良好试题与结构不良试题。结构良好试题,其初始状态(试题的已知条件)、目标要求(试题解答的最终结果)、解决方式(试题解答的途径与方法)都是明确的;而结构不良试题,或已知条件不明确、不清楚,或目标要求不确定、不具体,或解答方式比较复杂。只要其中之一模糊、复杂都会造成试题解答的复杂性,都会增加解题的难度。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视野下的新高考语文试卷,设置了较多的结构不良试题,意在更好更全面地考查语文关键能力与语文学科素养。我们认识、理解与研究这类试题,对高考语文命题、高考语文复习以及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都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选择题的选项常常似是而非,乃至以假乱真,尽管对每个选项要么选是要么选非,答题要求非常明确,但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2021年新高考语文试卷第1题(以下试题均出自2021年新高考语文试卷)A项“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就是典型的以假乱真的表述。这时候需要将文本表述与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较。怎么认真比较?转换语句进行比较。因为越是似是而非的选项越不适合直接比较,越不可以从文本中找到选项相应的语句更易看出它们的异同。
如何转换语句进行比较?根据选项内容表述的特点转换文本中相应的内容。材料一与A项中“……第一人”相应的文本内容是“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这句话可以转换成“莱辛是历史上提出丰富的例证而动人地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这时候比较两个“第一人”,就可以发现A项中的“第一人”缺少“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内涵,由此初步判断A项有错。再看材料二,其中与A项中“……第一人”相应的内容是陆机“划分‘丹青’和‘雅颂”的界限”与邵雍“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等语句,将此依据A项“……第一人”的表述特点转换为“陆机、邵雍是我国古代提出‘诗画不同’而间接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人”。将此句与A项中“第一人”一句比较,就非常清楚地发现后者是错误的,因为历史上我国早就有人提出“诗画异质”的观点了。
选择题中的结构不良试题,有的在已知条件中介入另外的材料或知识,是含有新知的表现。尽管答题要求是明确的四选一,但作出判断有难度,需要凭借新知解答。首先要弄清楚考题已知条件包含了什么新知识。比如第2题B项“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第3题A项“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中的“眼中金屑”,第6题C项“‘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其中包含的新知识依次为,图画审美中的想象联想、佛家中所谓迷眼的东西与文学中的人物一般是虚构的。如果由选项内容在大脑中提取到这些新知识,再考察选项与文本联系是不难作出正确判断的。
对第2题B项与第6题C项,只要根据图画审美必须想象联想与文学人物虚构性的知识,就能确定“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与“‘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不正确,进而判断这两项为错。对第3题A项,只要根据佛家中迷眼的东西容易遮蔽人感觉的知识,就能判断“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可以支持“诗画异质”的观点。不过,在这道题中与D项“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相比,还不算“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因为前者毕竟还是“入画之诗”。如此凭借试题所包含的相关知识解读文本与考察选项。方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有的简述题有一个明确的语文知识概念,但这个语文知识概念的外延比较大,外延一大解答要求自然不具体。要依靠这种语文知识概念来解题首先得缩小其外延,找到它的种概念。种概念哪里来?往往从教材中来。比如第3题“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已知条件是分析两个材料的论证思路,但什么论证思路?不清楚,不具体。解答要求不具体,即不能具体到哪种思路上来;这时候应当先考虑中学语文教材有没有“论证思路”的解说。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2006年11月第2版71页与75页,分别有“横向展开”与“纵向展开”及其“纵横结合”等三种论证思路的阐述。
依据这三种论证思路的种概念解答这道简述题就方便得多了。材料一是纵横结合的论证思路。先摆出莱辛的“诗画异质”观,然后通过《拉奥孔》诗作与雕塑的比较,分析出“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的具体观点,以证明他的“诗画异质”观,此为纵向展开思路。最后阐述莱辛关于图画也能叙述动作,诗也能描写静物的辩证观点,此为横向展开思路。先纵向展开,逐层讲清道理;后横向展开,避免论证绝对化。如此纵横结合,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材料二是纵向展开的论证思路。先摆出我国古代早已存在的诗画不同之说;后递进一步指出“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然后用我国古代关于“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的论述予以证明。如此逐层递进,观点鲜明。
有的简述题也有一个明确的语文知识概念,但这个语文知识概念的内涵较宽,导致解答要求不明确,解题方式自然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这些内涵。比如第8题“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已知条件为“多处使用反复手法”,其效果内涵比较多;答题要求也比较明确,要把这样的效果一一解说出来;解题就得从多个路径考虑。如讲到日寇在山头用望远镜寻找村里的八路军时反复用了几个“没有”,既分条铺叙了敌人到处寻找八路军的嚣张气焰,又突出了王木匠对敌人没有找到八路军的嘲讽语气。开篇的“石头”与文中“石头门”连续反复,前者突出了石门阵这个中心,后者渲染了石门阵这个战斗故事的紧张气氛;而王木匠“干咳了一声”的间隔性反复,既表现了他这个非专业说书人的特点,同时富有真实的生活气息,且前后照应,相映成趣……
再与第20题,已知条件比较清楚,是“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答题要求“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其内涵也比较丰富,解题也得从多个路径考虑种种内涵。就其对偶句子的“构成”而言,“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并且意义彼此相关与相连。就其对偶句的“表达效果”而言,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第16题,已知条件比较具体“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答题要求仍然笼统,“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是判断它的正确与否呢,还是解说委婉劝告的具体意思呢,还是分析委婉劝告的巧妙之处呢?都不清楚。笔者以为否定没有理由,因为诗人确实在委婉劝告白居易。解说其委婉劝告的具体意思是可以的,再介入一点委婉劝告的巧妙效果更好。答题笼统问题解决了,但如何获得答案呢?还要多层推理与追究。
首先要清楚委婉劝告的知识,它与一般劝告不同,劝人们干什么与不干什么都很含蓄,不直言直语。具体来说,分语面意思与语里含意。然后由此陈述“惠远东林住得无”的语面意思,即“高僧慧远住过的东林寺,你住过没有”;再由这语面意思看语里含意。需要凭借“根据整体解局部”的阅读技术进行推究。此诗整体意义是什么?可凭借“尾重心多为整篇意义”的阅读技术进行回答。此诗的尾重心是尾联“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即劝说友人不要沉浸于佛法,鼓励他相信自己仍能“青云直上”而前途无量。明乎此,依据诗作整体意义看“高僧慧远住过的东林寺,你住过没有”的提问,语里意思就非常明白了,劝诫白居易不要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要相信自己仍有大好前途的信心。这个既要通过语面意思看语里意思,又要“根据整体解局部”,还要“根据尾重心理解整体”的过程,是层层推理与追究的过程。至于“住得无”的回答倒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对老友的关切以便于劝说有效,更要的有意以提问来提醒白居易不要淡泊遁世而信奉佛教,所以突出“惠远”“东林”两个意象是有用意的。加上这一点,更体现了多层推究的解题方式。
高考评价体系把情境从两个维度各分为两类。一维从知识应用与产生方式方面,把情境分为“生活实践情境”与“学习探索情境”,一维从复杂程度方面,把情境分为“简单的情境活动”与“复杂的情境活动”。新高考语文默写都是情境默写,从上面二维分类结构来看,应当属于简单的学习探索情境活动。这种情境默写与传统高考根据上句默下句,根据下句默上句不一样。尤其是两份新高考试卷的第(3)道默写题,已知条件为简单的学习探索情境,答题要求相对开放,自选默写;解题方式基本一个途径。
(新高考Ⅰ卷)(3)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_________,__________”。
(新高考Ⅱ卷)(3)《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之后,将“王孙”与青草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道默写题已知条件非常清楚,依次设置了“三秦”与“王孙”为中心的情境;答题要求自主选择符合情境的两句诗;解题方式按图索骥,只要找到含有“三秦”或“王孙”的两个相连的句子默写出来即可。前者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镜写三秦色,窗摇八水光”“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等诗句;后者如“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等诗句。
语言文字运用的补写题一般都是结构不良试题,如第20题,已知条件是留有三处补写横线(几个字)的两段文字;答题要求“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解题方式凭借语境,但难度较大,答题正确率不高。
第一段说雪衣藻绿色变红的过程与原因,第二段说应当对雪衣藻使融雪速度加快的现象引起重视。然后,逐一确定三道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横线①是转折复句的前一个分句的句首状语,是处于雪衣藻冬眠之句前面的修饰成份,应当是“在寒冷的冬季”或“酷寒的冬季”。横线②是雪衣藻为主语而组成的一个承接复句的前一个分句,后一个分句是雪衣藻成熟后的状态,前一个分句自然是雪衣藻成熟前的状态。再联系雪衣藻成熟前为绿色。成熟后为红色的特点,所以这道横线上的内容应当是“成熟前是绿色”或“生长期呈绿色”。横线③所处的句子是由“会”领起的两个前后承接的分句的后一个分句,其“从而”一词领起内容是由前一分句的内容导致的。“从而”一词领起内容是什么?还受到再后一个句子内容的制约,这内容是“可能”发生的,其句子主语为“融雪速度的加快”,由此可知横线上应是“加快融雪速度”一语。如此答题,需要根据句法特点、词法特点与语篇特点进行组句分析,否则不能正确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