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雪
2022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率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调研组来到秭归县第一实验小学,开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专题调研。调研组对秭归师生深植对以屈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秭归学校美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在秭归,每一个孩子都会生动地吟唱屈原的《橘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秭归,学子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屈原《离骚》中的句段来宣誓自己的心志。秭归教育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改革发展目标,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准绳,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以屈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发展学校特色美育。
屈原文化进校园,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秭归县教育局印发《秭归县以弘扬屈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以局长为工作组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办学实际,在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入屈原文化元素,积极营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氛围。
硬件设施美化。在秭归的校园内,有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屈原雕塑,有以修远、修为、修德、求索、兰蕙命名的教学楼,环境优美的天问文化广场、橘颂运动场、龙舟长廊展示着学生的作品,层层向上的阶梯象征秭归学子漫漫的求索路。屈原、楚辞、龙舟、橘树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秭归的校园里随处可见,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浸润着师生的心灵。
宣传阵地强化。聚焦屈原文化,突出屈原精神。全县各学校通过学校宣传栏、LED等宣传窗口,结合学生手抄报、板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书法、绘画、合唱等形式广泛宣讲屈原故事,传唱《橘颂》《离骚》,组织开展“寻找屈原”班团队活动,传播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
校园文化升华。找到屈原文化与校园文化内涵相通之处,在原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充实、整合,将屈原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思想、上下求索的实干精神、洁身自好的清白节操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进行融合,让学生从小就受到屈原文化的浸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传统美育精神。
屈原文化进课堂,三级课程互融育人
在开齐开足美育课程的基础上,秭归县不断加强对以屈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应用,将其融入国家、地方、校本三级美育课程的管理与实施中。
国家美育课程的本土化实施。根据美育课程目标,在美育课程中融入屈原文化,将国家美育课程进行秭归本土化实施。各学科教师齐上阵,品楚辞、画屈原、包粽子、唱《橘颂》、划旱龙舟,开展“端午节”的大单元教学,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
落实《屈原文化学生读本》地方课程。以屈原的生平为脉络,以屈原歌谣、故事、名人传颂为载体,编印适合小、初、高各个学段学生阅读的地方课程教材,配发到各学校,打造“屈风楚韵”文化品牌,把屈原文化厚植在青少年心中。
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鼓励学校在充分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编写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校本教材,县第一中学、县第二中学、县职教中心、县实验中学、新滩中小学、茅坪中学和县三峡工程希望小学先后编印《屈乡文化》《屈乡史韵》《屈原文化》《屈原廉政励志读本》《屈原文化读本》《爱我秭归》《屈原》等符合本地本校特点的校本教材,积极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弘扬屈原精神。三级课程齐发力,让屈原文化融入学校教学的全过程,形成以中华传统精神育人的美育发展新局面。
依托屈原文化,创新美育实践活动
以屈原文化为主题,丰富校内美育活动。以“弘扬屈原文化 传承求索精神”为主题,采用“艺术+屈原文化+本地资源”的形式开展系列主题美育活动。利用“经典诵读”“国旗下讲话”等活动时间,每天组织学生诵读屈原诗歌,师生和家长一起参与《楚辞咏流传,全民大接力》短视频接力活动,在全县掀起了学楚辞、诵经典的热潮。驻港部队秭归希望小学举办“屈原故里学楚辞,千人诵读传经典”屈原文化艺术节更是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开展“我心中的屈原”书法绘画展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与屈原有关的作品和各类民间故事传说,用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屈原形象。鼓励学生运用器乐、歌唱、舞蹈、戏曲、舞台剧、绘画、手工等艺术特长,在戏曲进校园、县校两级艺术节、校园诗会等舞台上编创表演与屈原相关的作品,用文学艺术的方式传承屈原精神,推广屈原文化。
以屈原故里为支撑,强化校外美育实践。秭归是屈原故里,每年端午节,央视和各地电视台都会到秭归拍摄各类文化艺术节目。抓住这一机遇,学校积极主动对接,带领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艺术活动,促进学生美育素养的提升。秭归县中小学生多次参加央视“传承的力量”节目录制;县第一实验中学、县实验小学、县幼儿园等学校的学生参加央视《橘颂》《楚辞》等歌曲MV的录制,与歌唱家同台演出;参加央视少儿频道《手拉手心连心,走进屈原故里》数十个艺术节目的录制;开发区小学武术社团、县实验小学橘颂合唱社团等走进央视、湖北电视台的演播大厅。县教育局与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等单位合作,每年端午节为全县人民推出一场以传承屈原文化为主题的专场演出,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各乡镇学校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本地各类民间文艺展演、新农村建设等文化文艺活动,给予学生更多广阔的美育实践平台,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传承屈原文化,协同共办大美育
共享社会美育资源,充实学校美育力量。依托文联、文化馆、艺术团等校外文化艺术资源,聘请本地专家、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人走进学校,充实学校美育师资。根据学校师资特点,创造性开设诗歌、皮影戏、二胡、唢呐、草编、竹编等特色社团活动,极大丰富了学校美育课程内容。
整合屈原文化资源,拓展校外美育基地。秭归乐平里的“三闾骚坛”诗社被誉为中国第一農民诗社,以“三闾骚坛”为龙头,在乐平里屈原庙、县城屈原祠建设美育基地,学校成立了骚坛诗社学校分社,幼儿园有橙花诗社,小学有滋兰诗社、橘颂诗社,中学有楚风诗社、求索诗社、远游诗社……学生诗社在屈原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求索》《奔流》《兰苑》《疏影》《山魂》等校刊更是成人羡慕的诗和远方。带领学生到屈原祠、屈原庙开展研学,传承屈原精神;到文化馆非遗小巷进行非遗技艺学习,触摸巴人和楚人文化脉络;到移民博物馆了解屈原祠和家乡前辈的移民历史,学习先辈移民精神;到艺术团进行艺术实践,扮演屈原、山鬼、渔父,用艺术的方式学习《楚辞》。与各部门通力合作,整合全县屈原文化相关资源,不断拓展校外美育基地,营造全社会协同大美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传承弘扬屈原文化、赓续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过程中,秭归教育激发了更加昂扬的美育劲头,在不断发掘屈原文化新的育人功能的同时,充分挖掘以夏明翰革命烈士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峡江移民文化等本地优秀文化和以峡江风光、巴人音乐、非遗技艺为代表的秭归本地美育资源,并将之融合到学校美育全过程中,使学校美育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走出一条有秭归特色的山区学校美育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