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 桓 黄 峰
完备的学科设立是一门科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这门科学的延伸和继续发展的内在基础。成熟的学科还可以划分为若干子学科,子学科既反映这门学科的普遍性的内容、原理,又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必须要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大力发展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充分发挥党史党建学科应有的学理功能、阐释功能、实践功能和服务功能,更是党史党建学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使命之一。
党史党建是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自身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殊学科,属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党校的主干课程,也是高校的重要科目,理论上应该属于“显学”的范畴,实践中更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开启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2016年5月,他明确要求“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4.htm.同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设立作为二级学科的党建学科,是深化党建研究和党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有关部门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独立出来并提升为一级学科,可谓正当其时,必将对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党史党建理论研究的提升是随着环境、形势、任务的变化而实现的。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历来与党的环境、路线和任务密切相连,是为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中国共产党这一建党学说的根本点对党史党建研究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每当世情、国情发生变化,特别是党的环境、形势、任务发生变化时,都会对党史研究和党的建设提出新的时代课题,都会促进党史党建学科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式发展,也会提出对党史党建理论概括的新要求。党史党建研究必须对此作出回答,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反过来又以新的实践来验证和充实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正是因为当前党史党建学科发展面临一些瓶颈问题,所以发展完善这一学科具有紧迫性。党的十八大以后,党的治国理政实践和党的建设呈现出新的气象,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对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提供了丰厚的社会实践基础。新时代构建党史党建一级学科体系,能够为党史党建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创新是一个先进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在党的历史发展和自身建设中都是如此。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在于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从来不墨守成规,而是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史党建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党史党建自身发展中永不止步,勇于和善于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不断实现党史党建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时代构建党史党建一级学科体系,会大大加强党史党建基础理论研究、党史党建的学术重构、党史党建的研究体制机制创新和党史党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党史党建研究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学术平台,可以进一步提升党史研究和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使党的历史研究和自身建设事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一门学科的兴盛,往往是时代问题的反映,也是应对时代之变的产物。总结党史经验和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党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得出的必然结论。从学科的政治属性和社会价值来讲,“资政育人”更是党史党建学科的重要职能,在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新时代构建党史党建一级学科体系,可以为政党理论研究和政治教育宣传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条件,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全方位推进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使政党价值和政党优势得到有效广泛传播,从而增强社会对政党的整体认同,也有利于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政党声音,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品牌”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史党建研究着重回答我们党如何在面临“四大考验”条件下克服“四种危险”,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研究的重中之重是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是作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举措提出来的,战略定位使其意义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后的从严治党力度空前加大,赋予“全”和“严”二字新的含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纠正不正之风的各项举措、反腐倡廉建设尤其是反腐败实践的不断进展,提供了丰富经验,极大地促进了从严治党的理论研究。今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成为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认真设计党史党建学科的研究内容,构建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内在逻辑体系,加强对党史党建学科哲学基础、理论和综合应用的研究。
目前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任务是,一方面,把既有研究成果及时吸收到这个框架中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党史党建研究成果的体系化;另一方面,以问题为导向,继续深入研究,逐步形成完整的、内容充实的党史党建学科体系。应该说,党史和党建宏观方面的规律在基本方面已经被揭示,但是具体的解释和论证不足;更重要的是,许多具体规律尚待深入研究。可以通过五个途径深化研究。
第一,对既有成果的进一步梳理、精细化。既要对现有党史党建概念做进一步解读,明确区分基本概念、重要概念和一般性概念,又要围绕这些概念做深度理论阐释,特别是把握党史党建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在逻辑上能够达到高度“自洽”的要求。
第二,文件解读。中国共产党100年历程中关于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的许多文件至今仍有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又出台了大量的党史党建文件,这些文件是以马克思主义党史党建理论为指导,结合新情况制定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文件都有大量理论分析和调研成果作支撑。文件一般都是用论断性语言规定“做什么”“怎样做”,不能展开说明“为什么”。对党史党建文件做进一步解读,不是用文件解释文件,而是要分析支撑文件的理论观点和实际情况,这对丰富党史党建学科内容十分必要。
第三,党的建设史的研究。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连,总结历史经验对解决现实问题不可缺少。需要明确,总结经验当然以成功经验为主,也不能忽视反面教训。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只有成功经验而无反面教训就不能说是完全的经验。当然,经验本身不是科学,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才能成为科学。
第四,对具体历史事件和现实基层党建的调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对待历史结论,如何树立大历史观,如何对待历史虚无主义等,急需以全新的视角来调查研究加以应对。基层党建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如农村的“两委关系”问题、“两新组织”中的党建问题等,许多基层党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在今后调研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各种基层组织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异,要对不同类型基层组织的情况做比较,明确哪些是普遍性的问题和经验,哪些是特殊性的问题和经验,吸收普遍性的经验并进行理论概括。例如,“区域化党建”就是对普遍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产生的宝贵成果。这个工作要继续探索下去。
第五,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目前成果颇丰,如在思想教育方面提出“理想的时代特征”,在政治忠诚和考察干部方面提出警惕“两面人”现象,在党性教育方面提出引导干部“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提出“机制是载体、防止‘抛物线现象’”,在从严治党方面提出“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创新活力”,在整治不正之风方面提出“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在严格纪律方面提出防止“破窗效应”等。现在的要求是除提高研究质量外,还要扩大研究范围、提出新问题,对问题要“去伪存真”,确保研究的是“真问题”而非伪问题。所谓“真问题”是客观存在而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对真问题做深度思考,可以产生更多的关于党史党建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
1.突出全面从严治党。党史党建是对党的过去和现实进行系统研究的特殊学科。党史研究是为了以史为鉴,主要还是针对党的现实问题,就是说党史党建研究都是服务于党的执政现实的。全面从严治党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也是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因此要成为学科关注的重点。
2.强化组织工作学。以党史特别是党史的经验为基本遵循,以党章、党规为依据,从组织学的角度阐述新时代党的建设各方面具体工作的知识。其内容主要有:党的各级组织设置和工作,包括各级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代表的产生和工作、各级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等;党员队伍建设,包括党员标准、党员发展和管理等;干部队伍建设,包括干部标准和干部工作方针、选拔干部程序、干部任免和监督;党的纪检工作,包括党的纪律的内容、纪律检查机关的设立、职权、执行纪律的程序、纪委的领导体制特别是与同级党委关系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基层组织的设置、职责、基层组织与同级组织的关系、不同基层组织工作的普遍性要求和每一类型基层组织的差异性要求等;党的组织生活,包括“三会一课”制度等;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包括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工作对象和工作范围、统一战线的组织领导、部门职责等。党建实务部分内容是党建基本问题部分的落实,如果说党建基本问题部分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党建实务部分则是在这个基础上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侧重具体的知识性、操作性、程序性知识。
任何一门比较成熟的科学都可以划分为若干学科,学科是一门科学的分支,是一门科学的延伸和继续发展的基础。和中共党史相比,党的建设在学科建设上略显滞后。“文革”前,党的建设没有细化为学科,只有一门课程,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党建仍只有一门课程,教材还是以党章为架构、以党史为素材、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南编写的,在形式上则以若干专题出现。随着党建实践发展,这个体系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显得陈旧和落后了。实践的需要,加上党建研究生教育和学位点建设的推动,党建学科化建设不断取得进展。目前虽然一般统称为“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但各研究机构、高校、党校情况有很大不同,开设的课程有很大差异,可谓“精彩纷呈、各显神通”,每种设想都有一定的根据。笔者认为,在党史党建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成为一级学科以后,必须整合、规划和出台体现党史党建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趋势的一般原则,找到能科学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发展必须坚持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即紧紧抓住党史党建学科的“根”和“魂”。党史党建学科的“根”是新的社会发展特别是党的自身建设实践需要,“魂”是学科的目标和实质。
现实发展需要是学科发展的第一动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提高党史党建学科的地位和影响,使其更广泛地进入高校课堂,培养更多的党史党建研究与教学人才,不断扩展党史党建学科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更好地研究党的建设规律和总结百年党的经验,服务于党的建设和历史使命的完成。这是学科发展的最大引擎,可以说,党史党建学科升级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奠基和催生的,党史党建学科发展必须紧紧依靠而不是脱离这个“根”。这样才能够有更高的政治站位,看清理论与实践、学科与政治的关系。
学科的升级要求以研究质量的升级做基础。党史党建作为一级学科,既要看到成绩,增强学科自信,又要看到目前的不足,增强学科责任感使命感。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魂”就是坚持学科的目标定位和实质要求。
正确的学科定位,要坚持科学和价值的统一,学理性和政治性的统一。党史党建学科既是广泛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价值体系,是在规律基础上加强建设、实现使命的思想武器基础。价值离开科学,必然盲目,科学离开价值,必然苍白甚至丢掉了学科建设目的。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既有对客观规律的清醒认识,又有对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有着鲜明的政治意识和价值目标,即指导工人阶级政党的实际斗争和自身建设。这个定位对研究人员的政治理论素质要求很高。不讲科学,会忽视客观规律,无视情况变化,导致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放弃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危险的,将使共产党抛弃初心,难以安身立命。由此,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要坚持科学基础上的价值,即站在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认识问题,把握规律;把握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追求共产主义,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关键在于是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史党建理论工作者可以从《邓小平文选》中得到启发。关于党建理论,《邓小平文选》中有大量的“新话”,而这些“新话”都是从新情况出发,辩证地分析问题,以加强党的建设、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在纷繁复杂的现象面前迷失方向,使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真正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正确的学科定位,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结合。现实中党史党建出现的许多重要问题,深刻反映了原有的党史党建原理在一些方面不适应新情况的矛盾,如果对问题“顾左右而言他”,单纯阐释原理原则,党史党建学科必然脱离现实、显得苍白无力。然而,正视问题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正确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正确的目标导向,牢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切不可离开党的根本性质、根本宗旨和加强党的领导基本原则来解决具体问题,否则会出现偏差。例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既定的基层党建的重要方针,如何落实服务功能呢?当然要解决许多现实问题,为此总结基层具体经验非常必要。只是在强调服务功能时,不可忘记党是政治组织,以服务凝聚人心,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这才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目的,舍此,就可能模糊党的先锋队性质,甚至削弱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在目标引领下研究解决问题,党史党建学科就会保持正确方向,呈现强大的生命力。
而学科的实质是“学以致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并重。党史党建研究既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又包括应用研究,前者是后者的指导,后者既是前者的“落地”,又为前者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材料,二者相辅相成。目前,党校干部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也多少反映在党史党建的学科建设中,党校比较强调党史党建应用研究,高校则注重党史党建基础理论研究。一定的差异是允许的,但二者都应占到一定比重。党校与高校应各自发挥优势,在学科建设上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借鉴,这是推动研究、教学学科化的有效途径。既要防止偏差,防止学科脱离实际的空洞化,也要杜绝学科只讲应用,没有理论指导的盲目性。
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要坚持“宽”与“深”相结合,既要宽又要深,以内涵式发展为主。
1.要拓展党史党建学科的宽度。注意党史党建概念的形成、准确表述和论述的逻辑性,这是以往党史党建教学中的一大弱项。由于缺乏一系列相联系的关于学科的科学概念,通常被学界一些人认为党史党建学科没有理论基础,缺乏学术性。
概念是抽象反映事物本质的,高于具体事物。党史党建概念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由于实践本身发展太快,所以有时在文件中对党史党建基本概念表述不同。党史党建文件中一些概念是“类概念”,有其特殊性,它本身是概念,又不同于单纯的学术概念,解释既有基本含义,又与时俱进,可以说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理论发挥空间。解读一个党史党建文件概念,既要“跟着讲”,又要“接着讲”,讲文件没有直接呈现出来,但符合文件要求或精神的“新话”,才能形成党史党建自身的概念系列。
认同一个概念要有实践基础,在逻辑上要“自洽”。改革开放后,随着实践发展有许多新概念形成并写进文件,被社会和学术界所接受,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像执政绩效、政治生态、腐败指数、精神谱系等,不断拓展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的宽度。有些新概念也不尽科学,如执政合法性、执政红利、政党现代化等。新概念不等于新名词。同时理论阐述要讲逻辑,让人信服,不能自我论证、互相印证,自说自话。
2.要挖掘党史党建学科的深度。学科的学术体系是学科建设向深度发展的主要载体。新时代构建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学术体系,必须在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上同时发力。
首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党建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系统归纳、整理、提升在党史党建长期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理论知识,像党的历史分期、历史决议、性质、指导思想、纲领、宗旨、路线等,特别是要做好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等基本历史线索、经验和理论阐释工作。其次,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党史党建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经济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比较分析法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党史党建“宽”和“深”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来提升党史党建学科的学术性。
党史党建学科发展要坚持分解性和系统性相结合,即让“分”和“统”都服务于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目标任务。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进行学科分解,把党史党建分为若干个领域才能深入细化并进行研究,但各细化研究领域都属于党史党建专业或者与之密切相关,不能过于泛化。同时要注意系统性: 其一,各个领域必须属于党史党建专业,或与党史党建专业联系密切,是党史党建专业不可缺少的基础,不可过于泛化。其二,党史党建各领域之间具备有机联系,各子学科要密切联系,切忌杂乱无章,不能为丰富内容而形成一个四不像的学科“拼盘”,更不能因人设课、因专著设课,共同为党史党建中心内容服务。
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的“守”就是坚持基本原理原则,“创”就是要在内容形式上开拓创新。守正、继承与发展创新结合,既反映优良传统经验,又和新时代特点,特别是与新时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相结合,这是先进性、可行性的要求。
1.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党史党建理论研究提升为一级学科不是转向。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党建研究始终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从计划体制、封闭环境转为市场经济和全面开放,党史和党的建设在许多方面有重大改变和改革,然而,党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要素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观、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严格的纪律是一以贯之的。与此相适应,党史党建研究的领域扩展了,内容丰富了,成果多样化了,新理念、新观点层出不穷,但是党史党建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没有改变。即研究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史党建理论;研究如何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和最终目标并赋予其新含义;研究如何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等,这些都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高度统一。
2.坚持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结合。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要以知识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特别是教材建设为基础,只有当三者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门学科才能设立。一旦设立就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稳定是相对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一些前沿问题需要攻关,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会充实到原有学科体系中,知识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自然发生质变,分化出一门新学科。特别是党的建设实践发展迅速,要与时俱进,新东西如果成型,应及时充实到学科教材中。因此,既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始终固守原有的学科体系,也不可朝立夕废,随意增设。坚持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统一,有助于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
3.坚持借鉴吸收与自主创新、发挥优势相结合。人类政治文明和政党活动有相通性和相似性,所以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比如,凡是政党都面对三大问题,即党政关系(保证政权运行)、党内关系(保持政党活力)、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可以借鉴其他一些政党的有益做法,但必须从国家和党的性质、人民利益出发,自主创新。在研究进展过程中,一些方面确实出现过小的偏差,如放任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照搬西方政治学、西方政党理念而忽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宝贵经验等等。我们既不能跟着西方的一些概念走,陷入它的概念陷阱,也不能简单地和西方思想对着干,盲目排斥,要结合自己的实践吸收营养。总的看,偏差是局部的、暂时的,党史党建研究的主流始终是在正确轨道上探索前进的,体现了自主与借鉴的统一。
如同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需要理论的程度。时至今日,社会各方一致认为,构建党史党建学科体系框架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党史党建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自身建设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中共党史按照时间顺序分为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和新时代史,以及党史细分的各种“专题史”、中共党史与国际共运史的比较、中共党史与世界史的比较等进行研究的同时,更要以当前的执政党建设为中心和重点内容,其框架大致包含四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建设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建设实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
1.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理论,这是党建学科的基础性理论。历史唯物主义、阶级、阶级斗争理论和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是这部分内容的理论支撑。其内容包括:(1)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即政党的概念、政党的产生及特征,政党的政治性、阶级性;(2)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当代解读,意在阐明,尽管当代世界情况发生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理论就其精神实质讲并未过时,同时也要充实新内容,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阐释当代形形色色的政党现象,剖析其本质。(3)工人阶级政党建设。阐述工人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阶级性、先进性和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使命;阐述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一般性原则,包括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和纪律、党的团结统一和实现途径等。(4)比较政党研究。主要是对世界范围内的四类政党即西方资本主义政党、社会民主党、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政党和共产党进行总体比较研究,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供借鉴。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现代西方政党制度、西方政党的评介。说明西方政党制度是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归根结底反映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西方的多党制、两党制、竞选政治等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为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服务的本质。但是也要看到,由于新技术革命发展和社会进步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西方社会中产阶级日益壮大,加上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不断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政党和它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群体的关系,政党搜集和反映民意的方式、人们的参政方式,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对执政党及其官员的监督更加严格有效;选举政治也出现大量新情况,“适者生存”是许多西方政党面临的艰难处境。研究这些新特点,对于中国共产党巩固自己的群众基础,更好地联系人民群众,特别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会起到宝贵的借鉴作用。这第一部分内容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建设基本问题的思想指南和向导。
2.中国共产党建设基本问题。这部分是党建学科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体现学科的根本价值,解决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包括下述内容:
(1)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包括党的思想建设史、组织建设史。时间以党成立为开端,下限是到改革开放之前,包括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和新中国成立后执政党的建设。考虑到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党在执政前与执政后地位、环境、 任务有很大不同,后者应是研究的重点,但历史不能隔断,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经验同样重要,所以有必要研究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
(2)改革开放以来的执政党建设,即通常所说“新时期党的建设”。这又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党政关系建设即党的领导学。这里的党政关系是广义的,即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及党和法的关系。前者主要研究执政党如何领导而不是代替政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执政党的领导和国家政权的运行不可能截然分开,但是毕竟政党和国家政权是不同性质的两类组织,发挥作用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准确的提法是党政分工而非党政分开。后者研究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途径——依法治国,要明确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一是领导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党的领导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二是二者相一致的关系。不能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党的领导通过法治才能更好地实现。三是遵守的关系。执政党的组织、党员干部带头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四是执行关系。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要执行法律。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五是管理的关系。要明确党组织和法律之间还有一个管理的关系。党组织、党员干部除了要遵守法律、执行法律,还要接受法律的管理、接受治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个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要研究如何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制度处理好党和法的关系,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党群关系建设即党的群众工作学,主要是研究执政条件下导致党群关系变化的各种因素,研究脱离群众的危险、危害,重点是如何密切党群关系、防止脱离群众,巩固执政基础,打造“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特别是研究如何以执政党的群众工作机制为载体,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包括群众利益的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为群众服务机制,群众对党组织、党员干部的监督评价机制,教育动员人民群众机制。还要研究执政党的群众路线如何与国家治理体系相结合,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中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党内关系即党的自身建设重大问题,主要研究现阶段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内容、举措和落实。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是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其内容有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五个板块。思想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对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教育。组织建设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作风建设包括党的优良作风的继承发扬以及不正之风的防止、克服。反腐倡廉建设包括防止、克服腐败和落实廉政要求,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反腐倡廉建设最重要的是,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教育、监督、制度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制度建设包括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的各方面制度的建立和贯彻执行。需要指出,反腐倡廉建设是党始终强调的,但是在以往相当长一个时期里,在实际工作中,反腐倡廉工作是作为作风建设的一部分加以部署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不仅反腐倡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而且涉及到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廉政的内容超出了党风的范围,仅仅从作风建设角度讲反腐倡廉远远不够,需要从作风建设中抽出来,单独加以布置。由此,党的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布局。“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3.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建设各方面都需要以制度作保证,或者说,制度建设贯穿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建设之中。因此,把制度建设放在最后是合乎逻辑的。
落实“五位一体”、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目标的根本举措是从严治党,即按照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党规党法要求去管党治党,做到标准高、要求严。要使从严治党贯穿在党的建设一切方面。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要落实到提高“两个能力上”,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部分内容不是一般的工作性要求,而是着重论述党的建设规律,既包括宏观方面的根本规律,也包括微观方面的具体规律。在阐述规律基础上,说明每个板块的原则性要求,但是不涉及操作性内容。
3.党建实务。党建实务是以党章、党规为依据,阐述党的建设各方面具体工作的知识。其内容主要有:党的各级组织设置和工作,包括各级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代表的产生和工作、各级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等;党员队伍建设,包括党员标准、党员发展和管理等;干部队伍建设,包括干部标准和干部工作方针、选拔干部程序、干部任免和监督;党的纪检工作,包括党的纪律的内容、纪律检查机关的设立、职权、执行纪律的程序、纪委的领导体制特别是与同级党委关系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基层组织的设置、职责、基层组织与同级组织的关系、不同基层组织工作的普遍性要求和每一类型基层组织的差异性要求等;党的组织生活,包括“三会一课”制度等;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包括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工作对象和工作范围、统一战线的组织领导、部门职责等。党建实务部分内容是党建基本问题部分的落实,如果说党建基本问题部分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部分则是在这个基础上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内容侧重具体的知识性、操作性、程序性。
4.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一是四类政党介绍和评析:西方资本主义政党、社会民主党、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政党、外国共产党。二是比较政党研究,在比较中探讨中国共产党的各方面优势。最终使党史党建的各个子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和支撑,共同服务于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的整体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4.htm.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史党建学科体系同样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机统一。学科的学术体系主要包含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如概念、立场、学说、原理等)和基本研究方法体系(如思路、技术、工具等)。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的内核和支撑,决定了学科体系的水平和属性。新时代构建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学术体系,必须在理论和方法体系上同时发力。首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史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对党史党建约定俗成的基本理论做全方位的阐释工作。积极克服以外在理论生成方面的“单纯经验总结”和“机械政策解读”的“非学术化”倾向。其次,不断丰富和完善党史党建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党史党建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时,应当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认真回应党史党建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以党史党建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来提升党史党建学科的学术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4.htm.新时代大力加强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必须在继承传统党史党建话语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话语体系建设。
1.要增强对传统党史党建的“话语自信”。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体悟真理,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信心。同时要通过对党的百年历程的回顾,在东方与西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提高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历史和建设话语的心理认同。
2.要构建有效的党史党建学科话语生成和转化机制。在着力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前提下,要秉承继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原则,及时回应对社会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关切,多方面吸收各方面的话语表述。使中央党史党建话语、地方党史党建话语、基层党史党建话语、学术党史党建话语、大众党史党建话语、国际党史党建话语和网络党史党建话语具有顺畅的生成途径和相互转化机制,实现党史党建话语的科学化、通俗化和大众化。
3.要促进党史党建话语的国际传播。在党史党建话语的国际传播上,要主动出击,换位思考,尊重国际政治话语传播的惯例和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要善于在展现国家发展成就和中国共产党独特优势的基础上提出独创性党史党建话语,为世界打造全新的党史党建新概念,彰显中国党史党建话语的新气派,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故事,便于国际社会接受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认可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提升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权。从而使我们的理论既反映独特优势,又能够和外国对话,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教材和人才在学科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加强党史党建学科的教材和人才体系建设是当前加强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
1.要系统生成党史党建学科的教材体系。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党史学习教育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建党百年之际,抓住党史党建作为一级学科的历史契机,系统总结百年党史党建的历史经验,使其知识化、体系化,通过编研党校和高校党史党建系列教材,尽快形成“1+N”(主、副分明)的学科教材框架结构,满足党校不同班次和高校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学历层次的党史党建教材需求,形成比较完善的、动态的党史党建学科教材体系。
2.要加强党史党建学科人才体系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加强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由于党校的地位和作用,相对来说,党校系统的党史党建专业化人才队伍总体比较稳定。但是,作为学科建设主阵地的高校系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党史党建学科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边缘化”和“虚化”,从而造成党史党建专业化人才相对匮乏的现象。一方面,从高校选取有相关学科背景(史学、政治学)的专业化人才,经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后从事党史党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逐步扩大高校对于党史党建学科本科、硕士和博士招生规模,为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提供人才“蓄水池”,使得党史党建学科人才体系建设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1.慎用新概念。概念作为对事物现象的概括,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新概念是形成新认识的起点,是研究深入的重要一步。和党史相对成熟的概念相比,目前,党建论著中出现的“执政资源”“执政成本”“政治生态”“腐败黑数”“权力期权”“区域化党建”“楼宇党建”等都是从实际生活和党建工作中提炼出来的概念,反映了对党建某一领域认识的深化,且被党建界同仁接受。但有些概念提出的时间短,酝酿不够,或表达欠准确,或理解上见仁见智,还需琢磨推敲; 有个别“概念”则是脱离实际编造出来的,缺乏理论内容和生活根据,没有生命力。今天党史党建作为一级学科,如何打造党史和党建“二合一”的新概念,值得大家共同探索。前些年不少专家学者倡议,把党史党建学科改名“中国共产党学”(或者简称“中共学”),这样可以把党史党建高度融合起来,即“中共学”——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现实的学问,值得商榷。
2.警惕照搬西方政党的思想和经验。历史上资产阶级政党是先于工人阶级政党产生的,其政党理念和实际政党运作都比较成熟,特别是在如何治国理政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思想和经验,但要看到,毕竟中国国情、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西方不同,执政党取得政权的路径与西方政党不同,担负的使命不同。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西方政党思想和经验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分析:其一,有部分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私利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偏见,需要抵制和鉴别。其二,有部分内容是西方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产物,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反映到政党思想方面自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表现,难分优劣,二者完全可以共生并存、交相辉映。其三,有部分内容确实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应当也可以结合国情党情吸收借鉴。然而,正如“左”的年代出现过把西方文化、经验“妖魔化”的倾向一样,现在又存在把西方政党思想、经验“神圣化”的做法,似乎只有用西方政治学的分析框架来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党的建设才能成为科学,这种做法在研究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在实际生活中则会削弱党史党建的科学发展。
3.克服为创新而创新的倾向。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长期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何谓创新? “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讲新话”不是简单地用新词,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党史党建基本原理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显然,创新的客观基础是新的实际,主观条件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创新研究的真理性和效果归根结底要由实践去检验。离开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基本的思想路线盲目标新立异,一些不科学、不正确的思想乃至荒谬的观点都会打着“创新”的旗号出现,从长远来看,对党史党建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是不利的。
1.防止把个别的做法普遍化,把不成熟的事物理想化。目前,基层党建中出现许多新理念、新做法,这可以看做是为解决新问题而进行的可贵探索。但是,改革还在推进,这些理念、做法都要在实践中发展并经受检验。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基层出现的新东西,尊重基层的创造,又要善于分析哪些做法比较成熟,哪些还不够成熟;哪些具有普遍性、可推广性,哪些是个别做法,只适用于一定范围。如果不加区分而对这些做法片面拔高,加以普遍化、理想化,推广介绍时又不具体分析其适用的条件范围,就可能出现偏差。
2.杜绝主观主义的“调查研究”。“调查”是“研究”的前提,科学调查的前提是尊重事实和数据。如果不是实实在在的调查,不是在分析大量事实、数据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而是以主观臆断代替调查研究,或者结论在先,以“想当然”的态度在生活中寻找“案例”、拼凑“事实”,甚至对数据随意取舍,为结论服务,其结果只能与调查研究的目的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