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莉
本人担任辽宁葫芦岛日报社编辑,负责报社县区新闻的采写报道工作。作为一名编辑,不仅要服从市委及主管部门和报社班子成员的正确领导,坚持正确办报方向和党性原则,全面贯彻市委各项方针政策,还要在新闻报道工作中,不断加强新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建设,狠抓报纸质量,才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日报是党的喉舌。作为新闻编辑,增强政治责任感、提高政治判断能力尤为重要。为此,我把读书学习、提升思想政治境界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参加市委和报社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加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重点学习了十八大以来的各种文件、文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重温了党章,加强宗旨教育,并按照党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谈举止。通过理论学习,更深刻地理解了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人物的思想内涵,坚定了自己的思想信念。同时高度重视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互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做到学以致用、所学管用,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完成新闻宣传任务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正”者,成就大业,赢得民心。今天,党中央谆谆告诫我们“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毫无疑问,报纸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丝毫不可放松。
作为报社的编辑,手中的权力不是很大,但通过采访和出版,可以接触到一批人、影响到一批人,所以,我须臾不敢小看自己手中的权力。权力是党给我的,我要用它为党报服务。我把政德看作是修身之本,坚持做到“筑牢思想防线,守好精神家园”,以廉为荣,以俭立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砥砺品行,正德修身不仅是我的从业之道,更是我的为人之道。
(一)从“走转改”到践行“四力”,提升业务能力。《葫芦岛日报》始终立足基层,用最朴实、最生动、最鲜活的新闻传递党的声音,反映群众的心声、基层的变化、城市的发展。自《葫芦岛日报》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后,我以此为契机,转变新闻编辑方式,提高新闻报道质量,通过“走转改”活动,学群众语言,说群众语言,把稿件编辑修改成群众喜欢的新闻,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确保走基层走得活、转作风转得快、改文风改得好。一棵树,根扎得深,才会枝繁叶茂,充满活力。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要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毕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所负责的县区新闻版以增强“四力”为抓手,把“四力”作为构成“真本领”的重要内容、提升“真本领”的方法路径,与普通百姓面对面、心贴心,为基层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在实践中,力求走向深入、转得扎实、改出成效,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更好适应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二)在精雕细琢中,提升新闻质量。质量是报纸的生命。县区新闻在提高报纸质量方面狠下功夫,收到了明显成效。从县区新闻的视角切入,避免公式化、程度化的报道效果,力求稿件质量推陈出新,对每个重大会议及事件尽量事前参与,了解始末,事中跟踪,掌握要点,事后点评,画龙点睛,保证稿件的编辑既符合新闻要素的要求,有广度有深度,又符合县区新闻的特点和采访对象的诉求。年初,报社召集所有主任、编辑、记者座谈,大家集思广益,谈成绩、谈思想、谈策划、谈建议、谈困难、鼓干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千方百计提高报纸质量。除了报社组织的集体学习外,根据本报实际,我们的学习和培训主要采取自学和分块辅导的方式,通过选题策划、文章采写、布局谋篇、版面质量等几方面的选、评、议,着力提高每位编采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对每期报纸上的好稿件、好标题、好版面进行评点,指出质量差的稿件毛病所在,从而使每个编采人员能扬长避短,提高编采质量。坚持走品牌路线,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在报社与采访单位双满意上做文章。我们人人肩上有担子,激发每位员工的积极性。针对县区新闻所报道的领域点多、面广的实际,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不同的领域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报社与采访单位“双赢”,使办报质量有大幅提高。
(一)把好时政关。做到弘扬主旋律,跟紧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脚步。县区版经常出现敏感词和政治专有名词,我都要在大样上用红笔一一圈出。必须严格把关,丝毫不能出现纰漏和偏差。县区版对县区重要会议的报道及对领导的排序、署名及发文篇幅都要严格缜密审定。县区领导的名字不能出现在标题上,也不能在文章表述中使用“强调”“指出”等词语。其他诸如民族、宗教、自然灾害等更不能忽视。
(二)强化重点稿。在我们选择重点报道时,要结合县区工作重心寻找重大主题进行报道。所谓重点报道就是引起读者关注并引发思考,以激励和推动工作开展的主题性策划报道。比如,结合各县区的招商引资活动做全面追踪报道,从引资活动到招商成果皆予以跟踪,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效应,各县区和读者都很满意。另外,在各个版面对城市管理、项目建设、民生服务、绿色生态农业、乡村振兴等系列主题相继进行重点报道,都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开办新栏目。如何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提高报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县区版开办以来积极探索的命题。所谓可读性,有两种含义,是指新闻内容与新闻形式完善结合的尺度。新闻提供的事实同受众利害有关,新闻价值是可读性的支柱,表现这些事实的形式编排、文体、写作、文采、风格是可读性的阶梯。深入了解受众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他们需要关注的新闻。2022年年初开始,在六个县区新闻版继续大力组织“乡贤故事”“家风故事”等新栏目的稿件,选材丰富,文辞优美,图文并茂,全面展现了我市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美丽图景。部分稿件被报社评为好稿,予以鼓励。强化边栏稿件的编排,既增加了信息量,也加大了版面的鲜活性。
针对日常编辑工作中的问题,做到增强三种意识,改进和加强新闻宣传工作,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增强责任意识。围绕县区中心工作开展系列宣传,在提升能力与素质上着力。要充分认识新闻宣传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始终坚持政治上的坚定,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清醒,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明确职责,真抓实干,彰显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二)增强争优意识。积极尽职尽责,主动作为,在加大宣传力度上着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形成新闻宣传与全局工作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加强新闻策划,整合新闻资源,合理有效地进行新闻资源的开发配置,增强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渗透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增强创新意识。新闻编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工作状态,在不断创新上着力。我认真研究报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协助和支持报社领导班子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办公众号和视频号,使新闻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生动多样,手段更加先进有效,机制更加健全完善,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