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以黄河源园区为例

2023-01-09 13:53羊进拉毛
关键词:牧民黄河园区

羊进拉毛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 810007)

引 言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因此,黄河源园区作为黄河上游部分,必须承担起维护黄河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

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对完善生态保护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当地社区参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和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探索和示范作用。关于黄河流域的研究,学者们在城市居民生活[1]、城市绿色发展[2]、生态系统质量[3]、文物古迹[4]、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5]、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6][7][8][9][10][11]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综上,以上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周边生态环境、绿色发展、城市居民的高质量发展等,对黄河中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笔者认为黄河源园区(属黄河上游)其特殊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生态功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目前,青海省各类保护地类型日益增多,而黄河源园区又属于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受相关政策保护的制约,该地区大多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发展空间有限、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使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此,本文认为通过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实现国有资源全民共享和时代传承,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在生态体验中感悟环境教育,在环境教育中开展生态体验,是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质量不仅要追求数量,同时也要求质量,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与保护并举才行”。[12]

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做好黄河源园区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对黄河上游的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该区域为我国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但生态既敏感又脆弱,在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如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如何让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有机融合?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对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试图分析和回答以上问题,旨在探索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促进民生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进一步研究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一、黄河源园区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有机融合

黄河源园区开展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效益,同时也有重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虽然黄河源园区开展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不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拉动周边社区共同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我国生态保护事业的发展,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的高度融合中,生态体验的过程就是访客接受环境教育的过程,通过环境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公众对国家公园价值的认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实现重大社会效益。

(一)黄河源园区地景呈现

黄河源园区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果洛)西北部玛多县境内,区内主要包括以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为代表的高原湖泊群,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东部与玛沁县毗邻,南与果洛州达日县和四川省石渠县接壤,西南以巴颜喀拉山为界,与玉树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玉树)称多县相连,西靠玉树曲麻莱县。园区内除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陵湖—鄂陵湖保护区和星星海保护区外,还有黄河源国家水利风景区,扎陵湖—鄂陵湖裸鲤极边扁咽齿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不同类型保护地。植被主要以草地为主,多为中低盖度草地,草地类型以高寒草甸为主,分布大,面积广,但区系成分简单,以高山嵩草、藏嵩草和矮嵩草等种群为优势,其余为高寒草原类,高寒荒漠类和高寒草甸草原类,植被稀疏、覆盖度小、草丛低矮、层次结构简单。

黄河源园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湿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湿地类型主要有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其中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园区最大的两个天然湖泊,于2005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除此之外,黄河源园区内还具有丰富的野生植物,组成灌木林的优势种有高山柳金露梅,伴生种有高山绣线菊、鬼箭锦鸡儿等,此外园区内含有药用植物大约有两百多种,蕴藏量较大的有红景天秦艽、大戟、小大黄、马尿泡、黄芪等。园区内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大约有六十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雪豹、白唇鹿、藏羚羊、藏野驴、黑颈鹤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盘羊、岩羊、藏原羚、猞猁、雪鸡等。

(二)生态体验、旅游文化资源禀赋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黄河源园区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孕育了“两湖一河一碑”的旅游资源优势,即扎陵湖、鄂陵湖、黄河、黄河源牛头纪念碑;黄河源园区所在地玛多县拥有“千湖之县”“黄河源头”“格萨尔赛马称王地”等美誉,从而使玛多成为青海省探险旅游、特种旅游、生态体验的理想之地,在主体功能区开发当中,黄河源园区大部分区域为禁止性或限制性开发区域,因此,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工矿企业建设,但是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又能发展经济。

世代居住的当地人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底蕴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比如以丰富的藏族歌舞、服饰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以绘画、雕刻、建筑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以格萨尔赛马称王、柏海迎亲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莫格德哇遗址、传说中的珠姆王妃宫殿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及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在流传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嘎嘉落文化”,这些呈多样性、独特性的民族文化成为了黄河源园区生态体验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基石。

二、互动的力量: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

黄河源园区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的开展建立在对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和游客活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是对黄河源园区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将“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体验

黄河源园区生态体验项目主要位于生态保育修复区和传统利用区,在核心保护区内,除扎陵湖乡和部分已建成公路外,未设置其他生态体验项目(见表1)。《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中对生态体验方式分区要求为:“核心保育区不设生态体验点,依托生态监测点开展以科学和生态教育为主要目的地的生态体验;生态保育修复区在严格论证和科学设计的基础上,适度开展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活动,但不得修建人工设施;传统利用区依托社区、居民点和监测设施等提供必要的服务,严格限制商业经营性旅游活动,允许以特许经营方式适度开办牧家乐及文化和餐饮娱乐服务等,但要严格控制访客流量。依托公园外支撑服务区,建设必要的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接待服务基地,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适度发展生态旅游。”

表1 黄河源园区分区分布一览表

通过与黄河源园区生态文化体验的结合,整合出了三类体验线路,以及每项体验线路的体验机会和体验空间进行了相应的设计(见表2)。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访客管理办法》中指出“进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需要进行实名预约,并在指定的生态体验中心换领门票,接受入园环境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合理降低了生态体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笔者在调研时,访谈了一位当地工作人员,他说:“当地相关部门鼓励牧民在经过相应培训后参与生态体验服务,生态管护员也可参与生态体验服务,岗位资助相叠加,若要开展生态体验活动,要求已培训过的牧民随队参与生态体验,根据牧民各自的特点,安排讲解员或司机等工作。牧民讲解员的主要工作是游客参与生态体验项目时,应提前告知游客,生态体验区的相关禁忌事项和准备事项。”①

表2 黄河源园区部分生态体验项目一览表

黄河源园区相关管理部门为了顺利开展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助力黄河领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生态体验过程中,组织了纪念签章、有奖竞答、收获荣誉勋章等活动。纪念签章活动即游客在园区入口处领取解说手册,在重要观景点可收集盖章,作为特色纪念品。有奖竞答活动即在生态体验中心设置答题游戏等活动,检验解说教育效果,领取相应的特色纪念品。收获荣誉勋章即依据游客园区内的行为友好程度、解说教育效果、环境保护贡献等,颁发给游客不同的荣誉勋章和称号,如“三江源卫士”“高原游侠”“国家公园科学家”等。

在游客生态体验中,为了降低游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园区内获得荣誉奖励或不文明行为进行完整记录,并与其他园区和公园共享数据,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来约束生态体验中的不文明行为。生态体验活动结束后,鼓励游客通过电子平台填写生态体验反馈,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游客体验数据分析,及时改善生态体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黄河源园区物产资源丰富,有其特色的生态体验基底,不仅有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还有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黄河源园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较晚,因此,黄河源园区是一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始旅游地,是青海省生态旅游的精华所在。近年来,具有保护自然和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生态体验项目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生态体验模式,将成为旅游业的新业态,但是黄河源园区不像美国的黄石公园,园区内有人居住,因此,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也需提高当地人的收入,重视发展的平衡。在开展生态体验过程中,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访客(游客)管理工作,发现并及时纠正游客破坏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的行为,若有不听劝阻的游客,可对其现场拍照并上报相关管理部门,一方面能让当地居民参与开展生态体验服务,获得相应的报酬,另一方面让当地居民对家乡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二)环境教育

黄河源园区的环境教育基于园区本地价值,进行生态伦理生态科普、园区常识教育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教育,环境教育专题类型主要为地质地貌、山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多样性、文化、生态系统、园区运营与保护等内容,而前七项专题类型主要指向科普与生态伦理教育,最后一项为园区运营与保护,主要用于园区常识教育,并对园区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

在阐释各解说专题要点时,解说内容和解说对象不局限于园区内,宜适当扩展至国内外,因此,要丰富环境教育的展陈、出版物、教育课程、宣传内容等,针对不同的解说对象,解说内容的深度也应不同,不同深度的解说在目的、用语、推荐方式、交流互动模式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异。笔者采访了一位园区工作人员:“在黄河源园区环境教育对象主要有社会公众、园区访客、当地居民、学龄前儿童与中小学生,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地方的访客都有相应的环境教育材料,我们现在通过多种媒介向国内外大众传递黄河文化,及黄河源园区的价值。”②

园区访客、当地居民、学龄前儿童与中小学生,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等都是开展环境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其中当地居民不仅是园区生态保护、生态体验服务等工作开展的主体,也应是主要受益者,面向园区居民应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生态观念、村规民约等,结合当地居民生活和文化习俗传递环境教育相关内容。

除此之外,根据学龄前儿童特点,可以编撰具有故事性、易懂性、互动性的环境教育读物,针对中小学生可以开展园区,甚至三江源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课堂建设,使相关环境教育课程成为中小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7月25日-26日,笔者参加了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组织的“自然圣境生态文化行”,将沿海发达城市的中学生带到了原上草保护社区,让内地孩子和当地社区里将近二十名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以“寻找—认识—保护”这样的途径,让学生们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奇特的生物世界,并去观察当地珍稀物种马麝,在观察马麝和寻找奇特生物世界中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其中一位来自内地的学生对笔者说:“我是第一次来青海,刚开始听到“自然圣境生态文化行”活动时,还是有点犹豫,觉得太远,但是想到既能学习,又能旅行,我还是选择了加入“老土”这个团队,我一直以为青海是荒芜的,但来到青海让我非常震撼,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给我们发了黄河流经图,还带我们去观看了黄河,有位男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许多黄河相关的知识,让我对黄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想这可以算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堂环境教育课吧!收获匪浅。”③

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开展的“自然圣境生态文化行”和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举办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自然教育实践”“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系列课程”等都是中小学生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关键环节,但由于受每一次活动参与人数有限、学生时间有限、举办机构资金有限等多种因素影响,它的涵盖面非常小,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需建设更多平台,传递黄河文化。

在黄河源园区的各市县和乡镇可以建设相关展览馆或博物馆,充分利用影像、图片、实物等资料体现黄河源园区的整体风貌,突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意义与价值,在黄河源园区环境教育体系中向导式解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招募并培训当地居民参与解说的同时,邀请各个领域专业人士、园区内部工作人员共同参与黄河源园区各个专项的解说,对建立规范化人员解说制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地居民在参与解说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相关技能培训、就业机会、直接经济收入,而且增强了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图1)。

图1 黄河源园区环境教育设施体系

三、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的相互影响

黄河源园区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的高度融合对我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和示范效应,不仅产生了重大政治效益,同时也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在开展生态体验过程中,主要的游客类型有观光游客、自然爱好者、文化寻旅者、绿色公益者、艺术追求着、孩童、高原牧民、科考工作者等,他们以观光体验、认识高原野生动植物、体验当地文化和户外运动、摄影绘画、参加环保志愿活动等多种目的进入黄河源园区时,获得较为全面的关于黄河源园区甚至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意识,激发保护热情,从而促进生态保护。这种生态体验或环境教育的融合开展也具有凝聚多方力量和共识的作用,可以让更多社会群体了解和参与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多的保护力量,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守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笔者在调研时访谈了一位常年在青海地区参与公益环保组织的四川姑娘,“虽然她还很年轻,但她热衷于环保旅行、支教、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她每次到三江源地区都会徒步感受黄河及长江的探源文化,了解从古至今的探源故事与传说,在扎陵湖、鄂陵湖、东格措那湖等地体验和了解黄河源园区野生动植物、河湖地貌、自然风景的同时,欣赏当地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她认为当地传统文化赋予这片高原生气与活力,当地人的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长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准则,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④

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的开展,有利于促进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可谓“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源园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涉及整个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人民福祉、黄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等,[13]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在区域上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民众深入了解和体验大自然的平台。在生态体验过程中也会带来破坏生态环境等现象,为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环,通过多种媒介向园区内外大众传递黄河源园区的价值,建设面向民众的黄河源园区官网和官方手机APP,向全国公众免费开放以黄河源园区为讲述载体的科普读物、相关宣传片、系列专题纪录片、部分野生动物监测点和特定时期的动物迁徙直播活动等,同时联动全国重要城市的相关自然博物馆、动物园等科普教育基地,定期转播黄河源园区监测影响,为当地学生自然环境类课程提供互动式教学素材。环境教育对生态体验者具有引导其形成正确生态观念的重要意义,让生态体验者遵守园区相关政策和法规,并确保体验时的人身安全,理解园区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激发国家自豪感。通过生态体验可以领略到黄河源园区绝美的自然景观,加深对祖国疆域的宏观了解,通过环境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公众对黄河源园区价值的认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将园区所承载的生态文明理念感悟于心、外化于行。

四、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黄河源园区主体功能区开发当中,大部分区域为禁止或限制性开发区域,因此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工矿企业建设。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作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禁止性或限制性开发区域比重相对较多的黄河源园区逐渐开展了生态体验,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和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第一,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黄河源园区位于青藏高原三江源腹地,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地广人稀,生态环境脆弱。虽然近年来,通过实施《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黄河源园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雪灾、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常年发生,草场仍面临着土地沙化、黑土滩、水土流失等现象,园区内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受相关保护政策的制约,资源利用规模小,产业开发层次低,传统畜牧业是该区域的主体经济,牧民增收主要靠传统畜牧业生产和零星副业收入,传统畜牧业生产发展缓慢,牧民知识水平和其他劳动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笔者在调研时,访谈了一位当地牧民,他说:“最近几年雪灾、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比较多,虫草收入降低了,我们家现在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畜牧业,除了畜牧业,无其他提高家庭收入的方法,由于我们这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有时候发生严重雪灾时,相关部门也无能为力,所以现在我们每年都会提前储存好各种饲料,以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⑤

第二,生态体验线路单一,生态旅游品牌意识单薄。根据生态体验项目的体验对象特征和体验活动特征,归纳出三类体验活动(见表3),为社会公众,尤其是访客以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黄河源园区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提供了方便,但实际生态体验过程中,三类体验项目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比如一类体验项目“江河探源”和“藏地史诗”,主要价值类型是“水文”和“文化”,访客可徒步感受黄河的探源文化,了解从古至今的探源故事和传说,观赏扎陵湖和鄂陵湖,聆听格萨尔说唱艺人说唱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观看当地人的歌舞表演,这一类体验项目主要以观赏和聆听为主。再比如三类体验项目“酥油下午茶”和“徒步圣境”,主要价值类型仍然是“文化”,访客可进入当地牧民家里,与牧民一起制作酥油茶、青稞饼和牦牛酸奶,享用酥油茶并聆听牧民讲述当地传统的生活习俗和生态文化,除此之外,访客还可在神山圣湖区域中徒步,观赏独特的自然风景。在一类体验项目和三类体验项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访客是从“观赏和聆听”逐渐转向“参与式体验”,但实际上三类体验项目仍以观赏和聆听为主,由于受文化差异、访客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等多种因素影响,访客无法做到真正“参与式体验”,因此一类体验项目和三类体验项目,从体验内容到体验特征,再到体验方式并无多大区别,体验线路比较单一。

表3 黄河源园区三种体验项目类型及其特征一览表

由于该地区生态体验开发相对较晚,体验项目少而缺乏创意,对生态旅游、有机畜产品产业、文化产业、中藏药、特色手工制品等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低,如牦牛奶制品、牛肉干、羊绒披肩等在许多旅游景区随处可见,没有充分挖掘当地绿色产业潜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第三,宣传力度不够,相关人才严重短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黄河源园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建立相关网站,介绍园区基本情况、生态体验线路、环境教育内容、交通及其住宿预订等,但由于该区域受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自然环境严酷、交通条件差等因素影响,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开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合理利用自媒体传播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导致黄河源园区宣传广度和知名度相对较低,目前该地尚未拥有知名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自然环境严酷、经济落后、园区管辖面积大等多种因素导致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难以实施有效管理和开展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笔者在黄河源园区调研时,访谈了一名生态管护员,“他只有初中学历,自从他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后,虽然每天都有相对比较艰苦的工作要去完成,但还算有个稳定的经济收入,对此他表示很满意。在调研时发现,无论是生态管护员,还是其他管理人员,大部分都为当地牧民,且学历不超过高中,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看法就是觉得学历稍微高点的当地人或者外地人都不会成为他们就业(如生态管护岗位)的竞争对手,因为很多人无法接受‘紫色的馈赠’,即当地由于常年缺氧、海拔高等多种因素,使当地人的脸色、嘴唇、手等都是紫色的,因此,当地人称它为‘紫色的馈赠’。 ”⑥

第四,当地牧民参与度较低。在黄河源园区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开展过程中,虽在鼓励牧民参与生态保护、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服务、日常访客管理等工作,其中牧民可以担任驾驶员、解说员、导引员、维护员、检测员、炊事员、歌舞演员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牧民就业难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当地牧民是黄河源园区开展生态保护、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等工作的主体,也应是受益的主体,但牧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技能培训机会少,无法真正参与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服务工作中,从而未能充分挖掘该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生态观念、乡约民俗等内容。根据《2019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规划》各园区所提供的岗位数中可得知,黄河源园区有驾驶员53人、解说员145人、导引员8人、维护员0人、监测员3人、炊事员13人、歌舞演员70人,共292人,此数字对于整个黄河源园区来说,只是少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且工资低,工作难度系数高。

第五,在开展生态体验中追求短期效益,可持续发展理念缺失。黄河源园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海三江源地区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对进一步完善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具有促进作用,但在开展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过程中,生态体验项目经营者、管理者、服务者对生态体验项目的内涵和本质缺乏认知,无法充分挖掘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对生态旅游产业缺乏统筹规划,过于重视短期效益,而忽视了生态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传承、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没有意识到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的高度融合,及其可持续发展理念对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保护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黄河源园区作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近年来,该地区草场沙化、黑土滩现象日益严峻,同时许多重点沼泽湿地逐渐干涸。

2020年由青海省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举办的《三江源自然圣境生态文化研讨会》,居·扎西桑俄堪布为大家作了题为《多重世界: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和环境》的专题分享,在分享过程中堪布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据说离年保玉则索乎日麻乡政府两公里左右的地方,曾经有一片水草丰茂的美丽湿地,人和大型动物都难以穿越,只有一些鸟类能在此生存,其中每年都有两只黑颈鹤飞到那里繁殖,有一天,有人向两只黑颈鹤开了枪,幸好黑颈鹤并没有受伤,但它们却再也没有飞回湿地,逐渐地湿地里其它动物也消失了,黑颈鹤不在湿地繁衍生息,湿地失去了滋润,过了一两年后,湿地干涸了,如今,那片黑颈鹤乐园与普通草场没有什么区别。通过这段生态环境故事,可以发现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没有环境就没有生命,生存环境的好坏将会影响到生命体的状态,因此,在开展生态体验过程中,应把生态系统与文化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采取适宜于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特点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草场利用方式,科学实现生态平衡,有效降低草场退化、沙化、黑土化程度。

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是当地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黄河源园区牧民来说除了畜牧业和零星副业收入外,其他产业开发层次低,发展空间有限,地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为了改善当地牧民生活水平,应加大牧民就业引导和培训力度,通过健全资本引导、社会引导、市场引导和政策引导等制度,引导牧民向生态旅游业、民族传统手工制作和民族文化产品等转移再就业,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合理开发第二、三产业,发挥优势资源效益,协调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激发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

(二)突出生态体验线路特色,加强生态旅游品牌意识

在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自然文化原始性的基础上,根据黄河源园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特点,制定生态体验发展规划,以河源文化、民族文化、野生动植物、神山圣湖为内容,打造“河源文化”“千湖之县”“格萨尔赛马称王之地”等特色生态体验路线。黄河源园区三大生态体验路线分别是黄河源头、东格措那湖、星星海。黄河源园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神山圣湖是发展高原生态探险游的绝佳场所,因此,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在不影响园区自然风貌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前提下应适度开发以上生态体验路线,在开展过程中,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体验路线,加强生态旅游品牌意识,对不同的生态体验路线,应有不同的体验方式和相应的特征,使游客在领略草原、雪山、湖泊等高原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中国历史,了解汉藏文化交往史,增强民族荣誉感、自豪感。

(三)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和引进相关专业人才

在生态旅游、生态体验、生态探险游多种旅游方式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群的迁移和流动,以及互联网成为旅游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以黄河源园区为平台和载体,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引进社会融资,吸引民间团体、企业、个人等相关专业团队或个人。“加快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14]对该地区建设知名旅游品牌,发挥旅游产品的引领作用,提高产业效益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应积极吸收周边牧民群众、社会公众、社会组织、志愿者、各院校及科研机构等群体参与黄河源园区的建设和管理,通过人群的迁移和流动,传播黄河上游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让更多民众了解黄河文化。

据青海三江源玛多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实施方案中的数据分析显示,自2011年以来,上海市黄浦区和国家电网对口支援玛多县,为玛多培训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214人次,这对黄河源区培养和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青海三江源玛多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由综合执法部、社会合作推广部、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部、规划发展部、综合部五个部门组成,其中社会合作推广部就起到了外联和传播作用,负责与科研院所、企业、个人、媒体等方面合作,组织生态保护、园区建设发展等方面的公益宣传,充分保护、挖掘、传承和推广黄河源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广国家公园品牌形象。

(四)提高牧民参与能力,增加经济收入

当地牧民在参与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服务过程中,一方面牧民获得了就业机会和直接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牧民可以通过参与生态体验服务获得相关就业技能培训,带动相应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牧民的生活环境,加强了牧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有效改善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园区的运营和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应完善牧民参与机制。当地牧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向相关部门申请工作岗位,参与技能培训,并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市场机制的引导,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特许经营等,改善经济收入。同时,在积极参与园区的生态体验、环境教育和监测活动中,发挥牧民在园区的主体地位。

(五)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特许经营

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的高度融合中,充分发挥牧民群众在园区的生态保护、生态体验服务、环境教育服务、开展特许经营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促进园区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开展特许经营中,必须优先考虑当地牧民,鼓励牧民自主创新,解决牧民就业难问题,增加经济收入。在开展特许经营项目过程中,可因地制宜,根据园区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园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索开展生态体验、有机畜产品、高原矿泉水、文化产业、特色手工制品等特许经营项目,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鼓励和扶持多种经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经营的特许经营发展模式,着重打造园区生态旅游品牌,提高生态旅游形象和品牌效应。

为了使当地牧民有效参与生态体验服务、有机畜产品、文化产业、特色手工制品等特许经营项目,改善牧民在参与特许经营中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服务能力,管理部门应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市场引导,同时,积极吸收周边牧民群众,建立参与者的管理、培训、保障、奖励制度,提升参与者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服务能力,健康有序地开展和推动黄河源园区的特许经营发展模式。

结 语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而玛多县作为黄河流域的源头,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但黄河源园区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发育程度低,大多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导致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草场沙化、黑土化、退化等多种生态环境迫使下,当地牧民不得不减畜牧,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治理水土流失等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导致难以协调处理好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不足。

相关部门为了保障生态安全,促进民生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园区内逐渐开展了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对国家层面进行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具有探索意义和示范效应,产生了重要的政治效益,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在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的高度融合中,有效提升了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体验的过程就是环境教育的过程,开展生态体验既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居民就业,也能开展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黄河源园区价值的认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是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公众通过不同类型的生态体验项目,既可以领略黄河源园区壮阔绝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加深对祖国疆域的宏观了解,同时也能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由内生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注释:

①本文访谈资料编码规则如下:字母代表访谈对象缩名,前八位数字代表访谈日期,后两位数字代表田野记录流水号。(下文与此相同)

②访谈材料:N20210317—02。

③访谈材料:L20210726—03。

④访谈材料:Y20210729-04。

⑤访谈材料:G20210813—05。

⑥访谈材料:H20210819—06。

猜你喜欢
牧民黄河园区
牧民歌唱冬奥会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甘南牧民 赵云雁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黄河』
商人买马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