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惰性:学生作文的症结

2023-01-11 16:26吕德春
中学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读书笔记笔者作文

吕德春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致力于通过两个途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是阅读书籍,二是读书笔记。

阅读书籍可以开拓视野,培养兴趣,增强语感,作用显而易见,必须常抓不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学生阅读书籍普遍采取粗读的方法,这种方法属于消遣式阅读,容易流于表面化、肤浅化,阅读效能往往得不到保障。所以,笔者认为自由阅读或者自主阅读都是相对的,学生阅读一般不宜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语文教师应该以某种艺术的方式加以引导,将阅读方法与阅读内容结合起来,将阅读宽度与阅读高度结合起来,将阅读兴趣与阅读志趣结合起来。

提高作文水平,仅仅依靠学生自发的语感是不够的,还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基于这点思考,笔者特别重视读书笔记。笔者要求学生边读边记,常读长记,随记随背。一段时间下来,每个学生都积累了若干本读书笔记,收获看上去颇为可观。

积累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学生将素材积累转化为写作成果的过程中,出现了笔者始料未及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积累的素材与作文的主题不能水乳交融,仍然是两张皮;一是大部分学生仍然不习惯运用手头的素材,他们似乎更喜欢临场发挥和凭空编造。

关于写作素材与作文主题不能契合的问题,属于对素材的理解程度及其使用方法问题,本文暂且不论。关于学生宁愿凭空编造也不运用手头的素材问题,笔者曾经百思不得其解。

现成的写作资源,为什么不用呢?

后来,笔者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原因。学生舍弃现成素材,而选择临场编造,症结或许在于思维惰性。需要首先说明的是,这里不考虑那些写作兴趣浓厚、语言功底扎实的“关键少数”,而选择那些“关键少数”之外的“普通多数”来分析。本来,常态的作文教学就不是讲给“关键少数”听的,而是为“普通多数”服务的。

虽然有人一直在表达写作的快乐,但是依据绝大多数作家的创作经历和笔者个人的写作体验来看,写作总是艰辛的。写作归根到底是选择最合适的言语形式最恰切地表情达意的过程。选择本身就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芜留菁的鉴别筛查的过程,个体生命的情意也是丰富复杂且变化多端的,言语形式在理论上讲也是无穷无尽的。在这种情况下,要选择最合适的言语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其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历经一番智慧与汗水能够成功地找到最合适的言语形式,付出之后有了收获,是令人欣喜的。或者说,因为写作是痛苦的,所以写作是快乐的。但是,不是每个写作者都能品尝到写作的甘苦,并能参透写作的真谛,进而摆正甘苦之间的关系。

中学生群体显然鲜有参透写作的个例,或许这个群体的大多数连参悟的时机都被无情剥夺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被各种急功近利、五花八门的标准、技巧和模式所主导,作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被扭曲甚至异化。

思想细腻、情感丰富、性格纯真、生机勃勃的孩子们,为什么会逐渐走上厌恶写作的道路呢?

从根本上讲,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写作条件:一来学生的生活实践及其体验是丰富多彩的,二来学生的想象能力大大拓展了他们的生命空间,三来学生天然拥有倾诉与表达的强烈意愿。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却逼迫学生远离他们的生活实践及其体验,剥夺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压缩他们的生命空间,消磨学生的写作兴趣以蚕食他们表达的意愿。当学生为区区600 或者800 的字数要求而愁眉不展、痛苦不堪的时候,完全可以想见我们的作文教学创造了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功绩!

既然学生对写作丧失兴趣,对语言缺乏敬意,那么他们写出来的必然是价值不大甚至毫无价值的文字,里面充斥着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和虚情假意。同时,功利而浮躁的写作心态,威胁他们本能地逃避艰苦的脑力劳动,或者说引诱他们用最低的脑力劳动成本追求结果的最大化,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悖论。他们轻而易举地发现,不负责任的现场编造是最省心省力的,可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答题卷作文目标字数标记处。于是,他们放弃了真实的典型事例,而选择了虚构从未有过的故事;他们放弃了真实的名人名言,而选择了捏造虚假的名人言论;他们放弃了字斟句酌地揣摩词语,而选择了恣意妄为地拼凑字数;他们放弃了谨严的谋篇布局,而选择了随意的七零八碎;他们放弃了严肃端庄的表达,而选择了空洞苍白的呐喊……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虚伪浮夸玩戏都是与诚字正相反对的。有些人的文字里确是犯着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这同前面所说的一样,有无意的,也有有意的。譬如论事,为才力所限,自以为竭尽智能,还是得不到真际,就此写下来,便成为虚伪或浮夸了。

鉴于语言和精神、思想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语言的神圣被消解,写作的尊严被践踏,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孩子的精神家园趋向荒芜。

那么,如何克服学生写作的思维惰性呢?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学生的思想活力是天然的,表达需求也是天然的。亦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言本是为着要在大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的,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

柳宗元先生所言妙极:“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种树之道与作文之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作为语文教师,首要的是用心呵护这棵思想活力和表达需求的“天然”禾苗,再稍加浇灌和剪裁即可。除此之外,似乎真的不需要再多做什么。

晚清的黄遵宪先生说:“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其豪迈的情调、激越的情感和勃发的情思,每每令我折服感叹。笔者曾经鼓励自己的学生,放下标准、技巧和模式等思想包袱,甚至于不要理会那些所谓的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和结构完整,写点自己想写的文字,只要是真情实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做一只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学生们即兴完成的作文(片段)让笔者耳目一新,给了笔者很大的惊喜和感动。

孩子有对辽阔天空的自然向往,也有健康生成的天然翅膀。很多时候,我们无情地折断了他们的翅膀,却又怪罪他们不能自由快乐地翱翔。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这关于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关于作文的启示。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动手去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

猜你喜欢
读书笔记笔者作文
高中语文阅读之“读书笔记”应用探究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四招”记好读书笔记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