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洪军
新闻评论,作为我国报纸信息传播的基本体裁,理应与新闻媒体报道内容(消息、通讯等)协作配套,共同承担丰富报刊版面,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批评性报道普遍弱化,不少稿件模糊、呆板,缺乏亲和力。近年来,为了做好时事评论,让报刊真正地成为“党的喉舌”,《菏泽日报》高度重视时事评论工作,成立了时事评论部,选定新闻骨干负责时事评论写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勇于发声、善于发声。例如,在第十三届菏泽市委九次全体会议后,报编委会精心策划,快速响应,就如何学习贯彻市委九次全体会议精神,不甘落后、不耻落后,如何抓住现实优势,取得突破,对发展目标等核心问题,深入分析,发表了系列评论。这些评论主题突出、观点清晰、分析透彻、鼓舞人心,充分发挥了党报的“旗帜”作用,增强了舆论的正面引导,缩小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媒体亲和力。
总结以上工作经验,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也是中国党报宝贵的优势。评论内容不但决定着报社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对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关键消息和评论内容的权威解读,也直接关系着党报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笔者认为,目前党报评论应不断加强贴近性、时代性和新鲜性,在提高亲和力上下功夫。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搞好新闻评论工作,就需要有评论编辑人才,这也是搞好新闻评论工作的基石。从目前地市报纸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由于年轻采编人员数量众多,他们的理论功底比较薄,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弱,所撰写的文章内容也缺少一定深度。鉴于此,菏泽日报社采用了以下两个办法:一是由几位正副总编个人撰写评论,发挥主导作用。关于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大部署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总编在繁重的宣传工作之外,也总会抽出时间针对此类问题写出社论和述评。由于所处的站位不同,了解的实际情况较多,分析研究问题比较透彻,不仅能够超额完成要求的点评文章,也能够发挥很好的示范带头功能。二是发掘和培育写作评论文章的人才,确保提供高质量评论。总编辑对适合撰写评论的采编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办法,让他们参与撰写评论。与此同时,也为人才能够高质量撰写评论创造了条件,让他们查阅文件、聆听会议和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上下情况,以开阔视野和拓宽思维。对于在社外的人士,则定为“骨干撰稿人”。增强编辑同他们的密切联系,细心编辑他们的重要评论来稿,并按照情况适时给他们加任务。正因为《菏泽日报》特别重视对评论写手的培训,社论、评论员文章以及重要书评的撰写,已经建立了一支内外结合的评论写作队伍。
新闻评论,不可长篇大论,它的特色是简短精悍、一针见血,彰显实践性、密切贴近社会现实之“新”。针对上一级党组织、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战略部署,它的意义是“号角”,振臂一呼,催人奋斗;关于社会时弊,它的意义是“匕首”,深入分析,无情鞭挞;关于民众的对错、糊涂认识,它的意义是“良师”,入情入理,循循善诱。简而言之,新闻与实际紧密联系,关注社会热点不仅是新闻评论的重要意义,也是优秀评论的发展方向。《菏泽日报》密切注意上级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安排、民众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以及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突出现象,有针对性地加以评述。
评论文稿不但需要有好的内容,还需要有一种好的文风。因此,我们的办法是:第一,发挥首席编辑的作用,由编审委员会严格检查评审稿件,对于文风不良,空话较多,对问题剖析不深的稿件不得通过。当然,对稿件内容也要仔细修改,使其简洁明了,观点鲜明。第二,编审人和编者都要带头树立良好的文风,开门见山、一针见血且短小精悍。第三,在读者中发掘和培养评论人才,并培养其良好文风。组织培训或通过稿件修改,传授有关新闻批评的理论常识与技巧,使之迅速地提升写作能力水准。总之,在确保批评文稿言之有物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地加以实现提高其评论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