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时代 错“锋”出击
——报告文学《平凡至伟》采写体会

2023-01-10 19:10:50裴建素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4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

裴建素

石家庄市安建桥综合警务服务站(后改名为“吕建江综合警务服务站”)主任、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吕建江的去世,可算是2017年度石家庄市乃至河北省的一件大事,省内媒体以及全国性媒体都进行了大量报道。石家庄日报以此为题材的报告文学《平凡至伟——追忆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吕建江》,在众多此题材报道中脱颖而出,获得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如何在同类题材报道中独辟蹊径,从而做出特色做出水平?现结合采写过程谈几点感受。

一、题材与体裁

初识吕建江是在2015年夏。那时,石家庄日报特别报道部组织举办一场面向小学生的暑期公益讲堂,请他来为孩子们讲讲暑期安全知识。身材胖胖、满脸笑容的吕建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着他,争先恐后地问着各种问题,他很专注地倾听孩子们讲话,又很认真地做着讲解,尽管人到中年,依然一脸童真。课程讲完已临近中午,他说单位事情挺多的,得赶回去,说完就骑上自行车匆匆地走了。

吕建江是个老典型,是百姓贴心的好警察。他13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为民服务,曾获得过不少荣誉,之前媒体多有报道。正值壮年的他溘然离去,这一事件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很快,传统媒体、新媒体纷纷行动,一篇篇鲜活的消息、通讯,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相继出炉。这种情况下,想做独家已是不可能。面对这种同题竞争,如何做到“众中取胜”,如何以自己的独特去占领制高点?

经过反复斟酌,我们最终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呈现吕建江的故事。2017年12月29日,近6000字的作品一经见报,其强大的感染力就打动了众多读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次体裁形式创新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以下几点:

(一)长度不是碎片化阅读时代的障碍,品质才是吸引读者的终极法宝。报告文学篇幅长、体量大,在这个阅读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读者还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耐心去读一篇长稿?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生产主体日益多元化,受众在享受选择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得不面临信息鉴定、过滤的困惑与不安。信息供给的过剩反而促成人们对专业媒体整合、诠释信息的更多依赖,优质内容仍然是一种刚性需求。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最大的优势是专业化的新闻生产能力,要想与互联网进行差异化的竞争,提供有思想、有品质的阅读,提供“去碎片化”的深度、完整、权威的报道,仍是与互联网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强项。

(二)信息泛滥导致精致阅读稀缺,能提供良好阅读体验的产品更有“市场”。网络传播令信息变成一种大众消费快餐,快速的更新,导致人们的注意力只能是片刻的、即时的、转瞬即逝的。能引起受众注意的信息很快就会被信息海浪卷走,消失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而受众的注意力很快又会被下一个刺激神经的信息所吸引。在这种“快速”阅读的浮躁下,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美好,慢慢阅读一个完整的新闻故事成为一种稀缺,但也正因其稀缺而显得珍贵。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报告文学,在众声喧哗中堪称一种珍贵的“奢侈品”,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心灵的滋养。

(三)在同行竞争中善于发现自身优势,以己之长实现突破。从目前新闻界来看,由记者亲自采写报告文学的数量还不是太多,多数媒体刊发的报告文学也多由作家而非新闻人写作。在报告文学的采写上,由于其具有的新闻性原则,作家采写在时间和新闻价值的把控上与记者相比不占优势。近几年,石家庄日报在自己的采编队伍中一直大力培养报告文学的写作,每年都要出几篇有分量的报告文学,因此,从同行业横向比较来看,选择报告文学更容易“出尖”。

二、高度与温度

好的选题要么得益于新闻事件本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要么得益于在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另辟蹊径,产生“旧瓶装新酒”的效果。吕建江是个老典型,他的故事屡见报端,他的为民情怀早已为群众熟悉,要想报道好他,并且做出新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如何在旧题材中发现新思路?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不但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更包括在这个时间里这个事件蕴涵的特别价值。这正是新闻价值的“二次发现”,将发现的素材置于你了解的视野里,进行重新度量来决定报道的内容取向和风格定位,采编人员的视野很多时候会对新闻价值进行再造。

按照这一理论,再来重新审视吕建江这一人物身上的精神内涵。2017 年5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国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提出“十六字”总要求;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十九大报告又释放出很多重磅信号。在此背景下,我们从吕建江多年如一日助民爱民的小事中,提炼出“平凡至伟”的精神内涵——他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先锋,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新时代楷模。结合时代的重新立意,使报道具备了高度,具备了崭新的时代主题。

“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要求中国报业的从业者和管理者必须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平凡至伟——追忆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吕建江》就将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一粒沙里见世界”,普通的题材具备了宏大的意义。

报道的立意具备了高度,在新闻的表现上则注重“大主题小切口”,小中见大、大中有小,使报道更贴近读者。

好的报道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体现在记者的采写态度上。我和同事利用十余天的时间,走访了吕建江家里、安建桥警务站、公安局桥西分局、吕建江经常巡逻的地方……采访了吕建江的同事、朋友、家人以及接受过他帮助的市民,从最接近新闻源头处采撷最鲜活的素材,在与受访者的促膝长谈中挖掘每个受访者的真实内心,每个人都讲了很多吕建江的故事,每个人的讲述都充满真情。大量的素材积累,为后期的写作提供了保障。

报告文学应以客观真实为前提,但记者的立场可以通过叙述的视角、材料的选取、语法句式的运用而渗透进故事的表达中。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始终选择平民视角,饱含人文关怀,从而使文章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

这种“温度”也体现在认真写好人物形象上。我们从大量素材中选取生动的、有代表性的故事,运用多种文学手法表达人物形象、再现人物光彩。在平凡小事中写出人物的灵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文字是有力量的,作品中的吕建江是立体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他不是触不可及的“高大上”,他就生活在群众身边,如我们身边的每一位民警,亲切随和。也正是这种温暖的力量,使作品具备了与读者思想共识、情感共鸣,从而行动上共进的引导力。

三、速度与力度

报告文学具有浓厚的新闻性,它要“迅速地、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大众。”(茅盾《关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有时效性的,但由于其操作流程相对复杂,无法达到消息、通讯的速度,尽管如此,时效性依然是它最重要的价值评判之一。

任何新闻事件都会有热度期,大的事件还会有“发酵期”。在热度期内受众最为关注,过了这一时期,再丰满的作品其宣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以最快的速度“抢”在最佳时间段上,以高品质的作品抢占舆论制高点,这是我们从采写之初就立下的标准。在采写过程中,我们时刻绷紧时间这根弦儿,精准计算好采访和写作时间,计算好报纸编辑出版时间。最终,报告文学见报,成为河北媒体同题中最早出炉的有分量的报告文学,在媒体竞争场上达到了“先声夺人”。

报告文学兼具文学性,它往往“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它跟新闻报道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地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出来,读者便如同亲身经历,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茅盾《关于报告文学》)在保证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为了增强作品的文学色彩,以更加吸引人的表达方式讲述鲜活的故事,从而增强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我们在作品中注意使用多种文学写作手法。

(一)注意故事讲述中的情节性和曲折性。在整个故事的讲述中,精心谋篇布局,开头、铺展、高潮、结局,引导读者探求事件真相的过程中,各种元素错落有致,让人读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它不是简单地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来平铺直叙,而是将素材统一到素材库,再根据不同主题,精心剪裁,恰当使用;把最精彩、最感人、自己感受最深又最能吸引、打动读者的关键材料,放到最显著的地位,再引出同一主题下的叙述……

(二)在“细节”处下功夫。正所谓细节之处见精神,细节之处打动人。吕建江去世前一晚忍着不舒服的身体,依然在安排工作;吕建江的妻子、女儿经常坐在吕建江坐过的沙发上;吕建江的同事用粗糙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柔地、长久地摩挲着二人的合影;同事在回忆吕建江时,眼里止不住的泪水……生动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注重场景的描述、人物语言的使用。几乎每一主题的开头都有详细的场景化描述,逼真的画面感容易将读者拉入真实的场景中,产生代入感。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注重直接引语的使用,叙述故事中注意对话的使用,避免使用概括化的、结论式的语言表述。

(四)用字措词具有节奏感。音乐具有节奏感,长调短音,抑扬顿挫,给人带来一种别样的感受。文章也可以有节奏感,精心遣词造句,注意句式的工整,间或使用排比句,长短句搭配,避免长段落,这样容易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层次感、轻松感和愉悦感,使读者在获取内容的同时,最大限度享受中国语言文字之美。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时代报告(2022年3期)2022-05-05 02:11:23
论茅盾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
新世纪以来中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现代企业(2018年6期)2018-09-21 05:21:16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6
报告文学:文体的时代尴尬
——对报告文学“生存艰难”的本体质疑
长江丛刊(2016年30期)2016-11-26 23:12:57
从陈克勤作品看海南建省以来报告文学的发展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22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新闻传播(2015年12期)2015-07-18 11:02:40
报告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