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外语翻译人才高质量培养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3-01-08 11:35:54
智库时代 2022年8期
关键词:外语岗位人才

郑 伟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和推进,河北省依托京津优势互补,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如秦皇岛市依托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的优势特色,在旅游业和运输业等行业上蓬勃发展,张家口依托冬奥会的举办,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和促进地区乃至国际交流等。在此过程中,随着各行各业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则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储备,不仅要培养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外语人才,更要培养具备一定翻译能力、翻译职业素养的外语翻译人才,才能够满足各行各业对职业教育的外语人才的需求。高校是培养和输出外语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目前京津冀地区诸多本科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均开设了外语、翻译等相关专业。在此教育背景下,要想结合职业教育优势资源,进行高质量外语翻译人才培养,主要应当以高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结合市场对翻译能力的需求,细化高职毕业生翻译能力的现状和现有差距,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提升翻译能力。

一、翻译行业现状调研

2021年4月,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协会、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共同在“中国翻译协会行业报告标准发布仪式”上发布了《2020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此份报告中提到“翻译需求提升,翻译教育不断发展”,阐述了新冠疫情以来,语言服务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等重要信息。报告显示,近年来翻译需求总体不断攀升,翻译教育发展迅猛,翻译评价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截至2019年底的企业注册信息数据库,其中翻译及语言服务研究数据采集截止日期为2020年6月,人才培养部分的数据采集截止日期为2020年底;数据调研涵盖四个类别受访对象,共收集1042份问卷,包括语言服务提供方(304)、语言服务需求方(300)、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方(265)、语言服务自由从业者(173)。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语言服务产值首次接近500亿美元。中国含有语言服务的在营企业403095家,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在营企业8928家,总产值达到384亿元,年增长3.2%。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知识产权为国内语言服务行业主要翻译服务领域;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备受重视。据悉,全国MTI累计招生7万余人,翻译人才评价体系更加健全,翻译资格考试累计报名135万人次。此外,江苏的语言服务企业数首次超过北京、广东,达到2159家。而江苏、北京、广东三地的语言服务企业占据全国语言服务企业总量的45.83%。另外,根据对相关企业的调研显示,翻译量排名前五位的语种分别为英语、日语、德语、法语、俄语;另外印尼语、马来语、菲律宾语等非通用语种有逐渐成为热门翻译语种的趋势。相关企业翻译业务主要集中在“中译外”业务占比38%,“外译中”业务占比42%,“外译外”占比20%,业务量相较去年有明显上升。

同时,近五年语言服务行业翻译业务涉及的专业领域呈现出由2015年的“法律合同、化工能源、机械制造”逐渐转变为科技、医药、教育类的态势。数据显示,2019年排名前三的翻译领域为信息技术(55.6%)、教育培训(49.7%)、知识产权(47%)。但通过社会调查发现,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翻译技术必修课的比例相对较低,占比39.2%,开设翻译技术选修课的比例为23.4%,计划开设相关课程的比例为23%,没有开课计划的比例为14.3%。在翻译技术培训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合格的翻译技术培训师资匮乏、缺乏符合学校实际需求的培训方案、软硬件基础设施滞后、教室计算机整体水平薄弱、培训内容缺乏合理分配”等几个方面。

二、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的现状分析

通过“智联招聘、51Job、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等各大招聘网站,以及结合互联网数据不难发现,目前市场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专业型翻译人才、语言型翻译人才、交流型翻译人才”。其中,“专业型翻译人才”主要是指各大高校本科或研究生翻译专业毕业、MTI翻译硕士毕业的翻译人才;各大企事业单位及研究机构主要招聘专业型翻译人才以笔译、口译、同声传译等形式,从事各类文献、会议等专业性极强、难度较高的各类翻译工作。此类工作岗位需求主要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结合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京津冀地区各大高校在本科培养阶段目前主要开设了英语语种相关的翻译专业,在研究生培养阶段通过学术型研究生和MTI翻译硕士研究生两个方向共开设了包括英语、俄语、日语、韩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多语种在内的翻译专业,专门培养外语翻译人才。

“语言型翻译人才”则主要体现在企业需求为非专业翻译岗位,外语为工作语言、或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大量翻译场景和情况,需要运用翻译能力,通过口笔译形式完成各类场景和情况下的具体工作内容,此类工作岗位一般主要招聘语言能力较为突出的外语专业研究生或本科毕业生。此类工作岗位需求主要为本科及以上。

而“交流型翻译人才”又可以称为“交流服务型翻译人才”,主要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一切的翻译行为都是为了进行书面或口头交流而服务的。此类工作岗位需求主要为专科及以上;此类翻译人才主要从事内容为企业的具体岗位工作内容,并在此岗位工作内容中,通过一定量的口译、笔译等形式,与部门其他人员及上下级进行沟通交流,最终完成工作任务。其翻译内容和译文质量的容错率较高,目的在于为顺利完成工作内容与他人进行交流协作或服务于他人。

三、职业教育中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在京津冀区域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河北省依托北京、天津优势资源,参与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大幅增加的同时,对从事翻译服务人员的需求也随之上升。根据2022年1月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网站数据及学信网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本科普通教育阶段涉及翻译类相关专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12000-14000人,全国共计286所高校本科普通教育阶段开设翻译类相关专业,京津冀地区共计30所高校,北京12所,天津5所,河北13所1。另外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职业教育主要分为“本科(职业教育)、高职(专科)”两类。而本科职业教育阶段语言类专业主要有“应用泰语、应用外语、应用西班牙语、中文国际教育”四个专业;高职专科阶段语言类专业主要涉及“英语、韩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泰语、越南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中文”共11个语种,16个专业2。通过数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职业教育中语言类教育主要为外语专业,尚未开设依托外语专业的翻译类相关专业,由此可见,现阶段,职业教育中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涵盖的翻译课程,以及学生自身具备的翻译素养进行培养,并没有其他途径针对翻译能力进行专业性的翻译人才培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职业教育中对于翻译人才培养认识和重视程度上的不足。因为很多人往往认为职业教育中,学生毕业时掌握的语言能力不足以具备翻译从业者应达到的水平,所以没有必要开设翻译类相关专业,或专门针对翻译能力进行培养。笔者认为这是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观臆断职业教育能够培养的学生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最终所能达到的专业水平,以及对市场需求及人才招聘中所叙述的“翻译”岗位和翻译从业人员的认知不足,更是缺少了对职业教育培养的翻译人才所从事行业和岗位的精准定位。结合上述各类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目前国内职业教育中并没有专门开设翻译相关专业;第二,职业教育中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并没有将翻译能力的市场需求放在重点考察之列,也就是说对于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定位来说,并没有专门针对翻译能力进行的专项培养,只是把翻译能力作为外语能力中的一项,进行教育教学;第三,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中翻译类课程所占比例和课时较少,甚至有些院校没有设置翻译类相关课程,并且即使有院校开设了翻译类课程,但授课内容缺少跨专业融合特点,也就是说翻译训练没有针对性,并没有紧密结合行业、企业以及岗位需求;第四,教材内容与职业教育契合度不高。目前,职业教育中所使用的翻译类相关教材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本科编撰的翻译类教材,另一类是高职高专翻译类教材。虽然教材内容设计领域较多,涵盖了翻译技巧和翻译训练,但是同样没有结合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翻译能力,以及翻译内容训练;第五,翻译实践训练缺失。目前,职业教育中,多是在翻译课堂围绕翻译教材或教师辅助课件进行虚拟场景的翻译练习,并由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并没有真实场景、真实案例,或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机会。例如一个真实工作场景下,产品质检报告的中译韩实践过程,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每一步骤的具体指导,如此更能够让职业教育下的外语专业学生完成翻译过程,并逐渐提升为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解决工作过程中需要进行翻译的各类问题。同时,此类岗位的人才需求并不要求语言能力特别突出,只要具备能够满足工作内容的语言能力,以及能够满足工作内容中通过“互译”解决问题的翻译能力即可。

四、外语翻译人才高质量培养策略

(一)重构职业教育中的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综合上述数据及现状来看,职业教育中有必要发展针对外语翻译人才的专项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首先需要进行重构,区别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在目前国内尚未开设职业教育翻译类相关专业的大背景下,通过外语专业中设立“翻译方向”“翻译工作坊”等模式和手段进行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教学资源、师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布局,看似老生常谈,但具体内容则需要大胆革新。培养策略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培养目标、更新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明确需要在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前提下,结合区域内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需求进行培养目标的完善。例如,旅游业为秦皇岛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秦皇岛市的职业教育中则需要依托导游、服务业、酒店餐饮等一系列旅游业相关产业链打造外语翻译人才培养,为本市输送人才资源的同时,也能够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助力。

2.编著配套教材、拓展教学资源

配套教材除了现有的各类翻译教材外,各职业院校应该着力开发校本教材,结合为区域服务的外语翻译人才工作岗位所需掌握的工作内容为教学内容的教材或翻译手册等。同时,应该利用全媒体手段和方式,进行电子教材、微课等针对翻译能力进行训练的各类教学资源。

3.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翻译水平

师资结构的优化,主要是指教师的翻译水平和翻译能力的培训和提升,以及教师翻译经验的积累。目前职业教育中各高校的教师较强的语言能力并不代表其有较强的翻译能力和翻译职业素养,许多教师并不是翻译专业出身,或从未从事过翻译相关工作,并不具有翻译经验,因此需要从教师翻译水平上进行提升,才能够更好地培养符合职业教育理念的外语翻译人才。

(二)精准定位职业教育中的外语翻译人才的就业岗位

职业教育培养的外语翻译人才就目前市场需求和毕业生能力来看,能够胜任“交流型翻译人才”的岗位需求,通过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的综合运用,能够通过工作内容达到服务岗位需求的目的。因此,通过高校与企业深度校企合作,找准工作岗位,以及工作过程中所需的翻译能力,进行专项培养,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符合此类工作岗位或满足服务于此行业的翻译人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习实训

以就业为导向,就需要能够精准定位就业岗位和工作内容,针对该岗位工作过程中所需的行业用语、岗位知识、岗位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养;同时,结合岗位需求及行业用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专项的翻译能力训练。另外,通过校企合作匹配适合高职外语翻译人才工作的实习实训岗位,能够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和掌握的翻译能力,完全应用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并且由实习指导教师从旁协助指导,通过实习实训过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翻译能力的实际应用效果。

2.深化产教融合,建立“翻译工作坊”

产教融合虽在目前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中被大力提倡,但理工类专业进行得较好,文科类专业,尤其是语言类专业的优秀案例并不多见。“产教融合”其实主要是指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形成学校与企业一体的办学模式。那么,语言类专业的产业是什么呢?当然,行业及产业发展的方向有很多,而翻译行业,翻译公司等企业模式也可以作为一种产业与职业教育进行融合,笔者依托本研究和任职所在的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正在逐步践行翻译公司与外语专业的产教深度融合模式的大胆尝试,并且尝试通过“翻译工作坊”等模式,与公司、各类机构进行校企合作项目的深度开发。

五、结语

京津冀协同发展振兴区域经济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努力和奉献,更离不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而职业教育作为教育阵地中的前线力量,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区域发展培养更多的外语翻译人才,提升区域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打造区域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在此过程中,高职教育更要正视现有专业中外语翻译人才的语言水平与翻译能力,在现有职业教育外语翻译人才培养中暴露出的各类问题下,不断反思、总结,并结合市场需求,大胆创新,尝试以就业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把外语教育与翻译能力培养进行结构重塑,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高素质的外语翻译人才。

【注释】

1.阳光高考专业库:https://gaokao.chsi.com.cn/zyk/zybk/ksyxPage?specId=73383587(数据截止日期:2020年12月31日)

2.阳光高考专业库:https://gaokao.chsi.com.cn/zyk/zybk/

猜你喜欢
外语岗位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