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美育工作路径探究*

2023-01-08 09:47饶丽丽张锦伟
智库时代 2022年18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美育思政

饶丽丽 张锦伟

(新乡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

美育是一种通过艺术教育来帮助受教育者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推动其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同时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美育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加强美育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素养和审美价值,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一、课程思政与美育课程

(一)概念内涵

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高校教育现实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提出的教育理念,将各类专业课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起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共同发挥协同效应的教学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通过或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来引导人、激励人、感化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思政是建立在不改变专业课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思政元素来实现育人的最终目的。[1]

在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中,美育课程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丰富,涉及文化、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领域。从育人功效方面来看,美育具有涵养心灵、塑造人格、提升素养的教化功能,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进而推动其全面发展。

(二)逻辑关联

课程思政同美育课程之间在目标、内容、思路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在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美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先天优势。

(1)目标的相似性。从教育目标来看,课程思政同美育课程之间彼此相通。美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在于借助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形式来帮助学生认知美、发现美、创造美,进而实现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而课程思政则是借助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和理想信念,无论是从学理层面还是文化层面,二者的目标追求的皆是道德教化的共性结果,可见,其在教育目的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

(2)内容的契合性。高校的美育教育开展时间长、教学内容丰富,包括文、史、哲等多门社科门,涉及到认知、欣赏、参与、评价、创造等多方面的艺术活动内容,同时,美育还具有反映时代潮流思想的功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正确区分善恶美丑。而高校思政教育则是以思政理论、政策方针、文化历史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思想教育,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可见,两者在育人内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都强调构建大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通过不同的知识体系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生活,促使其全面发展。[3]

二、课程思政融入地方高等医学院美育工作的必要性

(1)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行、美好纯粹的心灵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美好品质,更是医学专业学生的具体要求,这些优秀品质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辨别黑白善恶、区分真假美丑,并内化为内在的、稳定的性格特质,促使学生成为富有蓬勃朝气、修养风度的新时代优秀青年。而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受商业利益驱动所产生的一些低级庸俗的文化内容严重影响着医学生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面对这一情况,采用原先的高压管制、理论说教等已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不良文化对学生心灵的侵害。而进行美育教育,能够借助其育人功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促使其由原先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自觉的遵守者,培养高尚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4]

(2)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是社会、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后继人才,其自身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当肩负起培养青年一代的重要责任,为社会输出大量优秀人才。而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思政育人的难度,在此背景下,仅凭借高校思政课程显然无法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美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因此,加快推进医学院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能够借助艺术内容教学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化观、职业观,促使其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5]

三、当前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美育工作现状

(一)美育意识不足

当前,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美育课程思政教学意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美育意识不足。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重医学专业、轻人文素养的问题,使得美育沦为教学的边缘,教育薄弱、内容肤浅,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其二是学生思政学习意识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功利主义思想,大多数学生都将学习重点放在能够提升其社会技能的专业课程中,而对于艺术课程学习的兴趣缺乏,进而影响了高校美育实效。尽管大多数高校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开设了相关艺术课程,但大多数医学生仅把其当作自己繁重学业生活外一个轻松、休闲的场所,抱着完成选修课学分的心态进行学习,从内心深处并未认识到美育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6]

(二)课程建设滞后

对于大多数医学类高校而言,培养医学“大家”始终是其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因此在教学实际中,高校往往会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认为艺术教育可有可无,因此在其课程建设方面投入不足。首先,制度建设滞后。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就美育课程制定出一套完善、系统的管理制度,而只是被动的沿袭传统的美育管理制度,并未对其进行自发的主动更新和完善,以致各类美育活动的展开缺乏一定的指导与根据。其次,学科建设滞后。当前,大多数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美育资源有限、课程种类不够丰富、课程形式单一滞后,严重影响着美育活动的实效。同时美育教学缺乏时代性,无法调动医学专业学生对美育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此外,教学设施不足也是影响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高校美育包括音乐、绘画等多个学科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对教学设施要求较高,而大多数医学院校在此方面准备不足,以致学校可供选择的美育专业较少,从而使得其美誉效果较差。[7]

(三)师资力量不足

随着课程思政的展开,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美育教师往往面临着思政素养较低、教学技能不足等问题。从教学观念方面来看,在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以往的美育授课中并没有课程思政这一环节,教师大多只围绕专业知识展开教学,故而教学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授课上,以教师口授为主进行大量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反馈,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从教师专业知识方面来看,大多数美育教师的思政素养不足,一方面其思政理论不强,对思政相关经典缺乏了解与学习,无法深入挖掘艺术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也无法从思政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不利于学生思政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能力不强,教学质量低下,无法有效组织学生展开思政教学活动,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

四、课程思政融入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美育工作实践策略

(一)强化教学理念

针对当前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不足的问题,高校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来强化教育者的教育意识。首先,高校可以借助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介进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宣传教育,对国家教育方针、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以及建设方案等内容进行具体的介绍和总结,提升广大师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认识。其次,高校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邀请专家学者入校讲座、教学例会、教学探讨会以及政治学习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政育人理念,提高思政育人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就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道德观,正确认识到美育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对于艺术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

(二)完善教学体系

首先,完善保障机制。一方面,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加强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其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制度,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高校应当给予美育课程思政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加快艺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助美育与思政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确保各项教育活动的有序推进。其次,完善课程设置。高校应当进一步完善美育课程设置,丰富美育课程,增加艺术鉴赏、音乐鉴赏等选修课与必修课,打造兼具美育内容和思政教育内容的新型美育课程。此外,完善评价机制。高校还应当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规律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引导、规范、激励教师的教学行为,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实效。[9]

(三)优化课堂教学

(1)丰富教学内容。首先,挖掘思政元素。美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德育资源,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借此来强化育人实效。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美育课程同思政课程特点,从中寻求二者的共同点,并融入美育教学课堂,实现艺术教育同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美育教师应当积极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课程的共同点,并进行深入融合,进一步丰富美育的教学内容。

(2)加强教材开发。教材是教师展开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据,在美育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编撰既符合美育课程特点,又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新教材是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关注的重点。因此,高校应当开发具有本校教学特点的美育校本教材。一方面高校应当立足于教学现实,充分挖掘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并结合美育课程特点进行教材编写;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当借助其雄厚的教师资源和教学实力搭建美育教材框架,并不断优化完善,使美育教材能够更好地适用于高校实际,进而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3)创新教学形式。首先,课堂教学是高校美育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载体传授教育内容。一方面,教师应当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案例法等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知识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优秀典型案例,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展开前初步了解教学内容。其次,第二课堂是美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高校还可以增设美育第二课堂,引导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教学转向社会审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真、善、美,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0]

(四)加强师资建设

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蓬勃展开,美育思政课程建设对美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加快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学生思政素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当进一步提高教师能力建设。首先,思政专业知识是教师展开思政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扩充教师的思政知识储备已成为教师应当努力的重点。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活动。其次,强化思政教学意识。美育教师应当更加自觉地强化思政育人意识,及时调整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提升政治觉悟和思想素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展开教学活动,将思想教育落实于美育教学课程中。此外,还应当提高美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建设,从专业角度对教师展开教学能力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积极参与专业培训、教学技能比赛、教师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内容。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美育思政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论公民美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