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兵
学校一方面要做好“教好书,育好人”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要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教育综合层面、社会层面等的其他工作。如何看待、怎样落实这些“其他工作”,比如如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执行力,学校管理者需要有清醒的认知。
对于所有工作,要广义理解“同工同源”。学校对内对外的工作都不少。对内,是学校内部工作的分配与管理,如:如何合理编排各学科课程,最大化挖掘师生生理和心理潜能?如何制定科学易行的考核评价方法,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如何合理协调各岗位分工来有效服务学校的教学工作?等等。学校情况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论。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教代会和全体班子成员的集体智慧。
对外,是一所学校的社会属性,大部分具体工作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少部分来自地方党委、政府。这部分工作,绝大多数与学校重点主抓的工作目标一致且“同源”。比如教学质量评价、师德师风建设、职称岗位评定等,更多的是涉及学校安全方面的工作。对安全工作,学校大多承担宣传、教育管理的职责,其他的如校园校舍建设、周边环境治理、交通护学岗、食品安全等则必须依靠党委、政府来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
对于不同分工,要相对理解“同工同酬”。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其他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同工同酬”基础上的。一项工作的落实,不能把它孤立地看待,而是把每一项工作都看作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并固化起来,形成学校的管理制度。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学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易于推行的、比较科学的、有学校特色的學校管理制度,若能适当改良,结合现行的工资制度、人事制度、绩效管理办法,保障学校常规稳定运行是没有问题的;进一步,若能推陈出新,向高效的实验型学校、特色型学校转变和发展,还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管理思想、特色教育能存在较长时间不动摇,二是要较快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前面所谈内容“固化”,就是各项工作到岗、到人,一段时间方向不动摇、内容不变化,让实际做事的干部和教师有一个整体的发展规划,工作有计划性,能主动对接平行单位、领导部门等多方面工作,摸索出一套经验。学校更可以在此基础上顺势而为,加入考勤、考核评价等,形成体现学校特色的“同工同酬”管理制度。
对于单项任务,要狭义理解“同工同责”。这是一个目标管理的层面。有两个定位方向,其一是重“结果”,就单纯的工作任务而言,除直接领导会考虑工作过程以提高工作积极性之外,大多数人更注重“结果”。好的结果才是“定性”、过程也才显得有意义。其二是重“过程”,从人的教育角度出发,从知识积累角度看,教育实质上更应归类于重过程论。各环节把握好了、过程到了,结果必然理想,结果和过程也是高度统一论。存在一些工作,绝对努力了,但没有达到预期结果,必定还是要从过程中找原因,所以,当讨论执行力时,表面是看结果,实则是教育的过程、管理的能力和工作的方法。
在处理好学校内部与外部的工作时,需要建立一套稳定的、全岗位覆盖的管理制度,提高思想认识,理顺工作思路,发挥每一位干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校的执行力。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