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绍芬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在深入考究与系统梳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在彻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错误思潮的过程之中,既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作出了科学认识,又客观地评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及价值意蕴,还对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深邃思考,从而凝结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内涵丰富又意蕴深刻,不仅为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了思想基石,而且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筑牢了文化支撑。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思想深邃又特质鲜明,是民族主体性、与时俱进性与开放包容性的有机统一。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因,延续民族文化之血脉,凸显民族主体性的精神特质;以契合时代发展的元素为参考,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彰显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为借鉴,畅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活力,展现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不可分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更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与血脉,是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依旧耀眼的思想精华,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而依旧焕发鲜活生命力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他以“基因”“命脉”等充满力量性的词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明确的定位与充分的肯定,更在此基础上深刻揭示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延续民族血脉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着重强调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时,不仅积极倡导纳入契合时代发展的新鲜要素,还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坚守民族主体性,筑牢根本,在赓续传承民族血脉中不断前进。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从民族性维度既直接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价值理念,也深入阐明了它所占据的历史地位,更深刻揭示出守护文化根脉、捍卫民族主体性的非凡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现实境遇之中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深刻审视与研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时代相联系、与现代价值相对接,既深入挖掘与当代价值相衔接的部分,又合理融入鲜活因素予以充实与完善,从而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意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经典论述以发展的战略性眼光为在新的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现实路径,深刻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既回溯历史又立足当下,积极与回应现实需求,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充分彰显出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贯通历史与现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通,实现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通古今之变。
一个国家与民族,若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则必须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以海纳百川的气量合理萃取别国文化的精髓,畅通本国文化的精神生命。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处于文化多元化的思潮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更加包容的胸襟理解文化差异性,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借鉴有益成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营养因子,从而使中华文明更具吸引力与感召力。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充分说明所谓的借鉴与学习并非是盲目的全盘吸收,而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同与高度自信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坚守民族主体性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深层考量与辨别的基础之上,是有原则性与选择性的学习与吸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在坚决守护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合理融通外来的优秀思想文化资源,畅通本国文化的活力,充分彰显出开放包容的理论底色。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既扎根本土,承续具有中华民族烙印的文化基因;又观照现实,纳入具有时代特质的文化元素;还吸收外来,汲取别国优秀文化的思想精粹,从而不断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与影响力,使得中华文明大放异彩。习近平传统文化观集民族主体性、与时俱进性、开放包容性于一身,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力量筑牢了文化自信的根基。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既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价值理念,又详尽指出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践履。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全方面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深层次地提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思想理念,以独具特色且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意涵,展现其非凡魅力,由此唤起中华儿女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挖掘与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熟知其形成与演进的逻辑趋向;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深谙其所具有的深层意蕴;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历史文化遗产鲜活起来;要挖掘“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让其能够焕发时代气息;要以传统节日为依托,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要采用现代化的表达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易于接受与理解;要以优秀文艺作品为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要扩大对外交往的力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走向世界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学理性研究的基础之上,将深入挖掘与深层阐释密切衔接起来,并以此为切入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深刻把握现实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合理改造,以新的表达方式生动诠释其思想内核,使之更加契合现实境况,焕发鲜活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基于以往的政治与经济之上,历经时代的变迁,其中一些内容与表现形式已不再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以继承为目的,其重点在于转化,关键是要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以其思想精髓为内核,以肯定为主基调,在新的意识形态与制度下,重新阐释、划分或概括各种适用范畴,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处理与升华。这也就意味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秉承辩证思维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符合时代的发展元素;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母体,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解读;必须以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为依托,根据现实语境进行形式改造,从而使其既保留固有的优秀内在特质,又具有现代性的新样态,符合当今文化的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将过去与现在有机融合起来,以现代视阈优化与形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为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母体,又直面时代需求对其进行理性创新,以鲜活要素的熔铸扩充其文化内涵,使之适应时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属性,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参照,依据实践需求对其进行理性革新,使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习近平总书记从实际出发,深刻审思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战略思想。所谓创新性发展,其重点在于创新,关键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之上以发散性思维推陈出新,突破固有的形式与内容,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前瞻性。为此,必须立足历史又不囿于历史,将传承与发展交相融汇;必须观照与回应时代要求,处理好古为今用的重大问题;必须立足本国又放眼世界,汲取不同文明的养分来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既坚守本根又开拓创新,以前瞻性思维重新刻画与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推动其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更好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现实良方。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不忘本来又面向未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入挖掘与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盘活历史文化资源;以深厚的历史情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转换,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以宏阔的战略视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其创新性发展,以此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以升华和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在多元发展的文化态势中更具感召力与影响力。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内蕴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契合时代发展之需求,以其深邃思想在多重维度均作出了卓越贡献,以其真理性光芒既为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力量,又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经验,还为提升国际影响力提供了强劲支撑。
处于文化多样化态势之中,面对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交锋,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则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深度认同与高度自觉的基础之上,是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内蕴的价值理念与精神特质的自信。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展开,从历史定位的维度将其视作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以及“精神命脉”,从传承的视角挖掘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髓与价值意蕴,从发展的层面积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展开的多维度阐释,以其理性认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了充分肯定,以其文化自觉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不褪色的耀眼光芒,以其前瞻视野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彰显出其立足于文化自觉根基之上的高度自信,并以此为精神力量激发了中华儿女高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劲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了学理研究,充分挖掘与阐释出它所具有的价值功效,并从实践逻辑将从中汲取到的治国之道运用于新时代治国理政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相联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理精髓为基因来不断推进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他从历史资料中寻求治国之道,汲取“德治”基因,形成了“‘德法并重、求真务实’的施政观”;学习廉政思想,提出了“‘勤俭戒奢、防微杜渐’的廉政观”;吸纳“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充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真理性力量。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从国家治理的维度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功效,但并不止于理论层面的研究,而是诉诸实践维度的落实,将其融入现代化治理之中,以一系列意涵丰富又站位高远的新思想、新论断,为更好地推进治国理政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想理论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以兼收并蓄的宏伟气度着力推动文化的交流互鉴,在各种文化与思想激荡的现实境遇中保持对于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与归属感,坚定且自信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于解决国际事宜的实践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以此为文化基因与价值基础来处理对外关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从中萃取“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提出了共谋全球生态治理的现实诉求;从中提取“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以独具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引经据典地讲述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在世界面前,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外交态度与大国风范。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引领之下,世界各国深度且清晰地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观不仅为新时代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以其科学性与真理性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推进治国理政与提升国际影响力提供了历史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