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庆
(甘肃省武威第八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在新课程改革的强效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高中地理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对课程教学进行多维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一系列工作可以被形象地概括为“开源+疏流”,其中“开源”所指的便是对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进入高中阶段后,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难度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更需要学生形成均衡性和全面性的素养框架。若要真正做到迎合和满足这些变化、要求,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模式下一维化、“线条”性的资源开发、利用观念,转而围绕课外资源开发、生本资源开发、实践资源开发和家校合作资源开发这四大主题制定、执行系统性的策略,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质量、效率大幅度攀升的理想目标。
“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这是在教育界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自然也同样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却发现,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中似乎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习惯于以“牵引”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将自己和学生完全打造为知识的“输出者”和“接收者”,且很少为学生提供自主理解、消化的机会和时间,遑论帮助学生根据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来形成独特的认知成果。
这种教学模式在高中阶段追求思维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当中已经暴露出了很大的弊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会大大受限,无法真切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同时也会感受到过大的课堂学习压力,其地理认知的积极性亦会被严重挫伤,最终导致他们学习进度放缓乃至完全停滞。
从本质上来说,高中地理是一门以自然和人类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课程,这就意味着地理知识在广阔的天地中都有着巨大的“存在感”,任何一种资源都可以提炼出有益于学生地理素养提升的“养料”。但是出于对高中地理知识容量的片面认知,很多教师都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课内资源的开发中来,忽视了对课外资源的有机引入和深度利用,很少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做必要的拓展,也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学习视野拓展到课本之外。
如此一来,学生的地理学习视野无法得到有效的拓展,对很多知识、技能的理解也只能从有限的几个角度出发,很难构建起富有实际效用的课程思维认知框架,让自己的成绩提升失去了更多的支点。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师也会因为学生地理“地基”的缺失而不得不在后续的教学中投入更多的资源来牵引拔高,这也会间接地迟滞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优化进度。
笔者在上一点中就提到了,高中地理的课程内容几乎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必然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和活动指导、体现性,理应有更高程度的实践教学。不过一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却仍旧沿用着“理论至上”的传统思维,将地理学习矮化为对知识、技能信息的“记忆+复刻”,没有将“学以致用”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受到这种模式的影响,高中生对地理课程信息的学习和认知难以深化,无法切身感受到相应内容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并在主观上逐渐将地理学习视为一种“应付考试”的行为,进而产生轻视地理、厌倦地理的内在心态,这对于教师课程教学的综合改善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1.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课外资源。尽管已经基本步入“成年人”的行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高中生的思维认知仍存在着感性化的特点,更喜欢也更善于通过一些具像化的形式去了解知识资讯。此外,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多媒体技术具有显著的信息流量大的优势,能够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据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完成对课外知识资源的引入,依托图片、视频等更具感官效力的渠道帮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丰富内容和更为多彩的知识信息表现形式,从而起到开拓学生知识视野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现有的纪录片给学生看,除了反映课内的教学成分外,还可表现出有关“太阳风暴”的产生过程及其对地球的具体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并可结合学生的兴趣制作一些对应不同知识线的互动视频画面等等。
2.利用课内关联信息引入课外资源。高中课程的教学是以满足学生考试和形成、优化综合发展能力的诉求为主要目标的,因此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必须彰显出对课内教学需要的迎合性。据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引入、开发课外资源时,应当保证其在内容方面和课程主体成分具有较大的关联性,以课内知识、技能为基点去进行课外资源的辐射性挖掘和整合。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凭借既有的课内知识学习经验和基础来降低理解、吸收课外成分的难度,也可以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达成对课内学习成果的多维度巩固,可谓“一举两得”。
比如在结束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部分的教学后,教师可以举出一些体现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具体实例,如“世界雨极”乞拉朋奇和“世界旱极”阿塔卡玛沙漠或者“世界寒极”奥伊米亚康和“世界热极”巴格达等等,通过这些更具质感的例子来为学生的课内知识认知提供更肥沃的土壤。
3.结合课外资源对学生进行兴趣激活。高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是非常强烈的,对于一些新鲜的资讯时常会表现出浓郁的认知兴趣,这完全可以成为课外资源开发工作的一个开展灵感。据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外资源引入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普遍“趣味点”来进行课外信息的选择性引入,从更大的范围内去选择那些能够调动学生兴趣、激活学生认知潜能的知识素材,使之成为增强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燃料”。
例如完成《城市化》这一课的讲解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集一些有关“城市化”的“最”系列知识补充给学生,诸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世界上最小的城市”“绿化面积最大的城市”“建城历史最长的城市”或者一些地理位置最为特殊的城市,等等,并从这些城市的发展当中提炼出与“城市化”方面有关的知识信息。
1.在课程教学中做到“点到为止”。出于对高中地理教学难度的过分高估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信任”,很多高中地理教师都习惯于将知识内容“掰开揉碎”后再“喂”给学生。这种模式虽然在短期内提高了课程教学的速度,但是却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反倒影响了学生内在学习资源的有效开发。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学会在讲课时做到“点到为止”,在完成宏观性、基础层的知识讲解后,将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思考价值的内容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探究,从而完成对课程学习成果的能动应用和深度理解。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完成基本内容的串讲后,单独举出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例子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同样具有临海的区位优势,广西却没有‘晋级’为东部经济地区呢?”而后便可引导学生从其他地理环境方面着手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答案。
2.组织学生进行课题小组讨论。“思考”是个体进行知识探索的过程,而“讨论”则是个体之间开展探索成果交换、整合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所能起到的认知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基于这一点,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还应当基于上一点的基础组织学生以结组的方式开展交互式探究,围绕某个主题提出各自的想法并形成统一的结论。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之间进行学习经验、认知内容和探索方法、灵感的交换、碰撞,使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集思广益”“互促互进”的良好成效。
例如对于《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课的教学,教师不妨提供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案例——表现英国南部地区小麦种植区的具体分布情况,鼓励学生结成二人小组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去思考:“这个地区在水热条件方面并不适合于小麦的种植,为何会形成一片规模如此可观的小麦区呢?”如果学生之间的讨论出现明显的分歧,教师还可将活动改造为一场简单的“辩论赛”,让双方各抒己见、彼此对照。
1.通过课外实践引入知识应用资源。所有的课程知识无一不是“来自实践、服务实践”的,高中地理必然也不会例外。基于这一点基本认识,高中地理教师要进一步突出对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结合当前课程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综合状态设计、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认知,进而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所带来的应用价值和巨大成就感,在客观上完成学生对地理知识内容的深度消化和二次理解,将“活学活用”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比如在结束了《能源资源的开发》这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利用周六日的时间,以独立或结组的方式设计一份有关新能源开发和应用方面的调查问卷,到本地的一些工业园区去采访有关行业的从业者,了解他们对于新能源开发和新能源产业具体的发展方向、规模的认识,而后根据自己的调查成果和本堂课的对应知识撰写一篇调查报告作为作业上交。
2.通过实验教学引入知识验证资源。地理虽然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文科课程,但是其中也包含大量涉及自然科学的成分,所以同样具备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条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在学生具备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准备一些简易的材料来组织学生进行论证实验,通过亲手操作的方式去完成对学习成果的完整化解读和深度吸收,同时让学生获得更有质感和代入感的课堂学习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地理学习、认知和探索潜能。
例如在组织有关《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课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准备一些小的盆栽植物,利用塑料膜将植物包裹起来并放入一些昆虫、蚯蚓等来营造出一个迷你的“生态圈”,而后通过增加“生态圈”内植株的数量或者向其中注入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方式来测量“生态圈”内部温度的变化,并可根据既有学习成果对这项实验做一些个性化的改造。
任何一项教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默契配合,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学。据此,高中地理教师要进一步挖掘家校合作方面的能动资源,一来帮助家长认识到地理学习对于子女成长的重要意义,二来就家长如何开展有效的居家地理辅导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并分享部分资源,从而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成长提供来自家庭和课堂的双元助力。
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过程录制成视频并剪辑成长度控制在15 分钟左右的微课,而后将微课连同对应的教案、例题和例题讲解方法一并上传到家校群文件或者本班的“云”空间里,作为家长对子女进行地理辅导的素材和参考;还可以建议家长根据日常生活来为子女设计一些考验其地理知识、技法学习效果的小任务,让家庭教育更具实效性。
富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犹如武侠小说中的绝世高手,不一定要用“刀”和“剑”才能展现功夫,应具备“摘叶飞花即见身手”的本领,这样才能够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无死角、深层次的培养和引导。高中地理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大力践行,进一步重视对课程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多维利用,围绕课外资源开发、生本资源开发、实践资源开发和家校合作资源开发这四大主题制定、执行系统性的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习惯,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无处不在和其巨大的应用价值,进而为他们日后更高阶段的地理学习和课程核心素养的优化注入强劲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