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萌萌
(开封市文物商店)
纵观中国文物建筑发展历程,均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成就,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外界因素的影响,有些文物建筑会发生变化,影响其传承。因此,有必要对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进行分析,选择与文物建筑相适应的修复技术,对其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前期调研工作较为重要。系统科学的开展前期调研至关重要,了解掌握历史信息,有针对性地对文物建筑问题部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与文物建筑特点制订修复方案,给文物建筑最完整的保护。
重在保护。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作中,以保护为主,修复为辅,要尽可能尊重文物建筑的历史原貌,保留历史信息。保护修复文物建筑并不意味着要对其进行再设计,而是要遵循保护修复的原则,实现修复与文物建筑之间的平衡。
学科产生交叉。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涉及众多学科,包括环境监测、灾害防治、历史考古等多个方面,在修复过程中需要将各学科交叉集中起来,利用所收集的相关信息,使文物建筑相关信息更加完整,采用科学修复方式,了解相关材料,保证修复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观念越加重视,对建筑原真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作为原真性的核心载体,有必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尊重文物建筑本身所承载的情感需求及其本土价值观特点,在修复方式上找到一种真正在观念与技术上重合的形式。在实际修复中,要求不改变文物建筑原状,保留其真实状态,强调建筑意识自身的艺术价值。对于在历史上曾多次修复的文物建筑,则以其某个特定时期的建筑形态为依据,不刻意去探索其最初的原始形态。修复过程中,以其现存价值为主要依据,保留重要的事件、重要的人物痕迹,不能妨碍对原物进行保护处理,所有修复的部分需要详细记录[1]。
在修复过程中,所有替换、补缺上的构件与材料,应当在材质、工艺等方面与原有物品有所区别,不能刻意模仿甚至混淆新老构件。通常采用差异法实现修复可识别性,在保留遗产形象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使得修复部分与历史有所差别,但又被含蓄地表达出来。
此外,建筑修复后应当具有可逆性条件,即为避免文物建筑的结构即将损坏,应当采取紧急保护措施,但这些措施要求一目了然,且为日后文物的保护工作留有空间,当修复部分即将损坏时,应当便于拆除,继续后续的修复工作。
应当对文物建筑进行日常保养,主要对存在隐患的部位连续监测,并记录相关信息,开展日常保养工作。控制开放容量,建立保护体系,提升对文物建筑的资料收集、档案整理、研究分析等相关工作,降低文物建筑受到损伤时遭受的侵害。间接保养是文物建筑的被动保护方式,在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前提下保证文物建筑长时间维持现状,是最基础的一种保护方式。日常维护中不需要添加新构件,但必须按照计划开展保护工作。
1.防护加固
加固是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当其中出现损坏等隐患时,便采取加固、支撑、稳定等各种形式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不会改变文物建筑材料的性质。使用加固措施的前提是不改变保护对象的外观,且所使用的现代构件尽可能被隐藏起来,减少对被保护对象外观的影响。但实际修复过程中不必因隐藏而刻意隐藏,只需要严格控制构件的颜色、材料类型等因素即可,避免与文物建筑之间产生的差别过大。
防护措施通常采取遮蔽、直接防护、构筑物等方式,为建筑物创造一个减少外界因素干扰的空间。而在保护与修复过程中,无论是残存的遗址,亦或是完整的大型建筑,均被列为保护的对象。就目前修复技术而言,轻质结构材料是较为明智的选择。如在对遗址博物馆进行保护与修复时,由于对其外观与环境面貌均有所改变,因此需要在修复前严格进行设计,尽可能体现出遗址基本特点,并保证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我国遗址建筑中多采用仿古建筑形式,但实际上在表达真实性方面并不具备优势,所谓仿古也仅体现在结构与功能方面,这无异于假古董。
加固技术的使用无论是于局部加固,亦或对整个遗址进行加固,都不能对遗址造成破坏,且所加固的材料应当具备可拆除性质,以便日后的修复与保护工作更加便利,减少干预。
2.现状整修
对产生破坏的遗址进行修复,尽可能将其恢复原状,其中包括对损坏、变形的构建进行维修,将错位、扭闪等问题进行校正,修复轻微损害的结构构件,或替换较为严重的损坏的构件,填补缺失构件,采取粉刷、油饰等方式对构件表面进行修复等。
现状修复要尽可能减少对原建筑产生影响,采取对应的技术措施,避免影响古建筑的稳定性与平衡性。在修复工作前,应当对建筑进行分析与调查,确定构件存在的实际隐患与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修复工作。在实际修复工作中,经常采取临时加建墙体等方式,但对遗产的整体风貌或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产生影响,且该种加建墙体的价值也较小,难以发挥修复保护价值。因此,对该类修复方式可予以拆除,但要在保证遗址安全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进行拆除。
3.重点修复
在建筑遗产保护修复相关原则中提出,对于解体或重建的修复方式,必须是其他修复措施无法起到价值的前提下才能采用。因此,慎重选择解体修复方式,且要保证一旦选择该种修复方式则尽量在短时间内不再使用。解体修复要保存各个时期的痕迹,且以现存实物为依据展开修复工作,并按照原状恢复。
4.原址重建
选择该种方式进行修复在当前较为常见,对于已经不存在的建筑物,可采取该种保护修复方式。在经过特殊审批核准后,可在原址处建设当前不存在的建筑,但要经历充分的数据收集、分析、论证等过程,按照法律要求进行施工重建,要有明显的标志。
原址重建修复始终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修复方式,并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支持。目前很多古迹均经历过重建,但重建与复原在西方国家是不被认可的,其认为该种建筑已经失去其原有的历史价值,对于受到损坏的建筑,应当以历史遗迹进行保护。我国重建遗址不仅要传承历史文化,更多的是振奋民族精神,从文化情感角度出发,对符合国家精神的遗址进行重建。要尊重遗址或建筑的历史信息,可从文字、画作、历史文献、戏剧美术、题记碑刻等多种渠道了解建筑基本情况,并类比相同时期的建筑样式,确保所重建的建筑与其原貌一比一还原,若不能找寻历史遗迹,则明令禁止重建。
1.展示基本原则
文物建筑的展示也是保护工作之一,只有通过展示才能够使得文物建筑被后人所熟知,使其内在价值情感得以被传承与表达。文物建筑在修复后若不被展示,将远离群众生活,且其修复与保护工作也将失去意义。保护与修复的目的之一便是让公众参与进来,展现其基本价值,体现出保护的观念。而在文物建筑展示中,应当体现出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基本原则,体现出其所属年代的特有感受,传达出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
2.展示方式
结合展示内容,合理选择展示方式与手段,主要方式如下:
保护展示。对建筑物进行日常的保护与养护工作,多采现状整修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现代材料的介入,减少干预,尽可能还原建筑物的真实状态。对于特殊的文化遗产,则需要设置展厅等方式,或局部展示方式。无论何种文物建筑,均不应对其真实性进行破坏,对于我国古代的宫殿等遗址规模较大的文物建筑,则采取回填或复原的方式,如我国兵马俑的展示。
环境展示。采取环境整治的方式对文物建筑进行修复与保护,将缺失的历史信息填补其中,增加文物建筑所在区域的文化内涵,并对其中增加隐喻的环境设计,补充历史信息。
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涉及诸多的内容,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1.梁枋、柱的修复
我国传统建筑中多采用梁枋与柱等构件,因此对其的修缮工作是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点。尤其该类构件在长期的风吹日晒下受到损坏,如潮湿、符石、白蚁啃食等,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
墩接柱根。柱子由于暴露在环境中,常常受到风雨的侵蚀而产生腐朽、损坏等情况,在墙体内的柱子也会因通风不良等问题出现糟朽问题,较易出现问题的部位为根部。在具体保护修复工作中,可采取包镶的方式,但要求柱根一半以上的表面均出现糟朽情况,且其深度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在采用该种修复方式时,需要将糟朽部分剔除,并使用同样的材料包裹起来,保证表面的平整浑圆,最后用铁箍缠紧即可。若糟朽面积达五分之一以上,甚至内部也出现糟朽状态,则需要采用墩接的修复方式,与柱子合二为一[2]。
抽梁换柱。当木桩的糟朽程度超过其高三分之一时,无法采用墩接方式进行修复,则需要采取抽梁换柱或增加辅柱的方式进行修复。在对原有房屋结构不拆除的情况下,利用新柱子将存在问题的柱子换下。需要注意的是,在修复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工具将梁枋构件支撑牢固,柱子的更换也只能选择与其他构件穿插较少的类型,才不会出现柱子发生折断等现象,也不至于使建筑物发生解体。
2.屋面
文物建筑中的屋面具有遮风挡雨的功能,因此也是常见的损坏部件之一。屋面修缮常见类型包括:
更换。望板、椽子因屋面渗漏而发生腐朽情况,极易出现糟朽情况。因此在修缮过程中需要进行更换。拆除房檐步架的瓦面,飞椽、檐椽等糟朽之处,更换新构件。对于翼角的更换,应当根据实际损坏情况进行决定,而角梁的更换则应当保证新件符合历史真实情况。
除草。对于瓦垄中的杂草应当及时清除,连根拔起,并将其中积土清理干净。若在除草过程中发生了瓦片松动等问题,应当及时进行修理,必要时可采取化学药剂除草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药剂,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查漏补缺。定期在室内查找漏雨地点,并及时进行修补,确定漏雨范围及原因,再进行修补。
1.砖面
砖面中的灰缝最易遭受损坏,由于其密度或形状等原因,导致其中含有有害化学物质,形成灰泥剥落。在修复时可以使用新灰泥进行替代,保护旧砖的灰缝。在处理过程中,新灰泥与旧灰泥之间应当具备兼容性,且不会对其他砖面造成影响,尤其在质感、颜色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应当尊重历史的真实情况。
2.砖墙
砖墙的修复对象多表现为裂缝,多采取将破损砖块取出进行替换的方式进行,新嵌入的砖块应当与原有砖块的质感、颜色以及材质等方面相同或相类似。对于比较窄的裂缝,可以利用环氧树脂填充等方式加以修补,也可采取钢筋嵌入的方式进行修复。
3.石材
在开展石材修复工作前,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分析与调查,确定墙体的基本情况,再进行修补。若石材腐蚀情况较为严重,则需要对其进行适当干预,如增加雨棚、挡水板等保护措施。若修补面积较小,则可采取小面积添浆的方式进行修补。如出现剥落、风化等情况,可将损坏部分切割整齐,再利用与原石材相类似的材料进行更换补贴,最后利用环氧树脂进行固定,再精雕细磨即可。对于石材损坏较为严重的情况,应当考虑其损害程度是否会对其他石材产生影响,再决定是否更换。更换过程中,需要利用暂时的支撑物进行支撑,确定原石材的尺寸与发小,以及外形,保证替换石材与其一比一还原。新石材的表面应当保持湿润,并利用水将其浸湿,以免灰泥出现脱水问题。在安装时应当考虑灌浆空隙,并预留出来。要注意的是,新石材必须增加隔离漆,以免其他材质对其产生影响,且油漆与墙面的距离至少在25mm左右,避免油漆对墙面造成污染。
1.防腐蚀
为保证木材的防腐效果,应当对原有木材的性质进行分析,提前进行处理。如利用干燥处理增强木材渗透能力,减少其中的含水量。木材防腐处理通常包含高压防腐与常压防腐两种方式。常压防腐工作如烟熏、喷雾、扩散、注射等防护,而高压处理则利用满细胞法或空细胞法。常见的防腐处理为常压处理。一般防腐工作处理五年后,需要对其腐蚀情况进行测量,确保其防腐能力,若需要再次进行防腐多采用与前一次防腐方式不同的形式。
烟熏防腐法:每隔一定时间重复烟熏,但并不能起到永久的保护效果,多针对小型建筑采取该种方式。
涂刷法:将防腐剂涂抹在木材表面,但涂刷量要大,且所有裂缝处也应当填满防腐剂。
喷雾法:若涂抹面积较大,则采用该种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药剂对人体产生影响。
2.防虫
为防止白蚁对文物建筑的侵蚀,应当从室外到室内逐一进行保护工作,多采取裂缝等处填补沥青、水泥等材料。同时,适当保持建筑通风,及时做好防潮工作,对于与地面接近的木构件可利用石材将其垫起。对于靠近水源的墙体和木构件应当定期进行检查并增强防腐处理工作,做好其排水、漏水等相关工作的维护处理。
3.防火
文物建筑修建中应当做好防火处理工作,以免因火灾导致建筑物受到损失,可利用阻燃剂避免木材因燃烧受到损坏,还能够提升金属的防腐蚀能力。且该种材料价格低廉,污染较小,使用简便,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在建筑物周围安置灭火器、增设蓄水池、装设防火管道,在建筑木构件的表面涂刷化学材料提升其耐火属性。
4.抗震
在建筑物构件之间、砖墙之间增设抗震设备,对于木构架多以加固的方式进行修正或扶正,调整其发生水平或倾斜的现象。在构件连接处增设玻璃纤维,以起到加固的作用,或注入环氧树脂,增强钢板之间的连接性,修补损坏的柱桩,利用承椽枋对屋面出檐进行加固,利用环氧树脂补强墙体裂缝,或直接在裂缝中注入水泥的方式进行加固。
5.防潮
主要对建筑内部环境进行防潮工作,包括地面防潮及墙面防潮。在地面铺设砂垫层并刷桐油,墙面涂抹防水材料并做好排水沟滴。对建筑外围防潮,做好排水布置工作,利用明沟或暗沟的形式提升建筑的排水效果,提升防潮能力。
综上所述,文物建筑的修复与保护工作需要提前对其进行调查与分析,作好设计规划,对于不同的文物建筑类型需要采取与之对应的修复方式。在实际修复工作中,要明确重点与难点,对文物的修复能够延续其历史价值,传达出历史信息。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不能随意进行,否则将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要遵循修复的基本原则,科学修复,对建筑物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提升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