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基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调查

2023-01-09 13:52侯志茹谢英钊李寒冰
关键词:民族特色村寨民族

侯志茹 谢英钊 李寒冰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引 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发展文旅产业上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如何利用好民族地区文旅资源发展特色村寨旅游,成为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

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首先,旅游业是一个密集型的产业,本身就集“游、住、吃、购、娱”于一体,与第一、二、三产业有着天然的互动关系,合理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有利于实现乡村产业兴旺;[1]其次,民族村寨旅游收入可以帮助政府集中力量治理村寨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逐步健全村寨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2]进而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同时,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认同、自信以及复兴,这是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和旅游开发良性互动的重要选择;[3][4]民族地区的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治理的实行,而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需要吸收当地劳动力并对其进行职业培训,可以有效提高村民的服务素养,进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5]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转换,尤其是将旅游资源优势要素转换成经济优势后,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6]当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村寨以往的贫困状况就会得到显著改善,会提高村寨内部贫困个体的收入,最终可以实现村民的共同富裕。[7]

然而,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如相对贫困人群难参与、民族文化商品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确保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其更好地帮助民族地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便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实现乡村振兴的五个环节,探究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引导乡村振兴建设的实现机制,通过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和丹麻镇的实地调研数据来验证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建设的正向影响,并提出未来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发展路径。

一、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内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把握乡村间的异质性和发展趋势分化的特征,民族地区乡村在经济发展基础、传统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因而以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具有其独特价值。

(一)经济价值是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也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关键。而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乡村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协调成为制约我国乡村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保障该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虽然国家在民族地区已经开展了大量的重点工程建设,但相较于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言,民族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薄弱,不仅制约了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的集聚能力,还影响了产业规模以及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乡村的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间共栖共生、相互依存的体系尚未形成,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导致农产品附加价值低下,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可以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乡村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增强各产业间的联系,实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依托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刺激当地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特色商品的需求,还可以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实现乡村绿色经济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还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自主创业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村民收入。

(二)文化价值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乡土情感、归属感和民族价值认同感的重要依托。自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以来,国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投入的人力物力也越来越多。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要“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依托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以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以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三)生态价值是实践“两山”理念的重要途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保证经济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加上当地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容易造成环境破坏,最终会制约经济发展质量。除此之外,有些民族地区生态治理的状况也令人堪忧,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健全、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晰、政绩考核偏离方向等问题导致民族地区生态治理存在严重漏洞。[8]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对自然资源依赖性较强,开发旅游资源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要注重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要满足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将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途径。

二、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在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的优势和短板,并结合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寻找促使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依托“一村一品”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项目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在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基础设施较差、资金短缺以及人才匮乏等问题的困扰。为此,政府可以引导当地农民集中资源,采用“一村一品”的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项目形式,根据当地村寨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进行规划设计,打造一条集“游、食、购、娱、住”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项目,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带动乡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首先,“一村一品”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项目可以有效带动当地农业发展。民族村寨大力发掘当地特色饮食文化,还原民族特色小吃,在提高特色村寨旅游项目吸引力的同时,扩大对本村农副产品的消费需求,以此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其次,“一村一品”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项目可以带动当地特色手工业发展。蜂拥而至的游客会增加对当地特色旅游商品或纪念品的消费需求;再次,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项目的建设,还会增加对旅游索道、娱乐设施、宾馆日用品等的需求。最后,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发展特色村寨旅游的重要前提,为进一步促进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发展,政府可以将旅游业发展所增加的税收用于推动公路、铁路、民航、高速等交通网络建设,进而推动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总之,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是民族村寨第一、二、三产业联系的纽带,要注重村寨旅游业与周边产业的联动发展,共同助推乡村产业的兴旺。

(二)以文旅融合促进民族村寨文化可持续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是实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民族村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是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灵魂,村寨旅游可以通过展示其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民族元素,让外来游客感受到村寨的独特之处。这不仅是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重要载体和灵魂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非民族地区旅游模式的关键。因此,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要合理保护和弘扬民族村寨文化,形成旅游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良性互动的局面,使村寨文化具有可持续性。

首先,通过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式,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使其每年都能够吸引一定量的游客来参观,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各地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更会注重村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9]并通过制定传统文化保护政策的方式促进民族村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能够正确处理旅游项目建设与村寨传统面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增建一些现代化设施或要对旧建筑进行翻新,但通过保留民族村寨的传统风貌的方式,既可以避免破坏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历史遗迹,又可以实现民族村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文旅融合发展可以将本地村民培养成能够从事文化和旅游行业的人才,不仅能提高当地村民的文化素养,还能提高其对当地村寨文化的认同感。因此,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是一种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式,在推动村寨经济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三)通过村寨旅游社区管理加强乡村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村寨旅游社区管理是民族社区开展旅游活动的必然结果,它是使民族社区保持原有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实现社区地方性、民族性与旅游发展共生共存的必要条件,[10]也是加强乡村治理、保护村寨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首先,村寨旅游往往意味着其他民族的进入,由于语言、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的差异,不同群体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摩擦,而社区治理则能有效化解这些问题,提高社区的安全性与活力,进而强化乡村治理。其次,村寨旅游管理可以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提升村民的道德文化理念,在当地社区形成一种遵守社会规范的良好氛围,进而强化社区治理。

另外,无论是村寨社区治理还是保护村寨生态环境,都是保障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开发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旅游区内各种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当地动植物的繁衍生息;随着游客的大量增加,餐饮业造成的厨余垃圾也会相应增加,进而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降低村寨的宜居度和村民的生活满意度,进而影响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治理村寨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和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社区的参与和治理。一方面,村寨旅游社区可以推举专门的负责人对村寨旅游项目建设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进行及时的监督和反馈,担任好项目发展监督人和环境保护负责人的角色。另一方面,村寨旅游社区通过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的方式,在农家乐等餐饮业中推广“光盘行动”,杜绝粮食浪费,还可以向个体经营者普及正确的厨余垃圾处理方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四)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模式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人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民族村寨通过旅游业带动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旅游+”模式,进而可以全面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首先,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可以覆盖村寨的多数村民,促进村寨共同富裕。民族村寨“旅游+”模式可以充分带动村寨农业、特色手工业、民宿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村民以多种方式、途径参与村寨旅游业中,从而增加村民收入。其次,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可以组织种类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音乐节、美食节和各种民族节庆活动,从而活跃村寨氛围、满足村民的精神娱乐需求。此外,在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相关部门与地方政府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道路、民宿、公共厕所等设施的建设,在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三、特色村寨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和丹麻镇调查分析

(一)互助土族自治县调研地介绍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生态环境优美,旅游景点众多。该县还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人民在该地长期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为积极响应国家的“十四五”规划,该县计划以土族故土园5A级景区为引领,继续深入挖掘和保护土族民俗和青稞酒文化,特色化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注重培育壮大新型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壮大青稞酒产业,并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当地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业的典型代表是小庄村和丹麻镇。其中,小庄村位于威远镇西部,全村共有161户620人,其中土族人口60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8.2%。截至2021年,村内一共有民俗旅游接待户91户,占总户数的56.5%,全年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近1367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82.9%。丹麻镇则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北部,通过举办丹麻土族花儿会和千人安昭舞等文化活动吸引外地游客。但相较于小庄村,丹麻镇吸引游客的能力相对较弱,村寨旅游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小庄村和丹麻镇开展农户调查,得到了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有关数据。为了保证本次调研的质量,本调研团队采取了走访面谈、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先通过与村支书和村民进行面谈的方式了解该村的整体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修改问卷,使获得的数据更具有针对性和真实性。调研团队在小庄村和丹麻镇等地共发放问卷500份,在对回收上来的问卷进行整理后共得到有效问卷340份。本问卷从农户的视角出发,对在开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过程中乡村振兴所产生的的影响进行评价,问卷共分为6部分42个问题,分别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设计问题来分析农户对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带来的影响的评价。当地居民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表1 小庄村和丹麻镇居民基本情况表

(二)描述性统计

表2反映了主要变量的基本统计特征。依据表2可知,村民对当地治理有效建设的满意程度较高,其次是当地乡风文明建设满意程度,而对本地生活富裕建设的满意度最低。这说明了当地仍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同时保证所有村民同等享受发展的红利,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图1是乡村振兴满意度与村民从事旅游业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之比的散点图。由该图可以看出,旅游收入占比越高,对乡村振兴建设满意度的占比就会越高,这初步说明了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乡村振兴建设。这一结论有待后文的实证检验来印证。

图1 乡村振兴满意度与旅游收入占比散点图

表2 主要变量基本统计特征

(三)研究设计

为进一步分析互助土族自治县开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对当地乡村振兴建设的影响,并检验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开展定量分析。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1.被解释变量:乡村振兴满意度Y、产业兴旺满意度y1、生态宜居满意度y2、乡风文明满意度y3、治理有效满意度y4、生活富裕满意度y5。本文分别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出发设定问题,得到村民们的满意度,再线性加总求均值得到乡村振兴满意度。其中产业兴旺满意程度由对旅游业发展现状满意度、对物流发展状况满意度以及对特色品牌满意度三部分组成;生态宜居满意度由对乡村环境满意度、对文娱活动满意度以及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满意度三部分组成;乡风文明满意度则由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满意度、对邻里关系满意度两部分组成;治理有效满意度则由对党组织带头工作满意度、对村内自治德治法治建设的满意度两部分组成;生活富裕满意度则由对收入变化满意度、消费变化满意度以及社会保障满意度构成。本调查问卷中,关于询问满意度的问题的选项均分为五个,其中“非常满意”为5分,“比较满意”为4分,“一般”为3分,“不满意”为2分,“非常不满意”为1分。本文通过计算每部分问题得分的均值来计算满意度。

2.解释变量:本文用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X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程度代理变量。考虑到受访者填写问卷时往往不会填写具体的数值,因此问卷中采用选项的形式收集数据。该问题的选项设置为“0—20%”、“20%—40%”、“40%—60%”、“60%—80%”以及“80%—100%”,其中令“80%—100%”=5,“60%—80%”=4以此类推。

3.控制变量:为控制个体层面因素对回归的影响,本文引入性别 c1、民族 c2、年龄 c3、受教育程度c4、职业c5、经营农家院的形式c6、参与旅游行业的时间c7以及参与方式c8作为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丹麻镇等地的调查问卷,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角度测算了村民对乡村振兴建设的满意度,并通过计量方法分析了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表3显示了对模型(1)—(6)的回归结果。

表3 回归结果

实证结果显示,旅游收入占比的系数在回归(1)、(2)、(4)、(6)中的显著为正,表明旅游业发展与本文构建的乡村振兴满意度、产业兴旺满意度、乡风文明满意度和生活富裕满意度显著正相关。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大大提高了村民对乡村振兴的满意度。总体来说,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的乡村振兴建设。以第一栏为例,其经济学含义为:旅游收入占总收入之比每增加20%,其对乡村振兴的满意度平均会增加0.0932分。

同时,从实证结果看出,目前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在生态保护和乡村治理方面效果不明显。一是生态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在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工作,致力于提高各村的绿化面积,但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以及当地居民工作之余的文娱活动组织不够到位。另外,旅游发展促使大量游客涌入,餐饮业产生的大量厨余垃圾和旅游景点改建产生的建筑垃圾都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同时兴建旅游场所可能会占用绿地面积,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更应格外注意生态保护。二是治理方面,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迅速,部分地区不仅给以往去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还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来此处打工或者承包农家院经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经济活跃度,但也给乡村的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管理人员水平有限,所以难以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经费也大多用于旅游开发,配套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不利于较好地服务村民。

四、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述理论与实证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发展,对乡村振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乡村治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促进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健康发展,正确发挥其对乡村振兴路径的引导作用,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完善民族特色村寨旅游 引领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

民族特色村寨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有效实现文旅产业融合。首先,民族地区政府要紧抓国家政策发展的红利,积极推进民族村寨旅游的供给侧改革,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文旅融合业态载体和拓展文旅融合新领域,实现民族文化、民族村寨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其次,借鉴东部地区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整合民族文旅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构建政府、市场、企业和居民等多维度的立体沟通协调机制,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文旅产业融合。最后,创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管理体制,从地方政府部门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管理的基层,要进一步明确实现乡村振兴是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根本目标,同时借鉴企业扁平化管理模式,加大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提升旅游管理效率,[11]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绿色、高效的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管理机制,保障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挥地方政府在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是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民族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保证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健康发展对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旅游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忽视环境保护所导致的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除此之外,旅游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无法完全依靠旅游市场机制来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12]这些因素使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地方政府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政府要制定当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的高质量旅游规划。由于旅游资源往往会分布在多个地区,政府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就需要协调多个部门的意见,科学地处理好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当地要素禀赋来编制高质量的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规划;第二,政府要着重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寨旅游项目形象宣传的投入,提供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启动资金,或通过招商引资吸纳外地企业资金,并提供土地、房屋等资产来解决村寨旅游发展资金和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第三,政府要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引入先进的旅游开发技术。有研究表明,推动旅游从业人员本土化是实现民族旅游发展与村寨社区管理良好互动的根本。[13]因此,政府可以对当地村民开展免费培训,让他们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同时聘请旅游业技术人员为其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在合格后持证上岗。在为当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提供人才的同时,强化村寨社区治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三)拓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模式

产业兴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当前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多是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不仅不能体现出当地特色,而且旅游业发展与其他产业间没有形成深层次互动。而“旅游+”发展模式可以促进民族村寨第一、二、三产业有序融合发展,进而实现民族地区产业振兴。因此,为促进民族特色村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拓宽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模式,形成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首先,要探索适合本地要素禀赋的“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开发不同的民俗旅游模式,提高农副产品质量,并设立专门的农业旅游园区以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进而促进旅游业与农业良性发展。其次,积极探索“旅游+文化”发展模式,要以文化消费需求变动为导向,探索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新形式,在保留村寨文化原本风貌的同时,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并共同发展。例如,将民族地区的特色文艺演出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广节庆旅游发展模式,既能传播民族传统民俗文化,又可以发掘其文化内核下的经济价值。[14]最后,发展“旅游+传媒”模式,通过现代信息交流平台,积极与知名旅游网站合作扩大宣传。民族村寨旅游的宣传一般较为滞后,因此要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创新民族地区旅游影响模式,[15]这样既可以建立民族村寨智慧旅游平台,将当地自然风光和民族元素在互联网上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与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四)发展村集体经济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在特色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重视当地村民的利益并调动其积极性,避免“旅游飞地”等现象。换言之,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项目要保证当地农民的参与度,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村民的共同富裕。而村集体经济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纽带,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有利于激发当地农户参与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并且借由集体经济组织的力量来提高农民自身的经济收入,最终实现乡村振兴。通过村集体经济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首先需要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相关法律制度,一方面要尽快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与法人资格,使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市场经济主体的身份参与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活动。另一方面还要明确相关产权制度,保护集体经济组织中村民的自身利益。其次,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需求开发多种形式的村集体经济模式。例如,开展能够整合不同村落项目、资金、土地等优势资源的联村集体经济模式,该模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村民的自发性,还可以整合地区旅游资源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景区。除此之外,强村发展还可以带动弱村发展,强村可以吸引游客参观和体验民族特色饮食,并将部分游客分流至弱村住宿或者购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从而在强村与弱村之间形成产业链,通过分工提高各自的效率,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村寨民族
我们的民族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锅巴粥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凸显民族特色 余热倾情后生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