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巍,桂红民,凌 敏,胡莫愁,曹 娟,杨超男
(1.湖州师范学院护理学院;2.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浙江 湖州 313000)
“健康”定义包涵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完美状态,不单是没有生病或体质健壮[1]。心理健康不只是没有心理疾病,还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它能够使人适应良好,具有生命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2]。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是指儿童时期因某种生理缺陷、功能障碍或不利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偏倚[3]。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加速变化,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挑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国民健康意识提高,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越来越受到家庭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成了社会关注与研究热点。本文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与就医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能够充分了解本市儿童心理问题状况及就医现状,识别儿童异常心理问题,加强全社会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为更好地进行后续健康教育、知识普及以及康复训练提供 依据。
1.1 研究对象的选取选取2020年在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心理门诊就诊的786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42人,女性244人;年龄0~14岁。
1.2 资料收集通过病历回顾性分析获取以下临床资料:
1.2.1 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疾病史、遗传史、家族史、社交情况、学业情况、同伴关系、日常沟通交流。
1.2.2 临床表现发育行为异常病史、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重复刻板的行为及狭隘的兴趣、言语发育情况、语言理解、语言清晰度、运动及协调发育情况。
1.2.3 体格检查门诊体格检查、指令执行、听力情况、对声源反应、注意维持、遵循规则。
1.2.4 辅助检查体格测量(身高、体重)、智力水平测试(韦氏等)[4]、运动与步态检查(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等)[5],所有的测试均由专业的医师、心理评估师进行,保证了测试的准确性。
1.3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诊断标准,综合发育行为相关病史与发育行为评估结果建立诊断[6-9]。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及统计分析,将异常心理卫生状态大致分为以下10种: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主要为与年龄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缺陷,冲动、易动,活动量较同龄儿童较多,且可延续到成年期;②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语言沟通障碍、狭隘的兴趣、刻板与不断重复的行为方式;③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主要表现为动作不协调,在运动时间安排、运动控制、计划和持久等方面存在缺陷;④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抽动障碍是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存在不自主的、反复的、突发且快速的、重复且无节律性地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⑤学习障碍:儿童智力虽正常,但学习技能与学习能力较同龄人低下;⑥语言发育迟缓: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⑦全面发育迟缓:5岁以下的儿童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言语理解以及个人社会适应等发育速度中存在两个及两个以上发育或者是发展速度有明显落后的情况;⑧构音障碍:由于神经病变导致与言语相关的肌肉麻痹、收缩力减弱或运动不协调而导致的障碍;⑨智力障碍: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者脑发育不完全而造成认识活动甚至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⑩其他异常问题:儿童焦虑、抑郁、入睡困难、喂养困难、儿童强迫症,或其他无法确诊或归类病历。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 2007输入和处理相应数据,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问题的种类分布在786例就诊儿童患者中,男童542例,女童244例。0~3岁儿童有315例、占40.07%,5~8岁儿童314例、占39.94%,8~14岁145例、占18.44%。不同年龄段中,0~3岁儿童最多,年龄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全面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学习障碍、抽动症等方面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心理问题在年龄数据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问题的种类分布[ 例(%)]
2.2 不同性别儿童心理问题的种类分布男女在全面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三方面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心理问题上男女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儿童心理问题的种类分布[ 例(%)]
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是近年来儿科临床研究的热门课题。在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门诊就诊中男女比例相差很大,就诊比例为2.2∶1,在全面发育迟缓、孤独症、多动症中均是男童较多,这可能是男童的精神系统在发育过程中更易受损、更易出现心理异常[10];本研究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问题也有所不同,调查结果显示0~7岁年龄阶段心理问题构成比是(77%),且就诊问题主要为全面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8~14岁年龄阶段心理问题构成比是(23%),因此年龄段为学龄期,故就诊问题主要为学习障碍和智力障碍。本文收集的数据在发育性协调障碍(2.67%)[11]、抽动障碍(2.29%)[12]、学习障碍(2.29%)[13]的发病率与大数据研究不一致,可能使许多父母对孩子心理卫生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就诊率偏低,进而导致问题不断加重。因此,医务人员因加强家长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使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都得到有效诊断和治疗,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4.1 学科专业人员的培养儿童心理障碍可对患者的社会生活、婚姻、人际沟通、同伴关系、就业、人格、生存质量造成巨大影响,还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在我国儿科医生、保健医师、心理评估师、心理治疗师是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重要人员,因此应加强此类专业人员的培养,完善儿童保健服务体系,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弥补现有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高校和医院应多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相关心理卫生基础研究,了解相关基线数据,保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环节的有序进行,着实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保障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4.2 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和完善儿童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法律的权威保障,将保障精神心理卫生发展有效识别与干预相关问题纳入发展规划,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加强心理卫生服务设施的建立,建立对医务人员奖惩考核制度,为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有效识别与干预保驾护航。
4.3 家庭有效配合良好心理卫生能够使儿童获得正确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习惯。在这个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家庭尤其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走出家门,孩子也顺其自然留给祖辈代养,祖辈代养的孩子,很大层面上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生理、心理愿望,使孩子逐渐形成具有攻击性、任性、骄纵的心理;祖辈因知识缺乏,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也很难及时被识别。因此呼吁父母多关注孩子,多参加心理教育讲座,及时和家人孩子沟通。
4.4 社区保障社区应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相关讲座,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卫生知识宣教,逐渐提高公民的健康意识;同时加大社区康复场所的建立且逐步完善治疗条件,建立随访制度,构建儿童、青少年等心理卫生服务平台;加大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学校、医院等机构的合作,逐步完善三级网络服务体系;加强与民间组织合作,充分动员社会力量,为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防治拓宽道路。
本论著旨在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与就诊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儿童心理问题状况及就医现状,识别儿童异常心理问题,促进社会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 由于是通过关键词检索“精神”或“心理”或“儿童”的方法,故一定程度缩小了文献检索的结果;病历收集只集中于某段时间内,故可能影响了病历的全面收集,样本率偏低,今后研究应加强与同类医院的合作与协作,完善样本量;对于儿童就诊率偏低与实际患病历不符的情况未做具体分析及未提出具体应对措施,这部分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和补充。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偏高,且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常表现占比率较高,表明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已经十分普遍。但是有些疾病就诊率偏低,儿童时期的发展对儿童未来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儿童时期心理状态会对整个人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意义极其重大。因此医务人员应加强社会对儿童心理问题的了解和关注,在全面询问儿童发育行为相关病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发育行为评估以减少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漏诊,加强对家长的知识普及,加强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呼吁全社会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从而有效降低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降低儿童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保证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