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精神医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2023-01-10 21:06:54王娜赵阿勐王玉花孙正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专业课医学

王娜 赵阿勐 王玉花 孙正海

“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合的产物,它在对指导高等教育改革方向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精神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交互融合的教学改革,使“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从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及崇高职业道德的精神医学专业医师,最终对促进精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1-2]。通过在精神医学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一方面能够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能够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自信,这对提高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精神医学专业课程特点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使得精神科医师面对的疾病问题涉及到更多的医学伦理和社会情感性的问题,精神残疾问题尤其突出,诊疗过程中需要更多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治疗精神疾病除需要传统的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较多的心理和康复技术的支持。

在当前精神疾病由于发病机制不够明确,疾病机理多样,同时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因临床症状而出现的沟通和认知上障碍,使得该类疾病的诊疗难度非常大,对临床医生提出的专业技术要求和医学人文素质都相对其他临床学科都要高。精神医学专业课教学是本科阶段理论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临床思维和职业规划构建的关键时期,当前多数院校的精神医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临床心理学、基础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和社区精神病学等课程,它是在综合临床诊疗训练基础上的专科性质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专科指向性和临床实用性,是精神医学专业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基础。当前,在精神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更突出其综合诊疗能力、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及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理解与尊重[3]。

2 精神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在精神疾病临床症状的描述和诊疗过程中往往综合了较多的医务人员自身对专业的理解和特定的心理干预技术于其中,其思维的辩证性和对特殊病患的关爱之心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精神疾病的诊疗难度大、治愈率偏低,就使得这种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工作在整个治疗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精神科医生从大健康的角度看待患者的疾病发展和转归,立足患者的成长环境、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在实施疾病诊治,同时还需要培养精神科医生的社会观和对相关文化因素在诊疗过程中的关注能力,只有将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和辩证思维能力有机的进行融合才能真正的帮助患者和他们的家庭走出疾病的困扰,并使自身具备系统化的诊疗技术[4-5]。

目前精神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普遍忽视思政教育的内容,教学方式上秉承“只教书,不育人”的传统教育方法,这与“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的思政教育理念相背离。这些问题都对精神医学专业课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精神病学的知识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医学人文内容,其知识体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内容,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精神心理方面的知识成为任何医疗工作者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这其中对生命和精神本质的科学认识和对未知医学知识的理解都是需要医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3 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的要求

3.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必要的政治理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

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是要求教师要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和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相对于基础医学课教师,临床专业课阶段的教师主要是从事具体化临床诊疗工作,其教师角色相对不够突出,从而使其实施思政教育的主动性较低[6],同时,临床专业课教师的诊疗思维主要是以对疾病表象认知为主,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疾病发展的客观性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如何站在社会文化因素角度宏观性的向学生介绍疾病的知识和医疗活动的社会经济基础,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掌握基本的方法论、国家基本发展方向和内容,从宏观上教育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意识和精神准备,尤其是对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大局的理解[7]。就当前而言,参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依法从医、弘扬传统医学文化等都是医疗工作者要关注和在医疗工作中进行实践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课教师通过教育活动向医学生进行教育指导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我国《精神卫生法》颁布后,进一步明确了精神科医师诊疗工作规范和精神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同时也站在法理的角度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针对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外延性要求。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必须先从教师开始,从教师的思想转变开始,以此来整体性的提高精神医学的专业教学水平。因此,实施课程思政是实现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的一个便捷路径。

3.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建立课程思政的道德基础

精神医学专业课教师普遍具有教师和医师的双重角色,但医疗活动的繁重性和专业性使得专业课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更为重视知识性的教育,较为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时期精神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首先要从现代教育理念上拓展对医学教育的认识,医学教育的特点是帮助学习者从微观上构建对生命的认识和培养其修复能力到宏观上促进对生命过程的理解和构建大健康观(生物—心理—社会)。精神医学作为一个完善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技术领域,需要学习者更深刻的理解如何从精神层面去助人类健康之完美。

4 推进精神医学课程思政的有效措施

高等医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合格医学人才标准中除了基本的医学诊疗技能外,更需要医者仁心、无私奉献、敬佑生命的职业情怀。医学教育中除知识传授外(传道),还体现较多的技能传授(授业),以及合格医者的为人、为医之道(解惑)[8]。精神医学的专业课学习是该专业学生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它们开始临床工作的起点,在这一阶段的思政教育具有极强的适用性,是塑造合格的精神科医师的最为关键的教育阶段。

4.1 以文化传承为基础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

文化性因素在精神疾病发病和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精神疾病必须以发患者群的生活环境为基础,尤其是传统中医学理论中的情志致病和治病机理对分析我国特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的精神疾病的发病有着很好的解释作用。在以往精神疾病治疗中,西医学理论过于重视药物治疗,出现了明显的只见病不见人的尴尬局面,因此,加大对精神疾病在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相关文化因素的讲解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国情、民情,才能更好的解读精神疾病从预防到治疗,从文化到心理的发展脉络,从而实现医学教育中院校到医院的顺利衔接[9-10]。

4.2 将现实医疗情境中的德育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和融合

从唯物主义心理学视角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树立大健康观(生物—心理—社会)和系统化的诊疗思维(治病与治人的关系),尤其是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国情和社会发展趋势,结合特殊时期对精神医学教育的影响和相关因素对精神病疾病诊疗的推动性作用。充分利用特殊时期医疗战线上医务人员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崇高职业精神,为大家舍小家的家国情怀,夜以继日,不眠不休,拼尽全力与病毒较量,为生命站岗的敬业精神等[11]。站在精神医学的视角,我们国家的医学发展除了技术之外,更需要从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层面进行系统化建设的内容,尤其是发挥精神疾病预防、社区康复和构建和谐家庭等方面,降低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康复率,这是科学理解精神卫生工作的基础。

4.3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传统的精神医学专业课是以案例教学为主,突出对精神症状的解读,为更好的促进专业课教学中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11],使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在当前精神医学专业课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包括引入团队学习法、翻转课堂、角色扮演法和医疗事故警告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把握和理解患者心理尤其是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心理,更关注大的医疗环境变革,掌握医患沟通的技术和对医学人文理念的养成,通过对各类负面案例的剖析,学会科学严谨的面对疾病诊疗过程,培养精益求精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12]。

4.4 整合课程德育元素,优化教学考核评价方案

首先从课程标准上实现精神医学专业知识标准与德育标准协同并进,做事与做人的统一,为医者首先为“善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精神医学人才;将思政素材资源与教学资源的整合性作为高水平课程的重要标准,以视频、图片、文档的形式展现真实案例、名人名家、感人事迹,将思政元素蕴含其中[13-14]。精神疾病的问题广泛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人群之中,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做法能够帮助学生区分病与非病,理解各类精神疾病对个人和社会的重大影响,实现古为今“学所用”,以“患者”为镜可“读透书本”的积极示范作用;同时在评价教学设计上要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提高,还要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贯穿其中,将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三者水乳交融,有机进行整合。在评价教师教学过程时,通过制作问卷和量表,收集课程思政的反馈情况。突出过程性评价的作用,使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够主动融入思政元素并将其作为专业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实现思政教学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15]。

5 结语

精神医学专业课教学是该专业学生院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如何更好的实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理论转化为技术是精神医学专业课教学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作为未来的精神科医生更需要在这一时期实现对自身思想观念的一次升华,作为新历史阶段的医学毕业生,他们肩负的历史责任更加繁重,医疗卫生事业对医学生提出的职业素质要求也更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把握各个阶段的教育规律,科学实施教育教学,为培养高素质的精神专科医师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专业课医学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医学的进步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当代陕西(2020年17期)2020-10-28 08:18:08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 15:04:20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医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9:01
医学、生命科学类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