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校为主体的三方协同劳动教育策略

2023-01-10 21:40:58
学周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研学协同劳动

胡 倩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明永镇中心学校,甘肃张掖 734000)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工程的关键构成部分,初中阶段劳动教育的实施质量直接关乎学生能否成长为新时代复合型劳动者。劳动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责任,然而现阶段除了学校之外,家庭和社会还未能实现劳动教育的广泛参与,降低学生劳动实践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能效。为此,学校应当立足主体地位,抓好校园、家庭、社会三方劳动教育的统筹和协同工作,营建和谐的三方协同育人环境,从而为学生良好劳动技能、习惯、态度的培养提质增效,下面我们就对以学校为主体的三方协同劳动教育策略展开研究。

一、以学校为主体的三方协同劳动教育实施意义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充裕,现阶段初中生参与劳动体验的机会比较匮乏,造成学生劳动意识和态度不积极的现象,如在校园中敷衍值日任务,在家庭生活中简单的内务也要依靠父母,在社会生活中对劳动人民以及他人劳动成果缺乏足够的尊重和珍视,这些都表现出学生劳动素养亟待完善的需求。学校着手构建三方协同劳动教育体系,能够妥善改变上述不利情况,通过对初中生劳动素质培育情况分析以及结合广泛的理论和实践调研,笔者将以学校为主体的三方协同劳动教育实施意义概括整理为下述三点。

第一,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三方协同劳动教育体系可以促进家庭、社会方面对初中生劳动教育职责的履行。目前初中学校方面的劳动教育创新和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劳动教育力量还未能有效参与进来,导致学生的劳动素质养成进度被拖慢。为初中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强化其劳动技能,不纯粹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都是学生成长活动的主要平台,承担劳动教育使命是责无旁贷的。由学校主导构建三方协同劳动教育体系可以促进家庭、社会方面对初中生劳动教育职责的履行,为学生养成优良习劳作风创造先决条件。

第二,在以学校为主体的三方协同劳动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扩充。初中学校虽然是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但是由于劳动教学场景限制在课堂和校园之内,整体的劳动教育资源称不上优越,对学生劳动素质培植成效也是有限的。以学校为主体发动构建三方协同劳动教育体系,最深远的意义就是能够有效扩充现有的劳动教育资源,如家庭和家长方面可以配合校园劳动教学,辅助学生完成课外劳动作业,社会上与学校有关的共建单位、企业、社区和民间机构资源也能被开源引入,便于为学生组织策划丰富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从而有力打破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劳动教育壁垒,落实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目标。

第三,实施以学校为主体的三方协同劳动教育措施有助于全面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技能和素养。目前初中生的生活劳动技能以及创造性劳动思维都是偏弱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初中劳动教育体系的弊病和不足。开展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解决新时代初中生劳动意识淡薄问题、突破劳动技能和素养的发展困境,学校深化主体地位,引领家庭和社会实施三方协同劳动教育措施,可以有力突破上述困境和实现目标,如学校牵头策划多样性的家校共育式劳动教育活动,社会机构提供更充足的劳动教育场地和机会,等等,带领学生参与体验式、创造式的劳动实践探索,这些都能驱动学生劳动意识、技能以及素养的协调发展。

二、以学校为主体的三方协同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一)学校发挥主体作用,创新校园劳动教育模式

在以学校为主体的三方协同劳动教育背景下,学校必须明晰主导地位,率先发挥好主体作用,对陈旧的校园劳动教育模式加以创新,然后再按部就班地对接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劳动教育资源,这样才能稳扎稳打地构筑三方协同劳动教育体系根基,学校方面创新劳动教育模式的措施主要有如下三项。

第一,多学科实施劳动理论教学。理论是通往实践的第一步,三方协同劳动教育对学校方面的劳动理论教学提出了更高标准,学校应当秉持多学科育人的原则,对学生实施更周全的劳动理论渗透。首先,学校每个年级都需要联合各个学科教师,组建专门的劳动理论学研团队,研究内容主要是分析各学科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理论资源,如语文课程中描写劳动人民和劳动场面的课文,数学课程中有关劳动生活的应用题等等,需要学研团队重点开发。再者各学科教师在实际执教中向学生输出劳动教育理论时,可以多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直观呈现劳动场面,如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向学生展示电路维修工人维护检修电路的作业情景,使学生对劳动人民产生热爱、尊敬之情,懂得安逸的生活背后是无数劳动者的默默奉献,从而提升学校多学科劳动理论教学水平。

第二,班级管理中实施劳动技能训练。初中生的劳动技能亟待历练和强化,班级管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劳动技能训练机会。如班主任可以和学生共同建立劳动值日制度,由各个值日组负责教室和班级分担区每天的卫生打扫工作,班主任应该参与到学生值日劳动中,为学生示范劳动技能要领,并倡导学生在值日中主动分担、互帮互助,使学生初步掌握清扫、拾捡倾倒垃圾、擦玻璃、擦黑板等基本劳动技能。班级的桌椅、门窗出现细小的损坏,班主任也可以使用班费购买一些工具和配件,带领学生一起动手修补好,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成就感,也能激发学生通过劳动建设美好班级环境的积极性[1]。

(二)宣导家庭协同配合,促进家庭劳动教育参与

在以学校为主体的三方协同劳动教育体系之内,家庭方面的劳动教育协同责任是必须履行的,然而目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劳动素质培养方面出现认知偏差,他们普遍把教育精力都投放在孩子考试成绩的提高上,没有意识到配合学校完善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为此,学校方面应当基于三方协同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宣导家庭和家长协同配合,促进家庭劳动教育的踊跃参与,进一步提高初中生劳动素质发展能效,相关的家校协同劳动教育路径和举措如下。

第一,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家校沟通平台,落实协同劳动教育宣导工作。首先,建设家校线上沟通的平台,由各班级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专门的平台运维教师负责,每日在线上平台推送家庭劳动教育科普知识或者把学生校园劳动的优异表现录制成短视频发布到线上公众视频号,这样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观念就会被逐步扭转,并愿意协同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其次,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办劳动教育讲座、家长会以及班主任家访工作,如在劳动教育讲座中,学校可以派年级优秀教师、聘请劳动教育专家向家长宣讲新时代的家庭劳动教育理念和方法,并把专业知识和教育方法编制印发成宣导手册,在讲座结束后分发到各位家长手中,这样家长在日常家庭劳动教育中也能有据可依[2]。

第二,凝聚校园和家庭劳动教育合力,设计丰富的家庭劳动任务和项目。发展以学校为主体的家校协同劳动教育,转变家长的陈旧观念是第一道程序,第二道程序就是把正确劳动教育观念升级为实际的家庭劳动活动。在这一步,笔者建议学校按照校园劳动教育情况,凝聚家校双方的劳动教育合力。如教师在劳动理论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了为家长分担家务的劳动思想,那么随后教师就可以在班级微信群中发布一项家庭劳动教育任务,先简单对家长介绍劳动理论教学内容,再倡导家长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给孩子分配家务,如整理自己的床铺、衣柜、书架,养一盆小绿植,带孩子拼装小型家电家具,然后把孩子的家庭劳动过程以及成果摄录下来,上传到班级微信群里,这样家庭方面的劳动教育职能就有效发挥出来,学生也会更爱家、爱父母,养成良好感恩品质和生活劳动习惯。

(三)开发引入社会资源,策划社会劳动教育实践

在现阶段以学校为主体的三方协同劳动教育体系之内,社会力量的参与度是最低的,这对初中生劳动素质的培养来讲是一种损失,同时也制约学生社会发展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养成。为此,学校方面在拓展三方协同劳动教育载体时,必须全力开发引入社会资源,策划社会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充裕的劳动经验,从而提高学生劳动实践力和社会责任感,基于三方协同劳动教育的社会资源开发利用措施如下。

第一,开发社会公益资源,策划志愿式劳动实践。三方协同劳动教育背景下的社会力量参与,笔者建议学校应当从社会公益资源开发入手,着力策划开展志愿式劳动实践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和共建单位共同拟定每个月的“公益劳动日”,教师带领学生在公益劳动日深入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场所,以志愿者的身份开展慰问和劳动,如为敬老院行动不便的老人打扫屋舍卫生、帮老人梳头、打饭或是为特殊儿童整理康复训练器材,帮助他们完成一些内务,等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实践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态度[3]。

第二,开发社会研学资源,策划研学旅行式劳动实践。研学资源是一种新兴社会资源,适应以学校为主体的三方协同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学校在开发引入时可以和教育行政部门公示的研学教育机构和基地联手,策划研学旅行式的劳动实践。如学生在校园和家庭劳动学习中掌握良好的劳动技能和要领后,学校就可以组织策划学生到户外研学营地开展夏令营、秋令营等研学劳动实践,在研学劳动中,带队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发动学生合作搭帐篷,利用营地提供的厨房和食材动手烹制餐食,带队教师可以适度指导学生还不太熟练的劳动技能,但尽量还是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自主完成各项研学劳动任务。离开研学营地时,带队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清扫各个屋室和场地,带走劳动中产生的垃圾杂物,把营地清洁恢复成来时的面貌,这样一次高质量的研学旅行式劳动实践活动就开展完毕了,学生收获了一段珍贵的旅行和劳动记忆,并体悟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巨大成就感[4]。

(四)打造多维评价机制,增强协同劳动教育质效

在以学校为主体的三方协同劳动教育背景下,传统的劳动评价机制显然已不再适用,学校应当根据三方协同劳动教育的模式特点打造多维评价机制,力求教师、家长、共建单位、企业、机构以及学生个体都参与到劳动教育评价中,这样一来能够增强三方协同劳动教育实施质效,二来可以助益协同劳动教育体系的持续创新与完善,基于三方协同劳动教育的多维评价机制打造策略如下。

第一,劳动教育评价指标多维化。在这一步,学校应当先牵头制定三方协同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在制度中明确三方评价指标,增设三方协同劳动教育公示和审核制度,确保学生的每一劳动实践评价都真实可靠,评价记录可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衡量、评优评先、升学录取的参考依据。如在三方协同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内,学校可以为校园、家庭、社会劳动教育设置多个考评指标,分别为劳动理论、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创造精神,等等,同时设立优秀、良好、及格三个评价标准,每次开展三方劳动实践和成果展示之后,教育主体都要按照上述评价指标和标准给出针对学生劳动表现的客观评语,落实对三方协同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初步健全。

第二,劳动教育评价主体多维化。三方协同劳动教育体系内的评价主体也需要从以往单一的学校评价外延拓展到教师、家长、社会共建机构人员以及学生本人等评价主体。如在结束一次研学劳动实践活动后,带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研学劳动表现,公正客观地在研学劳动总结中给出评价和评语;研学实践营地的负责人也需要在验收场地时对学生营地打扫成果做出评价反馈;学生要写一篇研学劳动实践体验和自评报告,在报告中阐述劳动收获,同时反思不足,表明还需要加强的劳动技能,等等,这样和三方协同劳动教育体系相匹配的多维评价机制就成功打造。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校为主体构建三方协同劳动教育体系,不但可以促进家庭、社会方面对初中生劳动教育职责的履行,而且能够有效扩充学校现有的劳动教育资源,还有助于全面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与素养。为此,学校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创新校园劳动教育模式;宣导家庭协同配合,提高家庭方面对劳动教育的参与度;开发引入社会资源,为学生策划多样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同时打造多维评价机制,从而助推三方协同劳动教育的高效开展。

猜你喜欢
研学协同劳动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研学之旅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