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彪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上秦镇中心学校,甘肃张掖 734000)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用能力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自然受到了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对数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策略进行研究,是为了探索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路径,为小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平台,让他们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下面对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策略展开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有重要价值。其一,有助于增强课堂的实践性。为了使小学生形成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会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也会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从而大大增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性,破解传统课堂中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弊端。其二,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数学课堂的活跃度。在以应用能力为培育目标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度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够跟随小学生的思维走向设计教学方案,选择与学生兴趣倾向和思维特征吻合的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强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将应用能力作为关键的培育目标,也有助于为社会输送技术型和应用型的人才,提升社会和国家的人才质量[1]。
在培养小学生应用能力的数学课堂上,学生能否从教材中提炼和挖掘应用知识,直接影响其能否形成应用能力,也关系着他们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解读教材中的应用知识,小学生就能从应用和实践的角度看待数学问题;反之,学生就会陷入机械式背诵和记忆的旋涡中,难以开展高效的学习。所以,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解读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在分析和探究教材中的文字理论、插图素材以及典型案例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建构起“抽象理论”与“具象素材”一一对应的数学知识体系,也能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通过适当的引导和练习,不断拓展学习和探究的范围。不过,在对此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况展开分析后可发现,大部分数学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存在偏差,这与教育理念和教学习惯有一定的关系,他们更习惯将教材视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题海训练的载体,并利用教材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却没有深度分析教材中蕴含的应用思想,所以教材中的应用知识也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教学效率自然无法得到提升。针对教材中的应用知识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在反省和改进现有教学体制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教材中的应用知识,通过创设情境、变式讲解、图形结合教学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找寻教材内容与实际问题间的连接点,在学生有意识地挖掘教材资源时,也能及时地调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储备解决数学问题。基于此,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应用思想,并随着时间的积累树立起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读现实问题的意识,进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教学法对于启发学生的应用思维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在数学课堂中提出具有应用性质和特征的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就能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应用思维,增强应用能力,并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可以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出应用问题,在难度适宜且具有探究性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不但能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还能从现实的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和论证数学问题,从而使自身的独立思考及思辨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应用思维也得到启发和增强[2]。然而,由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学科的特征存在错误判断,部分教师未能真正领会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和本质,他们认为问题教学法即“提问”,在课堂中只是通过提出问题并指定学生回答,尝试引导其思维,却忽视了问题本身的价值和探索,这就局限了数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致使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迟迟无法增强。对于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较差等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层次逐级递升的数学应用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尽量顾及所有学生,给大家以公平的机会。在教师的提问和精准追问下,学生不但能够理清数学问题的基本逻辑关系,也能从现实的角度思考和推理问题,有助于形成更加严谨的逻辑思维。可以通过“以问促思”促使学生形成应用思维,在加强对知识点掌握的同时,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基于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应建立在生活教育模式之上,只有真正认识生活教育元素的重要性,并利用其展开数学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数学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秉承生活教育理念。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也可以将生活化元素融入教学情境。在生活教育元素的启发和辅助下,学生既能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具体含义,也能借助生活现象和生活事件等元素解释数学问题,从而不断增强应用意识,利用数学概念和公式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较之前有了飞跃式的提升。但是,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状况来看,学生尚未养成在现实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的习惯,也没有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师也缺乏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的意识,只是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解知识点。这样就割裂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将数学知识独立于生活之外,使学生的应用意识不能有效增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提升。为了破解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构建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道具、真实生活故事以及典型生活案例等素材的帮助下树立起应用意识。学生在解读生活元素的过程中,感官体验不仅能够得到满足,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重复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增强自身的能动性和主观性,留意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有意识地应用数学知识,进而提升自身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由此,学生的应用能力在生活教学模式下形成和发展,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数形结合是一种典型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引入数形结合思想,学生不仅能掌握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应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技能也会得到锻炼,抽象思维也能得到培养,这足以说明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课堂中应用的重要性,对培养小学生应用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为了锻炼学生的应用技能,教师可以引进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数与形的有机转化中有效应用数学知识。在借助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开阔,能掌握应用数学概念或者公式分析和探究问题的精髓,这样的方式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增强了他们的应用能力,达到了优化课堂质量的目的。但通常情况下,为了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速度,教师会尽可能地在课堂中讲解理论知识或例题。“灌输式”教学和题海战术的使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而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或者分析问题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小学生很难扎实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3]。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加多元且高效的应用技能,教师可以基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交互白板、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将图形更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巧妙地运用数形转化思维分析和论证问题。在图形与概念、公式等元素的转化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也能够提升思维的灵敏度。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应用技能会更加熟练,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把控能力也能逐渐加强,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会更加准确地选择公式和知识点,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多元思维与应用能力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生只有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思考和解读问题,才能在理解问题真实意图的基础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拓展自身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作为数学课堂中的重点目标。而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中,变式思想是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有效载体,形式多样的题目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避免出现思维定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巧妙地运用变式思想组织教学活动,改善学生的思维僵化性,使学生不但能掌握变式的技巧,也能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模式下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在如此开放化的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了满足,其应用水平也能随之提高,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实际的教学情况中发现,变式思想的应用范围较为狭窄,教师只有在讲解数学例题时才能涉猎一题多解的变式思想,并没有将变式思想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理念,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差,在讲解变式题型时,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容易影响教学进度。部分教师也认识到了变式教学的重要性,但在讲解变式时没有合理的计划,随意性更强,多是通过讲解相同解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多题一解的技巧,却忽视了对其他变式题型的讲解。所以学生的思维广度很难得到拓展,其应用水平也仍处于缓慢提升的状态。针对变式思想运用范围不广、学生应用水平较低的真实情况,教师可以深入解读变式思想的具体构成和内涵本质,引导学生利用变式思维思考和解读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教材中的例题入手,先带领学生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以改变其中某一条件的方式完成变式,完成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学生解决完变式题目后,教师还需要引导他们进行对比,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此种方式,学生既能发掘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路径,其应用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拓展,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升应用水平和多元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支持,只有在数学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才有可能增强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也说明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开展实践性质的数学活动,通过拓展教学场所范围,为学生创造极具趣味性和体验性的探索环境,促使他们在环境的影响下主动展开探索,做到不仅能验证数学理论知识,也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加强应用能力及实践能力。然而,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更重视学生的成绩提升问题,教学时将“成绩”作为首要目标,学生的学习范围被局限在教室内,学习内容仅限于教材知识和课外习题册,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实践活动。而且,教师的教学形式具有较强的重复性和机械性,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升。对此,教师可以从事实出发,以增强学生应用能力为主要宗旨,组织并展开数学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室内,可以在班级中,也可以在操场上,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设置在校外。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指导,使学生能够通过实地探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动手操作等不同手段和方式,探寻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使学生的课堂活动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在参与活动中不仅能够增强应用能力,知识面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拓宽[4]。
综上所述,为了顺应课程改革及小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需求,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基础知识、锻炼应用能力,进而借助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将其拓展到其他领域中。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形成终身学习和实践的意识,也能有效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