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宇 厉珺 王飞(.南昌医学院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南昌 330004)
中医药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建设“健康 中国”的锐器,是保护人民健康的“法宝”。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核心素养”的概念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各领域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对于中医专业学生来说,必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如何从理论上构建中医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并在育人实践过程中培育好中医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中医教育界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加强中医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对于进一步丰富中医药高等教育内涵,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高质量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健康为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健康理念的转变,人民群众对优质高效教育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2],提出要促进全民健康理念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各类政策、制度的发布都表明中医药必须加快振兴发展,积极适应大健康时代的到来。此外,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催生了以“新医科”为代表的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医学人才成为医学教育发展方向。对于中医专业来说,在此发展前提下,探索适合中医的医学教育理念,构建中国特色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3]。因此,中医药院校需要加强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变革,培育中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使中医专业学生掌握满足社会不同医学需求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从而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人民健康、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复兴贡献更强的力量。
自党中央和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4]发布以来,高校广泛深入开展了各类有关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仍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关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评价,其内容涉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高校培育中医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形成中医专业特有的核心素养培育体系,实现中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从传统的“学科中心”“知识传授”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大写的“中医人”的培育,为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是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评价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前和今后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把中医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纳入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科学设置中医专业核心素养体系,使中医药高等教育更加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医学发展。
如今中医药事业发展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中医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我国抗疫方案的亮点,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原创科学和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优势[5]。但是,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6]中指出中医药发展还存在着高质量供给不够、人才总量不足、创新体系不健全、发展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教育,特别是在如火如荼的“双一流”高校建设中,对各高校中医专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问题,要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中医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论体系,建构与新时代、新医科、新环境发展更加相符的培育体系,不断提升中医专业人才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能力,增强传统人文底蕴和中医药文化自信,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中医人才奠定坚定基础。
中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共同具有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是中医专业大学生独特具有的核心素养。前者是全体大学生核心素养中应具备的共性和基础,即教育部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7](见图1)中提出的内容,这一框架体系比较好地反映了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的要求。中医专业核心素养是本文探讨的核心,是前者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延伸,体现了新时代中医学发展和中医药文化的特质。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而言,以传统医德为基础的职业道德素养、以中医思维为根本的专业理论素养、以临床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实践素养、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的专业综合素养构成了中医专业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见图2)。
图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图2 中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传统的中医医德来源于数千年的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是中医药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也正是历代中医名家高尚的医德和行医艺术让中医至今都有如此光辉与魅力。传统中医医德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首先,以人为本的仁医观,所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仁医观是中医医德“医乃仁术”的最高概括;其次,追求德术并重的治学观,在《大医精诚》中,孙思邈认为,“精”与“诚”互为前提和目的,是合一的;第三,人人平等皆如至亲的医患观,即不强调社会等级,平等救助每一位病患,把患者视为至亲[8]。如今对医学生的培养注重以病人为中心的道德责任感培养,中医医德是中医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养成和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必不可少的一环。
中医思维由中医哲学思维和中医原创思维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医原创思维包括“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对中医专业学生而言,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是养成中医思维的前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书籍以及内、外、妇、儿、针灸等临床各科的经典理论是中医药的灵魂和精髓,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熟读经典、领悟经典、传承精华、传承要义,从而真正掌握中医的辩证思维方法。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医文化的基石,中医专业学生要加强对国学文化和古代哲学的学习,扎牢文化底蕴和人文底蕴,提高中医思维“悟性”,强化对中医药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临床技能是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的关键所在。对中医专业学生而言,需要掌握基础的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疗法技能等一系列基本技能。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在收集四诊信息后,综合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疗法。此外,“医针一体、医药融通”,中医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中医的经典理论,还需要学习更多的中医手法、针推、中医识药、中医辨证等特色传统疗法与技能。中医院校的教育要早临床、多临床,早实践、多实践,现在很多医学院校仍通行“4+1”的培养模式(即四年在校学习、一年医学实习),要向“2.5+2.5”的培养模式(即两年半在校学习,两年半在医院学习、实习)转变;课程培养体系要与中医执业考试接轨;要积极吸收传统师承式的优秀带教经验,提升中医学生的临床技能。
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激增,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和疫情影响的叠加,使得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积极面对未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是中医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课题之一。统观近些年全国中医院校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奖情况,可谓屈指可数。所以中医药院校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研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如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中医药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融通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建立健全双创教育机制、激励奖励机制、创业导师队伍,设立专项资金,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齐头并进;要通过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创办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设立创新创业名师工作坊和双创项目等形式,营造浓郁双创氛围,全面推动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中医药双创人才。
中医高等院校要把培养德技双馨的中医药人才作为首要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培育核心,形成“一核三翼、多维推进”的培养模式。“一核”即培育核心素养,培育德技双馨的中医药人才;“三翼”即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社会服务,学校要围绕核心素养培育进行总体谋划布局,推动教育改革,坚持以中医思维、中医诊疗技能培养为“体”、以借鉴现代科技成果技术为“用”,推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围绕核心素养培育,通过一核三翼、多维推进,构建中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特色培育模式(见图3)。
图3 中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途径
3.1.1 优化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是中医专业核心素养培育的落脚点和支撑点,要坚持教无类,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前沿性,确保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一是优化中医基础和经典课程,增设中医思维训练教育课程,加强中医思维的培养;二是强化医德教育课程,除基本的医学伦理课程外,适当增加传统中医医德课程,建立起中医院校特色鲜明的德育体系;三是构建中医专业特色选修课程,在通识教育之外,开通与中医密切相关的古代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相关选修课程,提高学生人文底蕴。
3.1.2 注重教学创新 教学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形式,培育中医专业核心素养,要注重教学改革和创新。一是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通过PBL、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课堂,激发学生自主钻研和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二是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把医学职业道德要求和中医药文化认同融入各类专业课和实践课中;三是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借助5G、VR等现代科技手段,设计模拟案例和环境,尽可能营造接近现实的临床氛围,为中医临床、针灸推拿等课程实现个性化、沉浸式教学。
3.1.3 改进教学评价 课堂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应从单一的完成教学任务转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中医院校可以加强对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单一知识考核向全方位知识考核转变,也可以将学生参与课堂和完成实践作为考核要素,优化课堂评价方式。同时也需要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互动与反馈,使其成为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有力抓手。推进形成性教学评价,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口,加大课堂教学考核评价力度,将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能力等多维度延伸,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3.1.4 强化临床实践 临床能力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生命线,也是医学教育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要借鉴传统师承教育优点,设立临床导师,增加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通过临床导师,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养成中医思维,提升中医临床诊疗能力。要建立医教协同的早临床、多临床,早实践、多实践体系,从早期接触到临床见习再到临床实习,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要加强临床技能考核,进一步推进OSCE等中医技能客观测评,引入仿真实验教学和SP教学,切实考核学生真实的临床能力。
3.2.1 强化师资队伍 教师的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核心素养为主的人才培养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更加注重教师言传身教的师德引导,教师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引导作用,教师应以高尚师德促进学生医德养成;二是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中医基础等能力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在教师的层次需求上,除传统的中医住院医师外,民间的老中医也可以在师承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在学生培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3.2.2 加强质量监测 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保障机制,在学生核心素养分解为子系统后,确定相应的教学标准和质量,通过学校、学院、教师、学生的多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时对课程和教学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和反馈,并定期进行总结形成“结果—反馈—改进—评价”的联动机制,形成教学质量保障的“管理闭环”。
3.2.3 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课堂教学之外重要的补充,一方面可以营造具有中医特色的校园氛围,如设立中医名家雕塑、张贴中医名言海报、设置中医药专题宣传栏等;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类中医药主题活动,如组织中医药宣传和研究社团、中医经典知识竞赛、“互联网+中医药”创新创业大赛等,引导学生对中医药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丰富中医特色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对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创新中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都具有积极意义。
中医药高等教育肩负着培育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传承创新民族医药事业的重要使命。当前正属于中医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构建以传统医德为基础的职业道德素养、以中医思维为根本的专业理论素养、以临床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实践素养、以创新能力为关键的专业综合素养组成的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医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式和路径,对创新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