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兰 徐明 田曦
摘要:“云财务”、智能审计等新业务使是审计业务发展的新趋向,更是新业态、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将促使审计专业人才业务能力构成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业者具备的业务能力包括敏感的经济发展洞察力、准确高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能力、沟通协调及管理能力、综合性全局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将成为相关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教育部颁发的新版高职专业目录调整中,已经将原有的审计专业调整为大数据与审计专业,因此,高职院校大数据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要在专业面向和人才需求分析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大数据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54
在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等促进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也在发生这新的变化,以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财务会计类人才培养要以行业、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敏感的经济发展洞察力、准确高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能力、沟通协调及管理能力、综合性全局思维能力等,成为既精通专业知识技能,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既有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又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财务会计类高级技能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在2021年颁布了更新版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2021年)》,新目录中财经商贸大类专业名称变化颇大,隶属“财务会计类”的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分别调整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大数据与审计专业,“大数据”成为了这些专业名称的关键修饰词,充分说明高职原有财务会计类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难以满足新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也难以适应新职业标准要求,需要做出调整。
1大数据与审计专业人才目标分析
大数据与审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要从该专业面向的职业方向和能力要求,开展岗位能力分析,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以及对应的毕业指标点分析。通过调研,绘制出优秀从业者的能力图谱,结合企业高管及HR访谈,可以明确看出,在新技术、新业态环境下,审计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識能力要求是:从业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前提下,应同时具备敏感的经济发展洞察力、准确高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能力、沟通协调及管理能力、综合性全局思维能力,这类人才备受企业欢迎,职业发展前景广阔。因此,高职院校大数据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要在专业面向和人才需求分析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大数据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在大数据、智能化、新技术影响下,审计行业发展呈现出几大明显趋势,如网络平台化、高效智能化、信息处理多维化、过程可视化等趋势,其中,审计信息多维化与可视化已经成为全球重要发展趋势。新形势下,审计业务不单单是财务审计,也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资产审计、政策审计、合规咨询等内容,要培养出符合行业产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审计人才,密切联系行业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是必由之路。
2.1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云财务智慧学习中心。结合企业财务和教育领域的成果建设,利用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运营前沿的ERP技术、网络共享技术、OCR影像扫描与识别技术、电子档案归集技术、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等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实践,推进审计业务内容、方法、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审计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前提下,在学校大数据与审计专业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审计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对大数据与审计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岗位素养、岗位环境以及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进一步分析和分解,按照高职学生人才培养层次和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与行业、企业、社会中介机构一起重新修订大数据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专业标准。建立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融和;专业课程内容标准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教学活动组织与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专业技能培养和“1+X”证书制度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自主招生”学生学业水平下降,需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现实,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与教学环节经常冲突的现状,主动适应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和用工需求,人才培养方案突破传统的三年六学期的固有模式,与企业合作探讨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并进行试点。
2.2依据岗位能力框架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学校融合优势产业资源,将财经服务前沿技术和服务标准引入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协同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大数据与审计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知识与技能模块、职业拓展模块。专业知识与技能模块包含专业必备基础知识与信息化技术、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模块主要包括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必须是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根据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结合现行职业标准和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岗前培训课程,这类课程应与企业共同考核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2)建设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库。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实现学习侧改革的重要基础。帮助学生实现多维度、跨时空学习的最有力保障,是让学生树立时时、处处、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学生自我学习重要途径。依托学院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和专业团队,将大数据与审计专业核心专业课程建设成资源库课程,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多时间、多角度的学习和考试,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3)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开发新型教材。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充分考虑审计行业特点、岗位要求以及新技术、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在准确把握专业面向的职业方向和能力要求基础上,在岗位能力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以及对应的毕业指标点分析的前提下,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和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化活页式教材,共同完成人才培养。
2.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研究,特别是教材教法,改变传统的传授式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互动式、研究式、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方法内涵。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和知识技能要求,提倡使用“翻转课堂”,转变师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主体不分、主次不明的课堂教学生态,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为主、教为辅”课堂模式,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面对学习,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实现“教师导学、学生自学、教师助学”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一定会让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2.4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检验专业知识学习和岗位技能训练的必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岗位能力、职业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
2.4.1重视实践环节教学,提高专业技能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最为鲜明、显著的特征就是重视实践教学,大数据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也不例外。在坚持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理念指导下,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认真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做到实践教学促进专业技能提升。
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安排上,针对专业、课程以及职业岗位的要求,可以开设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每学期都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开设实践教学内容,有的在一体化课程中实施,有的单独实施,形成实践课程波段阶梯式递进模式。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会计信息化实习、综合岗位实习、企业经营管理(ERP)沙盘模拟演练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模式。
通过模拟与仿真,校内和校外等多方面、多形式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对职业岗位技能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并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2.4.2强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基于当前校内实训基地空间狭小,设计标准不高,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等问题,需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环境、功能提升计划,可以考虑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实训项目,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共建、公管、共用。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考虑教学实践需要,同时要营造企业生产性环境氛围,模拟接近真实职业岗位场景,引入企业理念、质量管理体系、安全文化等,实现环境育人。
(3)要充分挖掘校外实践基地和其他资源的潜力,为校外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与就业、教师企业实践服务。密切与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培训机构等社会机构合作。
2.5提升师资能力建设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推进“三进”(教师进现场、技术人员进教室、行业标准进课程)工程和“双师”结构为特征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以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为中心,依托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专业建设委员会等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和专职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提供方便,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通过送教上门,开展培训、课题合作等形式为合作企业提供服务,合作共赢,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全面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6改革考核和评价监督体系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坚持“教学管理围绕质量中心”,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关键实践环节工作规范,完善质量评价体系、考核手段、激励制度等,建立全过程监控与管理模式,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加强和完善质量监控制度,建立双主体、全过程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在原有的(学院、系部、学生)评价和监督机制外,引入第三方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将社会、行业、企业、学校、毕业学生等多方纳入评价系统,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数据库,追踪毕业学生近五年发展轨迹,通过调查问卷、顶岗实习平台、QQ群、校友会、校企合作工作例会等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地了解人才培养质量情况。
(2)尝试个性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以学习理论知识能力、职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综合素养为评价核心,建立以传统理论实践考试、审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审计职业技能大赛、“1+X”技能等级证书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学业考核体系。给予学生随时学习,多次考核的机会,考核方式灵活,探索“以赛代考”、过程考核、实习报告替代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机制。
3结论
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职业岗位,传统的底稿编写类基础工作会逐步减少,更多的业务要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实现审计业务数据的归集、整理、分析以及对比,从海量的审计数据中发现疑点,挖掘线索将成为审计工作的常態,运营便捷高效手段开展审计工作,能有效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降低工作的风险,提高工作质量,为投资者或政府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为社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数据审计专业人才,是顺势而为的举措,是实现审计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拓展跨界视野、融入科技化与信息化大潮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范丹阳.大数据时代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与防范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20.
[2]林志立,林志阳,张奚宁,等.“新工科”背景下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期刊,2020.
[3]周继霞,刘业明.大数据时代的商业银行审计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9.
[4]张红专.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的分析与选择[J].商场现代化期刊,2018,(19):188-191.
[5]陈兆芳.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困境与优化[J].商业会计期刊,2020,(09):120-122.
基金项目:安徽省2020年度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gxyq2020254);合肥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数据视角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2021SKB17);合肥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离任审计视角下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2021KYQDR017);安徽省2021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审计理论与实务”(2021kcszsfkc363)。
作者简介:付晓兰(1980-),女,安徽望江人,会计硕士,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与审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