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财务金融工具赋能中国能源化工行业低碳转型

2023-01-06 06:03
当代石油石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能源绿色企业

王 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工公司综合管理部,北京100728)

1 碳排放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

1.1 客观物理层面

碳排放一方面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环境事件,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带来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直接影响各类实体资产的物理属性和经济价值,倒逼企业改变产品特性和相关设计。碳排放对物理层面的直接影响也将顺着产业链传导到整个经济社会。企业受损后,保险公司进行赔付,提高履约成本,被迫应对气候变化衍生的经营风险。同时,还会冲击银行的贷款抵押物效益和质量,增大信贷风险,乃至引发系统性经济危机。

1.2 评价体系层面

商品经济的资源配置模式可能会受到与绿色认证有关的重大影响。碳足迹标签的评价作用,正在从公益性标识的“软约束”,向全球绿色通行证的“硬约束”转变。以美国“边界调节税”法案为代表的碳关税机制,一旦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出口产品将面临苛刻的“绿色壁垒”。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会逐渐向低碳化行业和绿色产品倾斜,相关认证评价体系必将对未来的全球竞争与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1.3 主观认知层面

随着“双碳”概念深入人心,各国消费者对于商品低碳属性关注度显著提升,概念的认知升级正在影响其实际购买行为。从商业史上看,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如美国每2年会发布《童工及强制劳工制品清单》,乐购、沃尔玛等国际知名品牌都被消费者抵制过怀疑其使用童工制造的产品。前车之鉴,应引起碳密集型产业的足够重视。

1.4 行业影响层面

面对百年变局,顺应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要求,优化产业、产品和能源结构,加快节能减排降碳,成为无法回避的时代命题。当前,能源化工企业肩负能源保供使命,履行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必须在节能减排、绿色能源替代、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聚焦,使“双碳”目标下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成为能源化工行业未来发展与重塑的根本性因素,通过降低碳排放来推动洁净能源化工企业建设,加快转入绿色发展轨道,推动发展路径大跃升。

2 国际石油公司应对碳排放的战略调整动向

国际石油公司陆续出台绿色低碳方案,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美国石油公司如雪佛龙、埃克森美孚等,将推动CCUS等负碳技术作为发展方向,开展全球布局,有步骤地剥离高碳排资产;BP、壳牌等欧洲公司则聚焦储备风电、光伏发电、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加快转型全球综合型能源公司。其中,道达尔业已改名为“道达尔能源”,宣布将向生物能源、太阳能资源、氢能、风能、天然气资源、电力资源等清洁能源转型,逐渐发展为一个绿色环保的多能源公司。

根据IHS Markit公司数据,2021年国际石油公司低碳业务并购项目43个,披露的并购金额达58.39亿美元,创造了近些年来低碳业务并购新高。展望未来,国际石油巨头低碳并购投资仍将持续增长,全球能源系统将进入绿色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阶段,“碳博弈”将成为重要的国家竞争新手段。届时,传统能源融资难度将显著加大,倒逼国际石油巨头实施能源技术和产业深度调整,核心低碳技术将进入快速突破期。

3 “双碳”目标下中国石化的战略选择

3.1 理念先行

作为世界第一大炼油、第二大化工公司,中国石化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陆续实施了“能效提升”计划,扎实开展“碧水蓝天”环保行动,推进“绿色企业行动”计划,连续10年获“中国低碳榜样”。面对“双碳”目标的新约束,在原有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一基两翼三新”的产业格局和绿色洁净的发展战略,主动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坚定不移向净零排放努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3.2 规划引领

1)集团层面,在“十四五”时期,将全力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布局上,以能源资源为基础,洁净油品、现代化工为两翼,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为重要增长极。逻辑上,“一基”为“两翼”提供资源基础,“两翼”向上发展,从洁净油品中培育出新能源,从现代化工中培育出新材料,从传统经济中培育出新经济。

2)“双碳”层面,一要提升能源利用率,强化“双控”管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从严管控在建、新建项目的碳排放量。二要加强碳减排与利用,做大上中下游一体化优势,强化甲烷排放管理,聚焦CCUS技术。加强横向合作,深化与国家林草局战略合作,积极开发林草碳汇项目,提升林草碳汇能力。三要在推进“能效提升”,将油田企业作为重点,大力实施区域化、一体化能效提升工程;在炼化企业推广低温余热综合利用、蒸汽动力系统优化等成项目,努力打造行业标杆。

3.3 顶层设计

中国石化按照“四统一”原则,即统一核算和披露碳排放数据,统一制定碳排放计划和考核办法,统一开发和管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统一编制碳交易计划和开展碳交易,确保集团利益最大化。各层级明确工作机构,建立良性协调机制,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将碳排放指标及碳排放工作纳入直属企业绩效考核,出台《碳交易管理办法》,统筹各企业CCER调度和碳配额。将联合石化作为集团公司碳交易业务的操作主体,代理企业开展碳交易操作,管控交易风险,确保企业按时完成履约。

3.4 业务创新

1)推动传统业务向低碳转型。深化“中-中”合作,实现动油气增储上产,抓好主力气田稳产,推动天然气跨越发展,提升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树立集约化理念,推进炼油化工绿色发展,建世界一流炼化基地,去高耗落后低效产能。

2)提升绿色能源供给能力。将新能源业务作为企业重要发展领域,大力构建以“氢能供给、清洁供热、清洁供电、生物燃料供应”及“新能源业务与现有业务绿色发展相融合”“新能源业务与新科技新模式发展相融合”为架构的“四供两融”业务新模式。

3)主动探索石化产品碳足迹技术。“十三五”期间,中国石化对多种产品开展碳足迹研究,积极推动产品出口和提高企业社会效益。经过前期探索与实践,在现有ISO 14067和PAS 2050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研究与改进,建立了基于中国石化生产实际的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评价体系。

4)积极开启CCUS项目建设。2021年,百万吨级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建设启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这一项目对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将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可有效提升企业碳减排能力,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4 推进财务金融管理创新,赋能实现“双碳”目标

4.1 构建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

面对“双碳”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更高要求,中国石化提出持续财务转型,构建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通过加强战略理念宣贯,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实施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推进管理会计应用,并系统提升财务管理核心工作的集约水平。构建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关键是聚焦集团公司战略转型方向,坚持同质集中、个性放权,做精增量、盘活存量,优化金融资本布局,助力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链布局、助推科技孵化等发展动力转换、助阵数字化智能化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兴碳金融等前瞻方向,全面支持集团公司低碳转型发展。

4.2 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

1)主动参与碳市场建设。一是加强政策研究,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开展的相关工作,协助有关部门进行标准、运行机制、财税优惠政策的制定。二是以资本为先导加强合作,抓住国家筹建碳市场相关机构的契机,以金融资本方式,参与国家层面的碳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寻求国际合作,积累先进经验,在碳金融领域获取先发优势,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事业。

2)集中统筹碳排放管理。一是以集约化方式统筹碳资产管理,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储备碳资产;将碳成本其纳入公司投资评价体系。二是探索多样化碳资产管理手段,研究企业履约前对碳资产进行抵押融资、期货交易等运作,通过金融工具盘活减排项目获取碳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三是择机成立碳资产公司,主动管理碳资产,综合运用配额抵押、配额置换等手段,降低履约成本。

3)探索开展碳金融交易。中国碳市场起步虽晚,但市场潜力巨大。一是摸清家底,提早布局,做好交易策略和规划,发挥协同效能。二是储备人才资源,探索开展碳资产融资和衍生品业务,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国际的专业化交易团队。三是主动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引领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的新格局。

4.3 发展绿色金融资本事业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金融资本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愈加凸显。一是绿色金融进入发展机遇期,支持政策持续加码。截至2020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8 000亿元,分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二是资本市场成为绿色投资“主战场”,支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2060年我国所需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将达百万亿元以上,大量绿色投资将由民间资本通过市场以各种方式补给。三是绿色交易业务成爆发点,碳交易体系加速发展。在逐步推出碳金融交易工具的情景下,保守估计碳交易规模将达1 000亿~1 200亿元。以上为中国石化金融资本业务带来了政策红利和发展空间。

4.4 探索运用管理会计工具

低碳经济的影响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也必然带来企业价值理念、组织变革和商业模式的调整。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必须在“双碳”目标框架下,贡献系统思路及管理工具,为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从现行的大部分企业预算体系来看,无论是战略目标决策,还是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现金预算等传统预算内容,对企业碳排放活动和减排行为仍缺乏量化评估。未来,低碳运营的理念必然贯穿于企业价值链全程。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拓展管理会计职能,通过管理会计手段赋能低碳转型。要根据碳预算提供的信息帮助企业量化评估减排成本与收益,进而指导和规划企业减排行为。这既是企业规划和控制减排活动的管理手段,也是企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

猜你喜欢
能源绿色企业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绿色低碳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再造绿色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