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3-01-09 02:56
智库时代 2022年2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音乐

徐 柳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一、课程思政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背景和意义

当前,国际关系及形势错综复杂。大国间的博弈不仅存在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从教育水平的优劣也可以判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潜能。而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便成为各国文化竞争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课程思政在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只是一个口号,它更承担着培养好新一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望,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校教师应推动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树德育人为根本目标,将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传授专业知识完美结合,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和品格的新时代青年。

课程思政建设能否有效落实,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高校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经验不足,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其通常仅专注于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当然,细致研究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但如果忽视学生的思想意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教育,那就违背了教育本身的初衷。高校日常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不应成为某个学科的任务,而应成为每一位从教者应尽的义务。事实上,高校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仍未能有效地融入,优化教学模式,改良授课方法是融合好课程思政的当务之急。

高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高校音乐教育作为落实好课程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更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课程思政建设任务的落实。通过音乐课程的实践教学,将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与音乐教育自然且合理地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以日常音乐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以德育人,以美育人,使学生能够增进自我认知,从而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增强学生个体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独特性。在课程思政的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其他专业同样也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通过学习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等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融合课程思政下的音乐教学现状

建设好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院校在新时代的新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将课程思政的落实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然而,长期以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师更多地注重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培养,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相对重视,较少关注学生的思想及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学与育人没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以往音乐教学中,教师通常强行灌输一些思政元素给学生,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由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也使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学习缺乏热情。现今高校的大学生多以00后为主体,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能力强并善于搜集信息。然而,未经甄别的信息资源也是一把双刃剑,很多负面思想会传播给涉世未深的学生。复杂的社会环境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思想,少数学生思想呈消极状态。同时,音乐教学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未能以学生为主体来服务学生,这也大大降低了课程思政教育与音乐课程的融合效果。音乐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单单从音乐教师的角度考虑怎样传授好音乐思政课程知识,普遍未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课程思政内容。在音乐教学中,高校课程思政不能结合现实发展情况和社会动态,忽视学生感受,严重影响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

三、课程思政在高校音乐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各大院校进一步开展建设课程思政的工作,对课程思政的加强使得艺术教学工作突显其重要性,音乐教学能够更有效地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融入和表达,因此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阔学习思路,进而将学习课程思政与音乐教学巧妙融合,促使学生在音乐鉴赏中提高思政水平。音乐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日常生活并开展相应的课程思政学习,在生活中体会音乐的美妙,并在音乐赏析中提升课程思政价值。为使课程思政与音乐教学在课程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探究与创新,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就势在必行。

(一)提高音乐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

高校的课程具有政治属性,同时也具备育人功能,高校教师有提高自身课程思政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职责。提升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现今,在重视提升人文素养教育的大环境之下,高校音乐课程存在的意义更加明显,产生的作用也更加广泛。高校音乐课程有责任肩负起融合课程思政的义务,提升高校音乐教师课程思政水平是保证高校课程思政进一步建设的必要条件。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交流与学习。例如与课程思政专业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学习并共享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经验和心得,这势必会对思政教育融入音乐课程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教师在探索和学习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思考,求变求新,从而进一步寻求新的音乐教学模式,最终开辟出新的思政教育途径。另外,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加教育部及相关机构组织的课程思政教育培训活动,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只有深入学习和探究课程思政的实际意义,才能在实践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完美融合。理解课程思政真正的作用和意义,才能提升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教学能力。

(二)优化融合课程思政下的音乐环境

优化融合课程思政下的音乐学习环境对学生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对高校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生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接受教育,课程思政便可与音乐教学结合于无形。因此,融入课程思政就能营造更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和学习了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也可使融合课程思政下的音乐环境更加和谐自然。大学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下更容易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优秀素材。高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环境,使学生更易在实践生活中感知思政教育的意义;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和文体活动,以解决音乐教材内容单一、趣味性有待增强的问题。通过此类活动可以烘托校园音乐学习氛围,学生在参与此类寓教于乐的活动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思政音乐教育。此外,还可充分利用校园有声媒体设施,在学生学习间隙播放主旋律音乐及中外名曲,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全面地感知音乐,获取正能量的信息。在音乐教育融合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优秀音乐作品,并营造不同的音乐意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作品进行播放,不但能够促进教育思政和音乐教学的融合,也能使学生心灵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净化,思想得以升华,从而更加地热爱和珍惜生活的美好。

(三)注重音乐教育下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教师对教材及相关资料的理解和掌握,始终是其授课必备的要素。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对专业教材内涵和课程思政知识的深入探究是提升教学成效的关键。改革和创新始终是探索音乐教学方法的核心要素,有效的音乐教学模式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音乐教师更应注重课程思政与音乐教学内容的融合,深挖专业教材内容,寻找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内涵的有效渗透。高校音乐教师应对专业教材内容去繁从简,合理归纳总结,寻找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共同点、共通点,从而提升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应大胆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利用网络信息、媒体技术和科技手段去充实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著名音乐家肖邦的作品时,为不使作者及作品背景与当代大学生产生隔阂,并激发大学生对作品本身的学习兴趣,高校音乐教师可先通过图片和影像展示作曲家所在的年代历史背景,期间穿插播放并介绍作曲家肖邦的代表音乐,从音乐中启发学生,使其感受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思乡情与亡国恨。在深入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作曲家肖邦爱国如家的优秀品质。学生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同时,更容易透过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音乐教学中的合理渗透,让学生了解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是全世界以及全人类共同推崇的,作为中国的高校学生更应该牢记历史,奋发努力,珍惜此刻和平安定的生活。把爱国思想融入课程思政,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提升课程思政在音乐教育中的融合度。在高校课程思政融入音乐教学的具体落实过程中,应以课程思政为核心,有意识、有计划、有目标地将课程思政融入音乐教学环节,这样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才不会显得突兀,且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校音乐教师积极地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教化学生,课程思政才能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做到润物无声。

(四)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多元化的特色

音乐课程作为高校艺术门类中的独立学科,在高校教育实践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和规范的体系。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音乐教育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日益发展的趋势,在高校综合素质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音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着综合多样和灵活变通的特性,高校探索新的音乐教学融入思政改革之路,就必须充分利用好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之处。音乐是最容易激发人类真实情感、净化心灵的一种形式。教师在注重学生音乐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真情实感的全新体验。不同的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每一个音乐作品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灵魂。高校音乐教师应在准确地理解作品后,以恰当的声音和节奏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音乐之所以有无限的表现力和多样的色彩,正是因为不同音乐背景下音调和节奏的变化。另外,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总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准确地感受作者的创作情感和作品的内涵。音乐作品内容包含民族、地域、文化、历史的范畴,结合好音乐内容所涉及的民族习俗、地域风貌、劳动方式等特点,使其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也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音乐教学效果。音乐教学融入思政的根本是立足于培养良好的艺术情操和道德品格,只有教师从人性和情感的角度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学生才可以潜移默化地享受音乐带来的审美体验,并提高自身的人文艺术素养,课程思政的融入也就变得更加恰如其分。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严重约束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更不适合课程思政的融入。因此,高校音乐教学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多样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使课堂气氛变得愉快和活跃,从而有利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达到润物无声的理想效果。

(五)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

课程思政参与课外实践教学是课程思政融入音乐教学的全新尝试。音乐教育不应该仅仅存在于课堂,融入课程思政的音乐教育更应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音乐思政的课外实践,能够引导大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群体和现实生活的关注度,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世纪,了解社会,进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地服务社会、回馈社会。课外实践活动也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理论知识来思考和分析现实情况,提高大学生独立观察分析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激发学生对课外实践的兴趣。教师应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和学生自身特点,充分利用校园及社会开展的大型音乐实践活动。以集体荣誉感展开思政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创作出带有正能量的作品。通过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自身的学习经历。此外,课程思政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念,强化了家国情怀。高校学生有了崇高理想和人生目标,步入社会后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和基石。

四、总结

教育究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培养和教化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大学生,培养其成为品德高尚、学识充裕、有益于社会的人,使其步入社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高校音乐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也应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首先,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切实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认真领会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内涵是重中之重;同时,更要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转变高校教师的思政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音乐课程特色优势,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其应认真学习并贯彻中央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相关会议精神,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结合实际,探究更合理有效的音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实践中,从生活和学习等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使其在无形之中思想得以升华,素养得以提升。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才会更加稳步的推进,立德树人的成效才会更进一步的提高。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音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