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鑫
摘要: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对中高职“3+2”分段培养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讨,通过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的考核方式和更加开放的教学评价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通过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3+2”分段;课程思政;《经济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84
0引言
中高职“3+2”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具体是指学生在完成3年的中职教育后再继续接受2年的高职教育。这种衔接合作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差距和不足,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国内对于“3+2”培养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专业课程衔接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对课程思政的研究较少。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内涵是将“立德树人”目标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高校的教育中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战略目标,通过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思想育人的职责。
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根据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部分高职院校为财经类专业学生设置了《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规律。《经济学基础》的理论基础自于西方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线性、抽象性、片面性等西方经济学特征。“3+2”高职学生思想认识不成熟,在课程设计时非常有必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从课程中充分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正确的理解其中的学术知识。
1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国家和社会迫切的需要各种类型的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3+2”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向社会,新一代青年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在学校期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正面引导,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冲击。所以,职业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的目标,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程和各个环节。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经济学基础》的理论基础来自于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在本质上具有阶级属性,并具有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性质。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意识形态问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辩证理解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武装头脑客观地看待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但同时也实行市场经济,对于西方经济理论中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意识形态的部分应持以批判的态度,而对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总结部分应持以借鉴的态度。作为经济学教师,除了在意识形态问题上要注意以外,还应该主动的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接受。
2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高职“3+2”《经济学基础》课程应当紧紧围绕《纲要》的要求,结合专业知识教学,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2.1资源挖掘更深入
思政元素挖掘是课程思政建设中最重要、最關键的一步。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课程的每一个敏感问题,深挖其中的思政元素。同时,不能过度的偏重思政而忽略了专业,把专业课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如何能够潜移默化地在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应当是教师研究的重点,需要有机地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经济理论的同时还能够接受思政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经济学基础》课程以欲望和稀缺性来引入经济学含义,相对于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的问题。在资源配置中“为谁生产”,即社会生产的产品应该怎样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问题上,人们是通过“生产-销售-分配”这个经济循环来实现的,人在这个环节中是通过提供劳动而获得收入,最终才拥有购买能力。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后要做到吃苦耐劳,要明白成功是靠奋斗换来的简单道理。在资源利用方面,要倡导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以身作则节约资源,少点外卖,减少垃圾,保护环境等。
2.2教学方法更多元
新的时代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代的学生思想更加活跃,传统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特点。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时俱进的调整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有效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互动来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要结合思政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当中。
第一,案例分析教学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重点在于培养具有一定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案例分析教学法是职业教育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以生活中实际案例为基础,通过真实的情景或事件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同时提出育人目标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可以在课程开始时导入案例,引发学生思考来导入课程内容,例如在讲解“供求理论”时,以2018年8月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到2019年猪肉价格从26元/千克涨到52元/千克为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供给和需求以及价格是如何决定的?此后,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生猪和猪肉价格,猪肉价格逐渐恢复,让同学们自己查阅了解这些措施从而思考国家在这当中做了哪些努力?教师最后总结:猪肉价格非理性上涨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从一个视角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当然还可以在课程当中引入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小组讨论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是组织学生就某一话题开展讨论。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抛出一个主题,然后按学生总数,划分固定的小组,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就问题查阅资料并将知识梳理总结,最后由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如果小组之间具有不同的观点还可以引导大家进行辩论,以此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研究的主动性。比如,在讲解“边际效用分析和消费者均衡”时可以让同学们思考,“双十一”期间各大电商平台以多种活动的方式促销,如满减优惠、打折促销,作为消费者,在“双十一”期间购买的商品到底值不值?不同小组同学可以分别进行思考并整理自己的观点,最后由一位小组成员总结发言。一部分同学会认为很多消费行为是不值得的,但也会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是值得的,这时,可以让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们进行辩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理性消费,拒绝盲目攀比和超前消费,拒绝校园贷。
第三,模拟实验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是一种接近实践的教学方法,经济学课程中的很多理论知识在实践的帮助下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条件受限,常常不具备带学生外出实践的条件,教师可以设计实验模拟经济市场的过程,通过参与式活动让学生深入实验中,得到更加真切的体会。例如,在讲解“生产函数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时,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很难理解生产函数的概念,可以让学生用纸叠千纸鹤之后用订书器(3个)钉上翅膀作为完整的生产过程,在短期生产中纸和订书器是资本K,人是劳动力L,最终的产量由劳动要素(人、订书器、纸)的变动而变动,由此导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最后教师总结:生产要素的投入存在一个最佳技术系数,只有在最佳配比时才能达到最大的产量,而并不是生产要素投入越多越好,同学们用在学习和娱乐上的时间也应该存在一个最好的比例,合理把握自己的学习和娱乐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另外,每个企业都赋有社会责任,在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员工利益,保护生态还要服务社会。
第四,自主学习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是通过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开展学习思考。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综合能力。教师通过一定方式(如利用智慧树软件)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题,学生可以通过课下讨论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寻找答案,学生在提交答案后,教师再进行综合评判。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还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情况。例如,在讲“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之前布置线上作业让学生了解新冠疫情对中国和美国的影响,通过对比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3考核方式更灵活
常规的考核方式是在期末组织统一考试,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综合判定学生的课程分数,其中期末成绩的影响因子较高。在考核中,如果教师不能细化平时成绩考核标准,明确期末考试目标,那么最终的成绩就很难客观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在制定考核标准时把思政目标融入其中,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考核分为三部分,包括行为表现考核(20%)、过程化考核(40%)和期末考试(40%)。
行为表现考核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是出勤率(10%),出勤率是反映一个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态度问题,要让学生明白按时按量上课是一个学生的基本行为准则。第二是课堂纪律(10%),按时按量上课的同时必须遵守课堂纪律,课堂上不能玩手机、睡觉、说话,建立规则意识。因为遵规守纪是每名学生的基本职责,学生时代严格遵守各项规章纪律,进入社会后才不至于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
过程化考核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课堂演讲(15%),可以在课程的前十分钟让1-2位同学对课下讨论进行汇报,需要提前制作PPT,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PPT制作能力,还可以增强學生的自信心,或者在课程结束前十分钟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第二是小组讨论(15%),小组讨论是一种能让同学们感受到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在讨论中体验平等、友善与尊重,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才能最终顺利完成讨论任务,在讨论和争辩中还能够擦出新的思想的火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第三是实践调研(10%),经济学基础的学习离不开实践的调研,同学们通过课下对市场的调研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课堂上所学知识有限,并且很容易限制学生的想象力,降低对真实情况的感受度。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课程中可以布置一次实践调研作业,并要求学生提交一篇文字报告,通过亲身实践,有助于学生切身体验并理解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点。
期末考试(40%)会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在试卷内容的设置上要注意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操,所以应当加大主观题的比重,简答和论述题应以开放式题目为主,增加时政元素,比如海南自贸港、新冠疫情等,让学生将学习的经济理论与实践能够结合起来,增强自主思考能力。
2.4教学评价更开放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评价,有助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通常,教学评价是在课程结束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学生的反馈,这种方式具有单一性、滞后性和封闭性,不利于真实反映教学效果。所以,在设置教学评价的时候应该更开放、更及时。首先,要抓好评价的最佳时机,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能够及时调研,这样得到的教学评价更能反映本次课的教学情况;其次,要丰富评价方式,尽量避免单一的,封闭的问卷调查,教师应该在课下以更加开放的形式收集学生的真实想法;最后,在内容上要增加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师融入思政元素的真实感受,有助于教师加强改进课程思政建设。
3结束语
中高职“3+2”分段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通过在《经济学基础》课程全程融入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中加入思政目标,结合思政目标将其融入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评价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摒弃课程中的西方资本主义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归属感,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Z].
[2]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Z].
[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Z].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5]邓君君.基于水利专业的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探索—评《水利思想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第五辑)》[J].灌溉排水学报,2021,40(0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