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得顺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第四中学,甘肃天祝 733211)
西汉戴圣的《礼记·学记》中曾讲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明确指出了学习不能只靠自己一个人死读书,要多与人交流,取长补短,才能全面认识事物,获得更多知识,弥补自身不足。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是同样的道理。古往今来,读书治学有所成就者,大多都是重视读书交流,经常与友人切磋,且善于合作共学之士。就初中数学学习来说,数学知识相比小学阶段更加抽象,学生的学习难度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生如果只靠个人力量埋头苦学,不与他人交流,不能说没有成效,但是相比于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学习效率要差很多。因此,在数学学习上,教师一直都很重视合作学习的开展,提倡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合作学习,通常来说是将班内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相互之间进行合作分析,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是让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相互间团结合作精神的形成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出现了很多问题。数学教师只有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合作学习方式在数学学习中充分发挥作用。
1.合作学习小组分组不合理,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座位距离等因素,而只是简单地按照成绩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直接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之间因为距离较远不方便开展讨论,或因为性格不和造成交流不畅等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到小组内部的合作学习质量。
2.合作学习内容选择不当,缺乏合理分工。教师片面追求教学形式,没有认真筛选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盲目地将一些本应留给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用于学生的合作学习,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造成很多不良影响。而且,小组内分工不合理,未能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
3.教学评价不合理。目前,对于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还不够全面具体,多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而未包括能全面覆盖学生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而且,评价标准没有量化,不够客观具体。不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更不利于学生做出改正。
4.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教师未能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指导,未能就各项合作技能给学生进行详细讲解,以至于很多学生对于合作学习形式认识不够,合作意识不强,又缺乏基本的合作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合作学习效果。学习好的学生未能起到带头作用,学习差的学生参与热情也未能得到激发,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1.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合理分组是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最大限度发挥合作学习方式的优势,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快速提升。因此,数学小组的划分要遵循科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实现共同促进的理想效果。首先,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充分了解,比如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座位所在等等。然后,综合考虑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遵从“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方法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学习小组力量平衡,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公平竞争。也就是说,教师应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分到一组,让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形成互补,相互帮助、相互带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都能够在合作中获得进步与成长。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一般以4 到6 人为一组。小组成立后民主推举一位组织能力强且具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的具体分工以及组织合作交流、讨论学习等活动,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小组凝聚力。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可以灵活进行,只要有利于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即可,形式不必过于拘泥。比如,对于简单的题目,同桌讨论就可以达到目的;对于难一些的题目,可以前后桌四人或六人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小组内各成员在各类数学活动中要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相互支持,彼此配合,团结合作,共同为学习任务的完成而努力。
2.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数学学习需要合作学习,也需要独立思考。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首先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讨论价值。一些较为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无须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而一些难度很大的数学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究也很难解决,同样不适宜拿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索性,且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可以选择较为复杂,且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要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到合作带来的乐趣,并能够将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合理安排,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对于初中高年级的学生,数学教师可以适时抛出诸如一题多解这类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凸显出合作学习的优势。
3.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学习,都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获得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为充分调动小组内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在合作小组组建后,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结合组内成员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力求让每位成员的长处都能得以发挥,不足得以弥补。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任务分配后,各成员之间能否达到有效配合,提高合作学习效率。比如,当教师布置了一个数学小报的制作任务后,小组长就需要按照每个组员的专长特点进行分工。擅长绘画的学生负责小报上的图画设计和整体布局设计,以增加小报的视觉美感;字写得好的学生负责小报上的文字书写;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协同合作,共同搜集筛选可以用在数学小报上的刊载内容;最后小组成员共同协商确定刊载内容。一般来说,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部除了要推选出一位组长负责合作学习活动的统筹安排,还要设立监督员、记录员等角色。监督员负责对小组各成员的学习参与情况进行监督。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讨论结果,真实记录每位成员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统计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当然,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也要不定期进行轮换,让每个成员都能够获得锻炼的机会。合作学习是为了共同进步。在组内分工时,还需要注意尽量多地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够尽可能多地获得数学学习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自信心。
4.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学习要想高效进行,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合作意识,更要具备合作技能。合作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实践训练才能逐渐养成。合作技能包括听取、表达、求助、反思、自控、讨论、说服等多方面内容。教师在培养学生合作技能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各项技能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然后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去锻炼各项合作技能,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良好合作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同学间和谐相处,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和班级凝聚力。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几项基本合作技能的培养策略。
(1)倾听。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首先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不插言,不仅要能够耐心听完别人的完整发言,还要能够抓住别人话语中的重点信息。听完后,要积极思考,并对别人的想法观点做出快速判断,给出自己的意见。教师要训练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优良品质。
(2)表达。在合作交流中,每个学生都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不会表达的学生,教师要注重示范指导,并创造机会让这部分学生多发言,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沉默寡言的学生并不是不善于表达,而是不敢于表达,担心自己的想法被教师和同学嘲笑。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和同学要给予鼓励与包容,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将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讲给大家听。语言表达技能要求让别人能够听懂,要有条理有逻辑,而且要逐步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变,让语言表述更加严谨准确。
(3)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讨论必须要在组内各成员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有可能从中获得启发,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一般来说,为提高讨论效率,通常先由小组内一名成员简单讲述一下自己独立思考后的结果,然后其他成员根据这名成员表述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见解,最后将各自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并将未能解决的问题和得到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5.重视评价机制的优化。评价机制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着密切联系,要求做到科学合理、公正客观。评价不恰当很容易会挫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学生后续的合作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以及合作学习效果等多方面情况灵活选择评价方法。为突出评价制度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具体性,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定《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让评价制度更加清晰明了,让学生合作学习开展的有章可依,有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要尽量覆盖整个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督促指导。比如,每次大小考试成绩以及名次、每次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发言表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纪律、组内合作学习参与积极性等多方面内容都要列入考核评价表。目前我国合作学习中常见的评价方法有:成员捆绑式评价、自评与互评。
所谓成员捆绑式评价,就是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学习情况与小组集体联系在一起进行捆绑评价。也就是说小组内各成员的个人表现和获得的个人成绩都要计入小组总成绩。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团结协作、共同学习的工程,对于其进展情况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个体,要将各学习小组视为一个个独立的团体,评价团体整体合作达标情况,增强各合作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和组内组外竞争的协作意识。将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捆绑在一起,让小组内成绩优异的学生不但要自己学会,还要带动组内其他同学,实现共同进步。为了集体荣誉,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小组整体学习氛围的熏染下,也更容易接受组内其他同学的帮助,积极投入数学学习。
自评与互评,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个人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以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自评与互评。学生自评是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自我表现的反思与总结,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出改进,积累学习经验。组内互评是小组内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增进彼此了解,增强小组凝聚力。小组自评是让组内各成员以一定的程序和形式对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小组自评中,要注意总结提取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小组全体成员要共同制定今后的合作学习方案以及奋斗目标。组间互评是调动起全体学生力量对多个学习小组的集体观点进行循环评价,具有较高的评价质量。
合作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能力,需要教师耐心培养和长期训练。现代教育发展要求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并能够从别人的智慧中获得启发,激发自身潜能。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对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应从小组划分和合作学习内容的筛选开始,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并给予恰当合理的指导与评价,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最终促进数学学习成绩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