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鹭
(桂林学院)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国家的精神价值,更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核心体现。也正因为这样,文化在世界各国的教育系统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相关的调查显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形象得到了大部分国际民众的认同,而且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吸引了大批的外国游客来此探索其魅力,与此同时,那些汉语的学习者也不止再满足于基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他们更加渴望能够进一步地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其魅力。
虽然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起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学,其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各大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大量问题。
就目前来说,很多高校的教学仍旧是将语言技能课作为主要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学只是辅助性的存在,并没有真正将传统文化教学落到实处。以汉语进修生为例,国内很多的高校课程设置时都是20个课时,而在这其中一般每周会设有两个课时的传统文化课程,而且课程性质还是选修。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并不能够充分地满足其实际需求,尤其是那些需要汲取更多传统文化知识的长期留学生。此外,课时设置的严重不足也限制了文化教学进程,导致很多教学任务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也导致汉语国际教育内涵建设的任务不能顺利地展开。
对于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课方面的研究仍旧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教学模式上呈现出了较为单一化的现象。很多高校虽然说开设了文化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为了概述性地进行中国文化常识的介绍,而且在教学时,基本都是沿用先前的理论式的讲授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很是单一,所以也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教学效果也很难达到理想化。根据韩滢的相关的研究数据显示,如果在文化课堂上过于进行理论性知识的强调,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抵触以及厌烦情绪。
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相关的教学时,都是在留学生教室完成的,而且相关的教具也需要老师自己携带,至于一些没有办法带到现场的设备如戏服、陶艺工具等,则只能够借助多媒体等工具进行图片或者视频赏析,并不能进行实物赏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体验感大大降低,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和理解。除此之外,在一些高校,与课程相配套的教材资料也是匮乏的,所以就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还有很多的传统文化的教师是语言学专业出身,他们在传统文化教学上总是会有一定的不自信,从而使课程开设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实际上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对于老师是有一定要求的,需要其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此外,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知识以及跨文化的传播能力。正是因为教材资源不足的限制,传统文化课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地位要比其他的语言类课程低很多,而且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也深浅不一,他们在汉语水平上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所以,如果想要寻找适合所有人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困难的。也正是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很多老师难以胜任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更别说对于教学进行后续的反思和深入的研究了。就目前来说,很多高校都是把重点放在了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生的某一技能的教学设想阶段,对于其教学效果很难有比较有力的数据进行充分的支撑。
所以,文化类课程需要进行系统性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学习,从而促进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高。首先,在对留学生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时穿插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的文化亲和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这样做对于文化自信的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会更好地推动体系内的改革与发展。其次,语言学习与文化的传播是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对于汉语国际教育起着一定的“以点带面”的效果。此外,文化课的深入研究对于留学生们来说将会是很有益处的,能够帮助他们更加便利地接触以及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最后,留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解除文化误解的作用,促进中国正面形象的进一步塑造。
实际上,传统文化在本质上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并进行了传承和发展。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等都有着很好的体现。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身临其境”式的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通过这种参与式的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感悟与认知的形成,而这些新学的知识也将更容易地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而使新的知识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
在《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美国学者Lave等人提出了所有人学习都是“情境性的”的理论。实际上,情境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其本身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对于体验式教学来说,情境实际上就是物理空间。通过设置的情境,学生能够迅速地进行初步的体验与感知,还能够帮助学生融入文化角色之中,随后再借助观察、指导以及实践联合等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体验。
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情境对于教学的突出作用。老师在备课时不仅需要对讲授内容进行备案,还需要适当地布置其文化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更加有效地接纳新知识,并对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是因为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情境本身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当学生置身其中之后,文化教学实际上也就启动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尽可能地还原其物理空间以供学生去体验。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其依据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了中国传统文化实验室,并且为学生提供了戏曲、篆刻、中国结编织等传统项目的教学与体验,对于一些尚未建设的项目如陶艺、炒茶等,马春燕课题组也积极地与学校的社联等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借助他们的场地进行教学。至于中国菜式的烹饪项目等,在文化内涵中更是突出了“家”的概念。同各国已有空间的情境创设,老师尽可能地创造出更多的“软空间”,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新媒体教学手段,借助音乐烘托、视频赏析等方式进一步地渲染物理情境,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到情境教学之中。当学生进入到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中之后,就会很容易被感染,并取得不错的成效。
怎样更好地获得教学效果?如何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进行内容改革的关键问题。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所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很有限,如果想要进行面面俱到的教学,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对很多内容都点到为止,那么就使教学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那么怎么改、朝哪个方向改就成了我们的重点任务。
相关调查显示,互利性较好的、可行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将会更具有创造力,那些既能够展示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内容输出将是很好的选择,比如中国传统菜式的烹饪,中国结的编织、京剧脸谱等。这些被选择的项目主要包含了以下特点:①能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②场地、工具等对于情境创设的限制较低,进行情境体验时所需要花费的成本较低,可行性比较强;③对于其体验成果方便学生携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成就感;④不仅能够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输,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⑤在这些项目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与改造。
在完成了项目的选定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对其具体的教学方案进行确定了。首先,如果将传统文化的体验课简单地定义为手工劳技课就大错特错了,体验课应该是文化教学的实际切入口,在开展时还需要融入更多的内涵及意义。比如在进行茶文化的教学时,只简单地帮助学生了解茶的发现、传播以及相关的种类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进行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输出,比如“中国人为什么爱喝茶?”“不同人在喝茶时喝法上有什么不同?”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对于那些汉语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还可以进行一定的文化互动,引导他们探讨、分析不同国家的茶文化,从而使文化的交互体验更加深入,使跨文化的认识与感知不断加深。
调查发现,目前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时常见的授课模式就是多媒体讲解为主,这样的上课方式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感并没有很强,也很难彻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之后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经过试验发现,“教、学、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的眼、手、脑并用方面的效果将会更好,对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也会有更好地促进作用。
在文化项目的设置上通常是三个课时的,而提供给老师讲解和学生学习的环节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5-30分钟,之后还需要就随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讨论以及展示,而且授课老师的PPT相对来说是固定化的,根本不需要老师进行过多的发挥。而“体验”环节也就是学生的“学”和“用”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外化、物化以及具体化。而实际上这三个环节都是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展开的。至于“体验”环节的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先于或晚于“讲解”环节都是可以的。比如在开展茶文化项目时参照的是“讲解-体验-讨论”的顺序,而在中国传统菜式的烹饪时则按照的是“体验-讨论-讲解”的顺序,其都是可以根据课堂效果等进行适当调整的。
此外,在现实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这三个环节的时间比例安排也不是固定化的,主要以课程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水平为依据。比如,在书法课和国画课的课堂上,在体验环节的时间可以适度地增加,对于其讨论环节的时间可以进行适当地缩短。而那些对于汉语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大讨论的深度以及广度,而汉语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可以增加他们的体验时间,以使其更加直观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当然,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其不仅是在师生以及留学生之间,中外学生之间的讨论也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此外,还可以邀请社团的学生参与其中,帮助老师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进而参与到情境教学的体验中来,指导学生进行更加沉浸式的体验,促进跨文化的交融。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文化教学更深一步的延伸。
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教学的定制性。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考虑不同群体学生的兴趣、需求以及专业、学科等因素。比如来自汉字文化圈的学生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接受程度以及认同程度等方面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而那些长期的汉语进修生与短期的汉语进修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说,对于不同的学生要进行体验方式、内容等的适当地调整,进行多向辐射的课程体系的定制。
除此之外,在深度、广度方面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控制,课程在设置时应该不仅仅能够用于外国学生的文化教学,对于中国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意义。只是在侧重方面需要有所差别,比如外国学生应该侧重于接受和体验,而中国学生则是传承与传播。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还发挥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所以,在进行文化教学时,要注意对文化体验等与汉语学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兼顾。比如在进行中国书法的教学时,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其基本技法,还需要更进一步地去感受汉字的魅力所在,老师引导学生去探索汉字的结构以及笔顺,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故事。对于那些汉字文化圈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就“中国汉字与他们国家的汉字之间的联系”等话题进行讨论、分析。而那些汉语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与他们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比如汉字与中国服饰、中国建筑等的审美关系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对浅层的文化进行一定的了解,还能够帮助他们探讨更深层次的文化,引领他们去欣赏中国文化,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将学生领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之后,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感悟、品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了。
首先,能够促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创新。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定制化设置,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对于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自主的学习,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其次,有利于推动地方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多种方式的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外国留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的感受以及体验,不仅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认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还有利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以及地方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既不是概念,也不是知识,更不是技能。所以说,在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概念的传递以及简单的模仿上,如果想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不断地对其教学方式等进行改进以及创新,在情境创设、体验式教学等方面投入更多的努力。与此同时,还需要融入更多的动手、动眼以及走心的体验,不断促进留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引导他们去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