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2023-01-08 08:41邓卫杨乐燕邓君焕
智库时代 2022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政治

邓卫 杨乐燕 邓君焕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思政课老师参与课程思政,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需要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着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和国际机遇,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才的“德”和思想政治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思政课程在育人方面存在边界,[2]高校育人合力没有得到发挥,课程思政应运而生。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明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课程思政作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举措,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深走实,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保驾护航。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当敏锐感受到课程思政给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明确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任务,投入到课程建设中。

(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课程思政破解了思政课“孤岛化”现象。思政课一直在进行改革,但人的成长和教育应是全方位的,思政课效果的评价也是综合体现的。思政课的改革,需要全员的支持辅助。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全员、全过程、全课程,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契机。全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提高,思政课老师工作得到尊重,地位提高,职业幸福感自豪感增强,思政课教师上思政课更理直气壮,更有干劲。课程思政凝炼的思政案例,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拓展了思政课的教学思路。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立德树人的效果,也是对思政课效果的肯定。课程思政的开展,使思政课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三)是思政课老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全新的理念对每一位高校老师都是一个自我革新的过程。课程思政建设对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科研能力、协作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育人功能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师能力的提高,不是在象牙塔里铸就,而是在时代的呼唤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不断锻炼与时俱进的。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是思政课老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可能性

是由课程思政的性质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性质决定的。

(一)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本质联系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举措,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二者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本质联系。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课程思政覆盖高校全部课程、每位老师、每节课,全方位凝聚不同专业的教师参与育人工程,汇集全员的智慧,形成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课程思政尊重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有机融合于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属于隐性教育。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课程,其课程属性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属于显性教育。二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各有侧重点,但其目标和任务都是立德树人,任务和目标具有一致性。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这里的“向”就是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行”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意思就是各门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时,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去,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与改革只聚集思政课一个“点”,忽视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思政课得不到共鸣,主渠道作用也无法充分发挥。现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政课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航作用,各门课程在思政课程的引领下,发挥各自学科特色的育人优势,共同实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育人功能。二者在方向和功能上有一致性。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共同的思政内容。课程思政在各门课程中凝炼和挖掘了思政元素,思政课有其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和基本原理。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是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在各门课程中具体的表现和反映,思政课中的思想政治理论,则是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精神指引和本质方向。思政元素不能与思政课的思想政治理论相违悖。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联系,是思政课老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理论前提。

(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遵循共同的教学规律

课程思政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同样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是以课程建设为依托,立足课堂教学。从教学层面来说,二者有共性。

教学目标有共同点。不管何类课程,教育的目的都是育人。在中国,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任何教师,都不能在课堂上散布与社会主义不相符合的言论。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统一,每节课的知识点有不同,知识传授最终体现在人素质的形成上。而素质做为人才培养的综合要求,包括了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从这个角度分析,各门课程和思政课程在教学目标上都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教学内容有共同点。各门课程有不同的内容,但因为课程思政把思政教育元素融合于各门课程,让各门课程和思政课程有了共同的思政教学内容。理工类课程,凝炼着大国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艺术类课程,挖掘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诸如此类的思政元素和案例,都是思政课包括的思想政治理论和引申出的内容,其案例思政课都可以引用。反之,思政课的案例,各门课程也可以结合课程实际运用。二者有思政共同的内容。

教学方法有共同点。各门课程因各学科的特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理工科类的,有其理工科的科学思维和论证方式。和思政课程的文科思维和教学方法有不同。但是各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就和思政课程遵循共同的思政教学规律,有共同的教学方法。在各门课程挖掘融入思政元素时,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而案例教学也可使用讲授法、播放视频、讨论等,还可以创新教学方法,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扫码知识拓展等方式。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中思政教育要润物细无声,贴切自然,这时的教学方法就要更为精心设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和创新,在思政课课程中都可以运用。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教学中体现的共同规律,是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实践基础。

(三)思政课教师有思政专业优势[5]

课程思政广义来说,是“课程思政共同体”,即包括思政课程。从狭义来说,主要是指非思政专业课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由专业课教师进行。无论是大的课程思政的共同体,或是狭义的非思政专业课程的思政活动,都需要思政理论知识,离不开思政专业的指导。思政课教师经过系统的思政专业学习,具备扎实的思政知识和思政实践能力及经验,参与课程思政有天然的优势。这是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专业基础。

三、思政课老师参与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课程思政着重于在非思政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这时的思政课教师不能直接代替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讲政治,更不可能在思政课上讲专业课,思政课老师通过什么路径参与课程思政,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信仰的领航者

思政课教师要成为信仰的领航者,为课程思政提供环境的支持。[6]课程思政的实质就是要在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曾几何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思想政治工作被弱化,思政课成为副科,更不用说在专业课渗透思政教育,甚至出现了“老师请不要这样说中国”事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指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现代化新征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愈加复杂激烈,党中央强调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思政课教师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者,理应站在时代的前沿,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专业老师做榜样。要真学真懂真信真教马克思主义,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在课堂理直气壮地、慷慨激昂地讲政治,讲出信心,讲出信念。用理论去分析社会热点、痛点、难点,识别现象本质,明辨是非,同错误思潮做斗争,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身正为范,人正为师,用自己的坚定信念、执着的追求,去感染、带动身边老师和学生,一起走在信仰的路上。只有先信,才会去做,全员自觉树立课程思政意识,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理论的构架者

思政课教师要成为理论的构架者,为课程思政把握政治方向。[7]课程思政的思政,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性和战略性,课程思政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思政课教师可运用自己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帮助专业教师提高课程思政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建构课程思政的理论平台。首先,理论宣讲。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可以是讲课的方式,也可以是交流活动、培训等,可以是线上,也可以是线下的阅读和学习的指导,宣讲方式可以多样化。要深入浅出,不是论文式,而是讲理式。其二,形势政策的解读。结合国内外发生的事件、党和国家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及时分析、点评,学习、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最新的党的政策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其三,课程思政元素分析。根据不同课程的特征,归纳分析其课程思政元素的重点内容。如:理工类专业课程,更多的是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艺术类专业课程,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样,从原理的讲授,到党的路线方针的讲解,到思政元素重点内容,搭建一个理论平台,为专业老师掌握思政理论答疑解惑,为课程思政建设把握政治方向。

(三)教学的助力者

思政课老师要成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助力者,为课程思政教学献计献策。[8]课程思政是通过在各门课程中凝炼思政元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时凝炼思政元素就非常重要,因为通常专业知识中不具有非常明显的思政元素,需要通过教师去凝炼、设计、赋予其一定的思政内容与元素。挖掘什么样的思政元素,用什么方式呈现,用什么方法融入教学,思政元素彼此之间有何关联,都是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要解决的问题。否则,思政元素的融入就会生硬化、表面化、碎片化。这时,思政课老师应用其思政专业知识、思政教学规律和思政教学经验,帮助专业课教师明确思政元素的指向,提升思政元素的内涵,找寻更符合专业知识、更能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让思政教育更贴切、自然,润物细无声。同时,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不是零散的,应具有系统性规范性条理性,需要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PPT、教学反思中体现,形成一整套的教学资料。思政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系统性、综合性,能宏观把握思政元素在全课程中的设计,使有了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真正成为一门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专业课程。

(四)同向同行的协作者

思政课教师要做同向同行的协作者,为课程思政提供协同力量。

同向同行,不仅是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坚持共同的思想政治方向和进行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指思政老师和专业老师的共同的合作。首先,思政课老师要主动参与课程思政,明确思政课的引领和主导地位,要认清课程思政的意义,不要误认为专业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就是抢了自己的饭碗,对专业课老师有意见,更不能看不起专业教师,认为他们不能胜任思政教育工作,在一旁袖手旁观。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联系专业课教师,主动思考课程思政中遇到的问题,积极解决。其二,要尊重专业课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有思政的专业知识,专业课教师需要思政老师的帮助,就硬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专业课教师,让专业课教师觉得思政课教师以己为大。要注重与专业老师交流沟通,关注课程思政的实施,及时回应专业老师的需求。其三,要拓宽视野,向专业老师学习和靠拢。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必须对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才能更好地优化和挖掘思政元素。这要求思政课老师要向专业课教师多学习,拓展视野和知识面,才能和专业老师处于同频状态,有沟通的基础,否则鸡同鸭讲,影响工作效率。

高职的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思政的一部分。当前,高职正处于双高建设和提质培优期,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思政课教师要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老师“六个要”的要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迎接新挑战,以新要求规范自身,以新定位引领自己,提升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