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梅
(楚雄师范学院 语言文化学院)
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教育不断改革,在持续深化改革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被提到了新的高度。随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改革,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新的思政教育模式被不断提出。大思政理念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将大思政育人理念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来能够更好的构建完善育人机制,逐渐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发展方向。大思政格局下,通过多元化思政要素的聚集,能够更好的满足思政教育的内在需求和整体目标,为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路径。大思政基于教育教学全视角,深化学生对思政的认知,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内容,能够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更好的达成这样的目标,首先要梳理大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构建这一过程中,不仅发挥了思政教师的教育作用,与此同时,学生管理者以及学院都能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并且发挥各自主体的管理作用,从整体上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整体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层面上相互联系,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割裂与排斥现象。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整合,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广泛的联系起来,从而明确要求各方教育主体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确实发挥教师以及管理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具有共生关系的“教育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各方主体相互结合,在多维度的整体中构建深度合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从而使各个育人主体之间充分协调,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强化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甚至关系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构建新的教育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这样的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具备开放性的思维,紧跟社会变化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特点,引入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具有开放性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与方法,打造全新的教育媒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与生动性[1]。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基因”在课堂内外的延伸。结合高校教育构建起院校、社会、企业以及家庭等多方主体之间的共同育人机制,体现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教师在打造思政育人体系这一环节中要具备动态化发展的思维,具备长远发展意识和创造性精神,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性与连续性,注重环境对实践育人产生的影响,适当调整思政教育的方法,内容以及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成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在教育中针对大学生群体在思想层面上,存在的各种疑难问题,热点以及难点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合构建大思政格局,能够整合更多的教育内容,从而提高教育效果。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结合,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价值导向深化育人效果,从而使学生在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1.大思政课程改革落实仍不到位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基础,从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思政课中基本上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只是来源于期末考试。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对所学的知识内容也难以实现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只是在课堂上扮演知识的传递者,因此无法与学生在思想上观点上产生共鸣,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难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无法体现思政育人成果。不仅如此,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实现积极的配合,进一步弱化了教育效果。尽管大思政视域下,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一再强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思想政治实践的能力进行培养,但实际上教师在这一方面的改革仍然缺乏动力,仍然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实践学习。
2.大思政课的场域视野仍不够大
大思政视域强调一种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新格局。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各学科教育同向而行,有效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样的教育格局下,要求教师具备广阔的视野和具备前瞻性的教育理念,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整合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对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能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以更为广阔的视角观察社会,在实践中验证书面理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内容仍然停留在教材中,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没有把时事以及热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融入到思政讲堂中来,与此同时缺少与其他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导致教学体系构建不够完善。这样的教育导致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很难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生也无法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观念落后,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关注理论教育,从而使得专业教育难以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价值和实用性,学习动机来自于期末测试。这样的现状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消极情绪。这种错误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思政教育的资源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难以发挥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割裂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2]。加之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重视学生个体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培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对学生的思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自主意识和个体意识的培养是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集中体现,实现了以人为本教育的内涵。但实际上在高校实践教育模式下,没有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诉求,忽视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推动作用被削弱。
2.实践教育缺位
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教育的占比相对较大,导致课程教学分布失衡。由于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对理论进行转化,这不仅影响了资源的运用,也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产生的良性循环效果。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存在形式单一化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教育缺乏吸引力。例如,高校在进行红色思想政治教育时,普遍采用才艺表演以及红歌竞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但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抓住社会层面上的人文环境资源。这样的教育由于没有对思想政治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因此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导致学生难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成果转化。
3.师资力量薄弱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影响。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中,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导致教育管理主体缺失,无法整合更多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思政师资力量的薄弱体现在缺乏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虽然一些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先进,理论过硬。但思政教育更多的体现在理论层面,没有立足于实践教育构建新的教育模式,也难以基于学生个性发展诉求搭建实践平台,这导致实践教育缺失,无法更好的指引学生的成长,难以契合大思政格局的发展要求。
大思政视域下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首先要设定有效的育人目标,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着力于打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平台壁垒,在此基础上整合更多的思政实践教育资源,并且把社会实践融入到教学体系中来,开拓学生的思想政治视野,维护学生的思想政治思维。其次,在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中,要整合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成为实践案例,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广阔天地中进行实践,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知识内容[3]。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发展现状,看到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借此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使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之后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与信心,从而以坚定的信念更好的完成自身肩负的使命。
大思政育人观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深化。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各个专业,并且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来,贯穿到学生发展的全过程,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育人,明确大思政育人观,为实践教育体系和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建设。这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具有的整体性特点,关注各科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潜质,以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课堂教育不仅是教师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主舞台,更是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实现价值引领的主要阵地。因此,大思政视域下构建高校思政实践育人模式这一环节中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立足于先进的教育观念,整合其他学科以及其他教育内容,以学生的现实需求为抓手,并在教育的全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拥有这样的教育观念,才能够在实践育人模式构建这一环节中,实现多层次,多维度实现实践育人的改革创新,从而使学生在这样的思政体系下,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首先,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构建这一环节中,为了更好的回归教育的目标,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定理论课在实践育人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召力与号召力,为学生解答思想层面上的困惑,解决行动层面上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逐渐落实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在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这一环节中,将校园文化与校外实践实现深度结合,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内涵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外实践这一环节中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行动中[4]。在建设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这一环节中,要想更好的推动大学生积极回归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当构建更加合理的社会实践体系,引导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进入广阔的社会天地中进行实践。结合大学生的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引导学生群体进入到小学做教育志愿,进入企业进行见习,进入社区进行服务,进入乡村地区进行实践。通过一系列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最新应用成果,了解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思政修养,提高自身作为个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师资力量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体作为建设的根本目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大格局。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构建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作用,还要发挥其他教育主体的作用,并把各个教育主体作为师资力量来进行建设。根据各主体管理以及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加强相应能力的建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来说,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素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此同时还需要具备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进行学习。又如,对于学生辅导员来说,作为学生的管理者,辅导员自身具备较强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要具备较强的管理与教育能力,这样才能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综上所述,大思政视域下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构建这一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应当树立大思政教育观念,积极整合更多的教育资源,并且建设校内校外双重实践育人模式,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强化师资力量的建设,推动多元参与的教育工作机制。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大思政格局下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更好地践行实践活动,从而在实践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验证思想政治理论,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在今后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