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优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探析

2023-01-10 18:36化剑莉
中小学电教 2022年1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微课

化剑莉

(张掖育才中学,甘肃 张掖734000)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初中教材里的古诗词,更是经典中的经典,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之精髓,而且对学生个人文化修养以及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有益处。但从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内涵,只是单纯地从背诵和理解的角度来开展教学,这显然没有把古诗词的特色凸显出来。在信息化教育的新时代,运用微课开展古诗词教学能够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古诗词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其应用策略值得我们去积极探索与深入研究。

一、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兴趣培养不足

任何学习都需要以兴趣作为支持,如果教学中忽视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就容易失去学习热情。从当前初中古诗词课堂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比较单一,脱离不了读、解、评、背这几个步骤,未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至于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不高。其次,古诗词在文体上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别,造成学生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很多学生认为生活中用不到古诗词,无论古诗词的句式表达如何精彩,在现代社会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最后,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对于古诗词的考查偏向于背诵与默写,学生常常是在没有关注古诗词的韵律之美、结构之美和内涵之美的情况下下生硬地背诵,因此很难建立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二)阅读审美体验不足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这是对古诗词审美价值最好的诠释,从结构上看它精简凝练、对仗工整,从音律上看它曲调和谐、节奏鲜明,一字一句中都透露着美感,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以春花比拟冬雪,描绘了冬日的美景。但从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步骤来看,一般教师先要求熟读诗文,然后再根据注释对诗词进行翻译,最后再讲考试重点。总结来说,教师仅从古诗词的讲解与分析的角度开展教学,忽视了对古诗词审美的挖掘和传递,降低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热情,导致其古诗词学习的效率不高,而且对古诗词文化传承也极为不利。

(三)文本内涵挖掘不足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本来意境优美的古诗词在教师的讲解下成了枯燥的汉字,机械地重复朗诵背诵,让学生身心疲惫,填鸭式的诗词讲解给学生灌输的是死板的道理,而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生活哲理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却被不少教师一带而过,没有去深度挖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观念上没有及时转变,未能从学科综合素养的角度去开展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古诗词的学习仅停留在表面,那么就失去了一次情感熏陶的机会,失去了一次精神升华的机会,这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二、基于微课优化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针对上述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想要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有所突破是十分困难的,而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表现出强大的助学助教作用,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为课堂增效,这对于解决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一)借助微课巧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有的古诗词中生僻字较多,如《诗经·关雎》中的“关雎、荇菜、寤寐”等都是难以理解的新词,学习起来不免有些枯燥无味。有的古诗词中写景较多,以景抒情,意蕴丰富,但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哲学感悟,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在传统课堂上,因为教学条件有限,课堂的趣味性远远没有展示出来,运用微课可以为学生营造赏诗的氛围,通过在微课中插入音乐、视频、图片及动画等内容,形成一个“情景交融”的赏诗空间。

例如,以古诗《望岳》教学为例,该诗描绘了泰山的秀美景色,寄托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但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泰山是没有认识的,没有游览过泰山,很难通过语言把泰山的壮丽描绘出来。借助于微视频:背景音乐响起,视频中的泰山由远到近,从整体上把泰山所处的位置展示了出来,应了诗句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景。随着泰山越来越近,其苍翠的山色、耸立的身姿跃然眼前,在阳光的照射下,山的南北两面迥然不同,把泰山“阴阳割昏晓”的高俊之美展示了出来。镜头再进一步地拉近,山腰间的云气、归巢的鸟儿清晰可见。通过微课为学生把泰山“搬”到了课堂上,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声有景有情的动态视频,为欣赏古诗创造了良好的情境。又如,在《观沧海》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微课的音视频特效,营造观沧海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等句,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大海的奇观,教学中教师通过影视片段将诗中的情景还原出来,再配以生动的情景解说,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作品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古诗词释疑奠定基础。

(二)借助微课把握节奏,培养学生吟诵能力

诗词在古代是作为音乐的形式而存在的,其美感不仅体现在文字上,吟诵时的音律性也是重要体现。因此古诗词的学习中,学会吟诗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也注意到了对吟诵的教学,通过对诗词的节奏分割,学生反复朗诵,领悟诗词意境美,但受制于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诗词吟诵教学很难达到专业的水平。而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吟诵的相关微课资源,帮助学生在课内课外进行自主性学习,那么对提高学生的诗词吟诵能力将会很有帮助。

以苏轼《水调歌头》吟诵教学为例,笔者在网络上找到了该词的配乐,以古琴作为伴奏并配上名家朗诵,音调起伏与伴奏形成呼应。学生在运用该微课开展吟诵学习时,能够体会到如何在关键处掌握停顿、轻重、快慢的节奏,从而真正走进诗词作品所抒发的精神世界中,达到“诵有所感、吟有所悟”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也要强化对于诗词内涵的挖掘,让学生对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主题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情感。运用微课除了提升学生吟诵能力外,课后教师也可以发挥微课的引领作用。首先通过互联网查找合适的音视频,如中华经典诵读范本,通过布置作业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家中跟着音视频进行练习,并将朗读的语言上传到微课学习平台。最后,教师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及时做出点评,也可以将一些优秀的学生诵读音频在课堂上展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吟诵水平。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吟诵也是如此,需要学生每日坚持、不断练习,才能把古诗词中的韵味和节奏正确地把握住,真正提升古诗词的吟诵能力。

(三)借助微课赏析诗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中国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极其精妙,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如何正确地把握古诗词的表现形式,品味写作中的修辞手法,这对于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实际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混淆各种技巧,给诗词鉴赏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利用微课开展诗词鉴赏的过程中,可以基于多媒体的优势将不同种类的诗词特点进行分类,同时以对比、举例的形式深度评析诗词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诗词鉴赏。

以杜甫《登高》教学为例,诗句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典型的对偶写作手法,“无边落木”与“不尽长江”相对,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微课将该词组进行强化,使学生感受诗的意境之广阔。再比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句诗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绿和红两种颜色作为借代,实际是在描写花和草,笔者在教学中针对该修辞手法制作了一个微视频,重点讲解了借代的手法在诗词中的妙用。微课在诗词评析中的作用很大,通过互联网资源教师能搜集、整理到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料,这能够使教学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作为微课资源,如中央电视台的《经典永流传》节目,该节目通过邀请歌手对传统古诗词进行重新谱曲,将传统的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带领我们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在注重艺术表达形式的同时,也深度挖掘了古诗词的内涵,讲述了人文知识、体现了人文价值。这种新颖的课堂形式能够让学生改变对于古诗词枯燥、沉闷的刻板印象,符合学生赏析古诗词的心理,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借助微课解疑答惑,助力学生个性成长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大多数时候对于内涵的表达都是比较隐晦的,采用比喻、借代、夸张、互文等不同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探究主题时很难准确把握诗词的含义。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灌输的都是“标准答案”,这种标准答案是基于大众性的解读,对学生的思维拓展是一种限制。对于一些具有探究欲望的学生来说,在古诗词的学习中会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从其他的角度对古诗词的含义作新解,这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这时候可以利用微课搜集史记资料对假说加以验证,从而有效地实现课堂内容的拓展。

以李商隐的《无题》教学为例,从题目看出该诗所表达的主题不够明确,该诗中有一个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探究该诗的主题时,有的学生认为该诗是写爱情,有的学生认为是写友情,观点不一。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为学生拓展资料,通过互联网将李商隐的详细生平简介列出来,同时将作者的其他诗词作品作一个总结归纳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通过深层次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能够更好地去解析文章的主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将学生的不同观念进行对比研究,采取投票的方式看看哪一种观点更能为大家所接受。又如,在教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时,该诗最后一句有两个版本,一是“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二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在教学中学生就对“空”字还是“徒”字哪个更准确有了疑问。笔者在教学时把影视剧《封神演义》中的相关片段截取成微视频并配上解说,说明“羡鱼”(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典故在这里的作用。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很自然地就能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含义,对古诗词的用字也有了自己的判断,提升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五)借助微课拓展内容,实现学生文化传承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诗人情感与意志的表达方式。因此学习古诗词不只是了解诗词的背景、句子的含义就结束了,而是要深入探究古诗词的内涵,把内在的文化价值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情怀及一片丹心照史册的忠勇;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勇敢与正直。才能从“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诗句中体会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作为一名初中生,同时也是新时代青年,要能认识到古诗词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承担继承和发展古诗词文化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借微课的力量,更好地实现课堂知识的拓展。

例如,以古诗词中“去”字的教学为例,从白话文理解该字的含义就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但在文言文中该字有多重含义,一种含义是表示“离开”,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停数日,辞去”,《木兰诗》中的“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另外一种含义是表示“距离”,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出时去人近”以及《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想要临时查找这些内容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做好资源收集,并将相关的内容制作成微课。通过微课来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广袤的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一字多义”的意境,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优势颇多,既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又可以提升学生在古诗词诵读技能、审美体验等方面的能力,进而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微课的优势,使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更生动、更灵活、更高效,让传统的古诗词在新时代以全新的传播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传统古诗词在历经千年后依然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微课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我爱古诗词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