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泥土 笔下生真情

2023-01-11 17:40:49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6期
关键词:空置房抗疫民生

杜 慧

【关键字】深度报道;解民忧;共情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稀罕事、麻烦事”为主要报道题材,报道内容锁定为媒体受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时刻关注他们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这样的报道视角、内容选材才能紧紧抓住广大受众的心。

一、用深度报道引起深度阅读

每逢冬季,供暖事关百姓冷暖,体现着民生的温度。

每年供暖季,《燕赵晚报》民生新闻部提前谋划,以“早、快、准”的优势,在同城媒体中率先开通“供热热线”。热线一开通,就引发读者强烈关注,来电反映的各类供暖问题迅速在96399新闻线索库里刷了屏。

面对海量线索,每天认真分析、归纳,针对读者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诸如“空置房申请新规”“用户私改私接”“暖气冷热不均”等问题,走入居民家中,深入调查了解,联系权威部门,诸如供暖主管部门市供热事务中心、物价主管部门市发改委以及省会几大供热公司,为读者提供最权威、最准确的解答。

众所周知,纸媒所拥有的成熟且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队伍,以及一代代媒体人传承的新闻理念,都是网络媒体在短期内难以企及的。因此,纸媒平台影响力有深度才有力度,纸媒的深度报道所特有的力度和思想性,构建了纸媒平台卓越的影响力,用深度报道引起深度阅读,赢得深度读者,也是纸媒存在的最大价值之一。

为此,在此次“供热问暖”系列报道中,我们没有拘泥于“一事一问”的单一事件报道,而是对广大市民最为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逐一进行深入调查、剖析:何为空置房?空置房如何申请?谁来监管空置房?空置房由谁来采取有效措施?暖气冷热不均如何破解?等等。这一连串、一环扣着一环、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以专题报道见诸报端,既为广大读者答疑解惑,也为权威部门监管提供了有利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6日,本报“供热热线”专栏共刊发稿件30多篇,以整版深度报道为主,体现了《燕赵晚报》报道的温度和深度,在同城媒体中拔得头筹。

二、俯下身子解民忧

民生新闻,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一名民生记者,脚踏实地深入一线,实实在在为民解忧,采写出的新闻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百姓才会把我们记在心中。

2021年11月30日11时09分,96399热线报料群中弹出一条信息:“郭先生来电:和平东路橡胶厂宿舍用的还是井水,都40多年了,水质特别差,不是黄色就是乳白色,什么时候能用上市政水?”

这条热线看着让人揪心。黄色或乳白色的井水为何还在饮用?早已要求关停的自备井为何还在使用?这个小区井水换市政水到底卡在哪儿?

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当天11时11分,我联系上了郭先生。11时32分,赶到位于东二环外的橡胶厂宿舍。这时郭先生家正在做饭,烧开的水呈现出乳白色。

通过现场实验,走访四邻,联系辖区居委会、小区物业、街道办事处等多个部门,困扰这个小区的深层次问题浮出水面,这是个“三管区域”——裕华的地、长安区的地界、开发区的管线,谁也不好管?

井水问题也就成为了这个小区居民迟迟解决不了的民生难题。

第二天,《橡胶厂宿舍居民盼望早日喝上市政水》稿件见诸报端,客观详实地道出了橡胶厂宿舍117居民的苦恼。这一报道立即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答复说,正多方协商加快市政水入户工程。

当天,郭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这位常年订阅《燕赵晚报》的老人有些激动:“谢谢您!稿子我看到了,写得很客观,说出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声!昨天您中午赶来小区,饭没吃,水也没喝,我们挺过意不去……”

老人的几句话,让人心头一暖。

在融媒体时代,纸媒真的日渐式微了吗?我认为不是,不是读者不记得我们,而是我们的报道是否还一如往日打动读者?

正如“供热热线”专栏开通以来,面对一个个棘手的供暖问题,不忘初心,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多方联系核实调查,一次没解决的,那就下次再追踪;新闻追踪解决不了,那就直接反映给当地主管部门。

就是记者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和不放弃的执着,才有了晚报读者对我们最大的褒奖:“我们小区有暖气了,感谢记者,感谢晚报!”“我家暖气热乎了,谢谢你!你不用知道我是谁,只要我记得你就行”……

三、挖掘细节直抵人心

关注民生为民解忧,是我们的报道宗旨。写好新闻,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作为一名民生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要深挖细节。因为往往就是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更能触动人心。

2021年初,疫情突袭石家庄。从1月6日起,数以万计的基层工作者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疫一线。

1月7日下午,我在新华区北苑街道钟南路社区工作大厅采访时,偶然看到一名工作人员身边的椅子上,厚厚军大衣下面盖着一个熟睡的孩子。

这名熟睡的孩子名叫王宇同,只有6岁,是社区工作人员王会欣的小儿子,因为王会欣的爱人在异地上班,大儿子读高三每天要上网课,因此疫情出现后,王会欣每天带着小儿子起早贪黑,在社区一线为抗疫贡献力量。

也许,孩子熟睡的场景天天都在社区工作大厅发生,在旁人眼里,都习以为常,可这一幕却深深触动了我。我迅速捕捉到这一暖心镜头,制作的短视频让当晚的朋友圈都跟着暖了起来。

第二天,各大媒体争相采访,我深入采写的《小小的人儿 疫情面前也有大担当》这一暖新闻很快被1月1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选用,感动了全国数万名网友,有网友留言说:“初为人父,照片看得我也是眼眶湿润。祝福石家庄,祝福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人!”

时隔不久,新华区西苑街道国泰街社区传来噩耗,让人泪目。该社区工作人员55岁的李瑞芝突发疾病,倒在了社区抗疫一线,再也没有醒来。

得知这一消息,我按流程开具好采访证明,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社区。通过多方努力,克服层层阻力,我采访了李瑞芝的同事、邻居、朋友、儿子等。她儿子告诉我,母亲去世时,手机里还有2900条未读微信。我敏锐地抓住这一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真实还原了工作中热情似火,生活中热心公益的李瑞芝。

《李子,你有2900条未读的微信——记倒在抗疫一线的社区工作者李瑞芝》被推送至1月12日的人民日报客户端,点击量瞬间突破10万,她的事迹感动了不少网友,很多网友为石家庄基层抗疫工作人员点赞!

事后,李瑞芝的儿子辗转联系到记者,感谢晚报对他母亲细致入微的报道,他说,母亲是为抗疫牺牲,是他敬佩的英雄!

四、与受访者共情以情动人

写好民生新闻还要以情动人。

共情属心理学范畴,又被译作同感、同理心,共情能力越强越能获得信任的人际关系。在新闻采访中,拿起笔就问,不如与被采访者促膝长谈,泪水滑落,感同身受,也是顺其自然。

2021年春节,电影《你好,李焕英》如一匹“黑马”闯入观众视野,剧中的母女情直戳泪点,勾起大家对妈妈的温暖记忆,也不禁让我潸然泪下。

我敏锐抓住这匹“黑马”,创新报道思维,找准最佳时间节点,在“三八”妇女节前夕策划发起的征集《母亲相册》活动,在《燕赵晚报》和石家庄新闻网上一经推出,瞬间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情感共鸣。

一时间,不少读者扫码加我微信,陆续给我传来他们母亲的照片,有的还通过电话跟我彻夜长谈,讲述他们母亲的故事。

“我时常幻想,如果母亲现在还活着,我会把她接过来同我婆婆一起住,我一起赡养她们,让她们姐俩谈天说地,安享晚年。我曾一遍遍地幻想着这样的幸福场景,每天下班回到家,我能甜甜地叫上一声娘,偎依在她的膝下,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电话那端,70后崔会芹向我讲述着对离世母亲的无限哀思。每当她想母亲时,就会一遍遍地端详母亲早已泛黄的老照片。

于是,以她的故事《不见慈母倚门望 又忆叮咛嘱早归》为征集《母亲相册》系列报道的首篇,引发无数儿女对母亲的思念。

一时间,上自50后,下至00后都踊跃参与征集《母亲相册》活动,甚至远在河南、山东的朋友也给我发来思念母亲的文章和照片,使得整组系列报道形式多样,篇篇以情动人,唤起人间最真挚的情感共鸣!

猜你喜欢
空置房抗疫民生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02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环球时报(2022-03-24)2022-03-24 19:22:16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日本空置房的活用及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西班牙要强制出租空置房
环球时报(2018-08-28)2018-08-28 06:16:22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