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睿琦
(广东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今世界处于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中,各个国家都置身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伴随着经济与市场化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这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指出:“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2]马克思间接地表达了生产方式的内在状态,他指出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们生产方式之间的关联性,生产方式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人们对历史进行挖掘解读的入手点。从而马克思认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生产方式居于支配性地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解放发展生产力必然带来的是与人们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们会随着生活技术水平的提高,而转变自己生存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手段。当人们能够满足自身最基本的需求时,才能安心投入到其他领域的工作,如同我们说的在饥寒交迫的时候想的只是填满肚子以求充饥,而安定后才能进行精神的思考,进而才能置身于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诸如政治、科学、艺术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结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方式就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在此前提下,社会意识通常来看也就是我们在哲学、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艺术、科学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想法反映,而这种观念就会在无形之中体现出社会发展的现状,也就是社会发展的生产方式如何。
那么我们所提到的价值观念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实就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由此引发人们的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变革。所以,当今社会的蓬勃发展正是由这种促进发展的生产方式所推动,而生产方式就是人进行获取物质资料的手段,并且在这一过程之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当青年群体进入到大学校园,会发现与以往的升学压力不同,他们正处于迈向成人的关键一步,也恰恰是青年一代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在21世纪的全球化格局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在网络的沟通交流,网店、微店、短视频、直播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工作的时间、场地、方式更为灵活。比如疫情之下的毕业生进行线上答辩、视频会议等方式,这无疑是生产方式的提高给生活带来的多元化选择。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人类在地理位置上的时空限制,能够进行彼此的资源共享。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通信技术的普及下,原有生产方式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在服务效果上也更加追求个性化与自我效率的实现。而人类社会的进步终究是要紧紧跟随着生产力的一次次解放,每一次技术上的革新都会带来生产工具的调整改变,尤其在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下,更急迫的需要创新和可持续。当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时,相应的就会刺激工具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以及资源和成本的缩减,由此促进人工智能的不断兴起,进一步深入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投射到主体上,青年一代的生活条件是富足优越的,因为他所出生的年代已经建立在良好的物质基础之上,从出生的境遇到出生后的衣食住行品质的提高、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外在媒体的宣传,这些都让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比以往大幅度改善,他们可以运用程序设定进行家用电器的操控、可以使用扫地机器人、自动洗碗机等等。譬如孩子们佩戴的电话手表,成为了许多家长的一种选择,既避免了学习期间手机的诱惑,又解决了父母及时与孩子沟通的需要,方便了家长与孩子的联系,也减少了家长的担心。
所以,当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到社会,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以此服务于人类社会。如同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更加速度、交通更加便捷,人们不需要书信邮寄的漫长等待,也缓解了亲人相隔千山万水无法见面的遗憾心境,甚至在购物时可以进行线上挑选,在结账时可以选择“刷脸”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便利,而这种生活条件的改善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殷实。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其两面性,一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得到了改进;然而另一方面引发的不良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当人们所从事的一切变得快速省事时,书写文字的情感变了,那种焦急期盼的“从前车马慢”的感觉变了,短视频的兴起也带来了人们在电视、电影观看时进行倍速播放的选择,当孩子们在学习知识时,追求的不是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步骤时,变得急功近利追求成绩名次时,以报补课班的形式来追求分数时,那么这就已经与教育的出发点发生了背离,因此这种趋势慢慢演变成了寻求更快更速度化的走向,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
由于价值观念对生活各方面产生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如何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就格外重要。马克思曾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的个人生活和类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人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是人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必然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人生活。”[3]面对当代青年群体,学生具有自我的主观意志,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人,而人作为主体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任意性,那么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下,怎样让学生保持良好身心健康、拥有明理通达的学识、减少厌学、叛逆或过激行为,就是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因此,价值观念中的这种任意性不是绝对的无拘无束,它必然会受到一定制约。其一,源于自然界的规律;其二,来自社会发展中的规律。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以外在、内在的规律性为约束,在“必然”的条件下进行“自由”的价值选择。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要双管齐下,把休闲教育当作“最为严肃的教育任务”。当休闲与严肃同时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也就意味着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寓教于乐”,正所谓富有闲情逸致的时光不仅在当时有益于外在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的性情陶冶也大有裨益。由此可见,不管是课堂书本抑或是休闲教育,它的根本目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学生主体去传输知识,培养一种相对合理的休闲理念、科学的规范日常行为,从而养成健康的休闲方式。以此所谓的“休闲方式”来解放身心,并进一步通过人的主体意识在休闲活动中激发潜能,提升精神境界、实现生命的意义,最终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进步。所以,休闲教育也是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一部分,这些内容对于培育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那么,对于什么是价值这一话题,从字面角度可以理解为对美好的追求,对善的衡量,也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意义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给出自己心中的答案,由于作为主体的是人,那么这种主观的能动性取决于主体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等。大千世界包罗万象,主体不可能完全等同,因此,在不同人作用于客体这一对象时,就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贡献,而怎样做才是对社会的贡献呢,从社会分工的不同,人这一主体从事着多种多样的职业,在各种工作领域内发挥自身的能力,当这种能力起到作用时,也就是人的价值通过行动得以体现。所以,职业本身没有高下属性,然而随着从事的活动或者付出的劳动以金钱或者社会地位的方式得以补偿时,那么这种不平衡性就体现了出来。因为想要满足生活基本需要就必须有外在的条件,比如吃穿用度的开销,那么达到自己外在生活的满意度就需要用钱当作媒介来进行商品的购买,从而获得使用权来维持自身的生活。而随着发展,人们总是对更高品质的生活条件产生向往,因此这种不满足的欲望就会让人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自发的产生了钱与地位的衡量。而实际上,追求高品质生活本身没有问题,只是什么是高品质生活又产生了不同的界定,是以外在的价格衡量生活的品质还是以精神的富足去看待高品质生活,这就是主体的价值观不同的体现。生命是可贵的,但是在战乱年代,人们以牺牲个人保家卫国时,那一刻祖国的尊严是人们最高的精神信仰。他们没有充足的物资、没有温暖的环境、没有亲人的团聚,可他们有的是高品质的精神境界。他们是高贵的、令人崇敬的、值得后辈传颂的英雄,更是民族气节、国家气魄和传承之魂。新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贡献,做人立身的根本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基本需求,更要在精神上有所敬畏、有家国意识、以实现自身价值来服务和贡献这个社会。
对比过去和当下,人们常说现在越来越会感受到过年的“年味儿”变淡了,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感觉呢,在朝不保夕每天食不果腹的艰苦奋斗年代,人们寻求着生活的安稳,向往着太平的社会大环境,在除夕夜时家家户户齐聚一堂,期盼着生活的顺遂,而孩子们也渴望着在过大年时吃到平时无法随时得到满足的年夜饭,穿上不漏风的新衣服。正是由于这种生活物质上的不富足,人们才会对过年寄予了内心的希望。而当代社会,大部分群体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到新鲜事物,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线下实体店等等进行购物,来满足自身的生活所需,而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接触到的思想冲击愈发激烈,我们会由原来的吃得饱上升到吃得好又健康、由原来的穿得暖提高到既保暖又时尚。由此可见,当我们原来翘首以盼的东西变成了日常唾手可得时,那么人们追求的就不再是得到外在基本生活的需要,而是要追求自身的独立性、个性化以及自身的精神世界。
所以,人们逐步从“生存”转为“思考生活”、从“过日子”转为“追求生命的价值”。
那么青年一代就要有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没有理性思维,就永远不能真正的走向社会,也无法应对未来的人生旅途。邓小平曾指出:“不注意学习,就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务主义中去。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4]我们在新时代需要培育的就是有作为、有使命担当的一代,青年如何端正价值观念,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就需要建立强大的内在精神支柱,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去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武装头脑,努力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积极的面对考验。
时代的脚步从不停歇,在全球化浪潮下,我们国家加速经济发展的进程,坚持以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更好地适应发展,不断改进生产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有利地位,体现了我们综合国力的强大,也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于民族的认同感,为我们生长的土地而感到骄傲。国富民强、安居乐业,这是先辈流血牺牲换来的太平盛世,当我们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看到运动健儿代表国家比赛时,那是我们的荣誉也是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这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是由内而外自发产生的,这也恰恰是国家的实力带给人民的底气和安全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早已从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为原有的生产方式受到了挑战,而面对挑战要做的就是付诸到实际行动,即使在新风貌的当代社会,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仍然对解决我国生产方式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我们需要的是弘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强国,而人才是来自于主体的人,那么,人才不仅仅要有卓越的技术水平来胜任工作,更要有良好的精神素质面对世界,而对于世界、自然、人与人、人生道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在构筑着有血有肉的人的精神世界,所以要凭借和谐的生产关系为桥梁,推动中国梦的步伐,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实践活动中,青年一代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茁壮成长的一代,要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透过繁杂的现象看待本质,更有必要加强思想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用知识和德行担起责任,彰显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实现人生的价值意义。
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内在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人们在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中,每个人的需求不同,那么这种生活方式就表现为特殊性,而从整体角度,单独的个人是无法孤立的存在于社会,必然处于共同体之中,在大环境下人们就不得不与群体相关,这就使得活动具有共同的特性,从而上升到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由于这种群体观念需要相对正确的指引,所以我们必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让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相对领域的自由。在经济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下,伴随着技术与信息化的潮流,人们如果不想被物欲遮蔽内心,成为异化的产物,那么就更需要在精神上进行洗涤,而这种旗帜的方向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价值观念。因此,面对着当今社会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我们强调乐观自信,这是人们对于精神家园的坚守、内心的自我认可和笃定践行的一种决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