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林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苑实验小学,甘肃武威 733000)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工作。作为执行德育的奠基性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理应呈现出更强的代入感和融合性,这样才能够在学生的概念认知和认同方面获得更佳的教育效果。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扭转传统的“理论输出”式教学模式,依托学生的日常感受、认知思维、生活经历和主观兴趣等,为课程内容的讲解提供更有质感和“温度”的土壤。教师可以将情景教学法这种富有应用价值和方法指导性的教学思路引入课堂教学中,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笔者看来,这一系列目标的达成应当以下列措施为主要切入点。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才能够取得可观的成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率先将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意义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分别围绕导入生活元素、还原活动组织以及利用课外文化等主题设计具体策略,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情绪铺垫。
小学生的课程价值观非常简单,越是可以在生活中被用到的知识就越有用,对应的课程也就越值得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一普遍心理,在讲解课程知识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经历来选择一些生活性元素来搭建具体的教学情景,这样可以一方面借助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来降低理解理论内容的难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和日常生活间的密切联系,进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为高涨。
例如在进行《学会宽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得到他人宽容的场景,如自己不小心摔坏了同桌心爱的文具盒,正当自己打算赔偿时,同桌却说:“没关系,你又不是故意的。”再如自己失手打碎了家里的花瓶,爸爸并没有责备自己,而是叮嘱道:“下次一定要当心哦!”然后,教师可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当时的感受,认真品味被宽容时心里的感激和温暖,以此来启发学生认识到“宽容”的价值。
调查发现,很多小学生之所以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感到“敬谢不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无法感觉到自身和课堂的“关系”。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开辟出更多的渠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们的行为经验、认知趣味来设计、组织一些场景还原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在课本中所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各类生活场景中,同时也让学生得到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这对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无疑是大为有利的。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组成“剧组”,和学生一起设计、表演一些发生在电影院、银行、火车站、商场中的小情景剧,如“安静观影”“排队取款”“按秩序买票/购物”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规则对自己的社会生活的保障作用。
小学生是充满好奇心的群体,对于新鲜的知识信息有很强的了解欲,非常希望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接触到更多的文化资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有效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对照课程教学内容来引入一些符合学生“口味”的课外文化作品,利用这些作品中的多元场景来开展情景教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多内容的平台,这样一来可以节省情景授课的资源成本,二来也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完成了《父母多爱我》这一部分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时间,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父亲》《再见,妈妈》等以表现“父母之爱”为主题的电影或选段,供学生观看,并让学生在观影过程中同步联想与电影情节类似的生活经历,再结合课本知识去深度品味父母给予自己的殷切关爱,从而加深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和认同。
兴趣是优化教学成果的必要条件,但若要让学生的知识理解达到理想的高度,教师还要为学生的课程认知提供更为强劲的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凭借对情景教学法的应用,为学生搭建起连接知识理论信息和学生感性思维的通道,让学生能够在情景氛围的“加持”下形成正确、深刻的知识记忆,从而实现“学会、学懂、学通”的目标。
虽然在课程体系中处于头部位置,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性成分,这些成分对于尚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为了降低这些内容的理解难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从这些概念的释义中提炼出一些具体的元素,让学生在认知这些元素的基础上对概念本身形成深入的理解,从而让学生们更为精准地达成预期的学习认知目标。
比如在进行《班级民主生活》这一部分的教学时,很多学生可能对“民主”一词了解不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使用。对此,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些体现“民主”的场景来让学生做参考,如班级举行班长选举,大家通过自主参选和举手表决的方式来选出合适的人选;或者班主任就班会主题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等等。
不同于其他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具体的知识点,更要求学生能够形成更高层次的道德认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才是这门课程真正的教学目标。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从日常场景中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趣味和理解能力的情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课程内容来进行思考,并在这个基础上达成道德理解与认同的理想目标,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开展《中国有了共产党》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的日常经历,选择一些体现惠民、利民、便民政策的应用场景来进行介绍,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可以享受免学费的义务教育、父母自主创业可以享受很多补贴和免息贷款、大家去医院看病能够凭医保省去很多费用,等等。通过这些情景,学生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对“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认知结论形成高度认同。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很多课程中的内容无法在他们的生活中找到直接的体现场景,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真实的案例来为学生的情景认知做必要的补充。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视频的方式播放一些案例给学生观看,然后组织学生结合课内所学内容和案例中的人物、情节等开展自主思考,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形成自己的想法,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成果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汇报。如此一来,学生们就可以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理性的认知思维,并对课内知识信息进行具体应用,从而实现教学成果的有机扩大。
例如,在完成《我们受特殊保护》这一部分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有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校园欺凌”以及“适龄儿童、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的新闻报道、案件访谈视频等让学生观看,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件中人物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而他们又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等。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学习也是一件推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活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学习思维时,可以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小组合作讨论中,让学生们围绕一定的情景和主题进行意见交流、成果交换和经验共享,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都能够得到有效发展,从而让情景教学的效果展现具备更加深厚的土壤。
比如,《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要求学生形成“爱护家园,人人有责”的思想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录制一个视频:一个小学生将喝完的饮料瓶随手扔到了路边,对面走过来的另一个小学生将瓶子捡起来扔进了垃圾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应该向哪位学生学习?为什么?”这时候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有些学生会认为:“我想怎么扔就怎么扔,就算扔出去也有环卫工人进行打扫,这毕竟是他们的工作。”有些学生则认为:“我们应该爱护环境,不能乱扔垃圾,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通过激烈的讨论和不断的交流,学生会得出“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论,从而主动保护生活环境。
尽管不像自然类学科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但是由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仍然要求学生在平日里对一些课内知识和理念进行必要的实践。基于这一认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们熟悉的情景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一方面可以在运用的过程中形成二次吸收和深度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和成就感。
比如在结束了《科技发展造福人类》这一部分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调查任务,让大家利用课下时间调查生活中有哪些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场景或活动,并说一说这些技术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便利,如家中购买了一台扫地机器人,大家再也不用每天辛苦地扫地、擦地了;全家人出门旅行,回程时只要在手机上操作一下,家中的空调就能提前打开,一到家就能感受到扑面的凉意;等等。在这个调查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和整理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也能学会简单的调查方案设计、表格绘制等技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
情景教学法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生活教学法”,而生活教学法的高效执行必然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深度参与。据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在情景教学的应用中将家长充分发动起来,一方面给家长提出建议,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结合不同的场景来为学生准备表达学习见解、应用课堂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帮助家长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从而让情景教学方法的应用得到家长的助力。
例如,教师可以让家长平日里多带学生参加一些购物活动,并根据子女的实际能力、意愿而给他们一些购买物品、兑换零钱、选择折扣商品的任务,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人际沟通,了解购物行为并初步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财物管理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购买物品、兑换零钱的步骤等进行记录,让学生在记录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可以在掌握丰富的学习方法和生活经验的同时,激发自己的情感认知,从而逐渐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照顾自己的辛苦,并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理解父母。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记录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定的监督,了解学生真正的成长环境和认知能力,从而为后续的课程开展做好铺垫。
一切知识和技能都不是凭空臆造的,都脱胎于实际、服务于实际、回归于实际,只有依托于真实的情景和应用而开展的教育,才能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践行,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要方法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围绕多元主题制定系统性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将课本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依托自己的日常生活为课程学习、知识理解提供丰富的素材,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质感和“温度”,最终为学生将来的综合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落实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