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斌,姜庆玲,李建春*
1.湖南省桃江县农业农村局,湖南桃江 413400;2.湖南省桃江县高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桃江 413400
牛结节性皮肤病称为牛疙瘩皮肤病或牛结节疹,以牛皮肤和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结节为特征,继发其他感染时常使病情恶化。该病首先在非洲地区发生,并呈地方性流行,后在全世界各养牛国家均有发生,呈流行趋势或散发。临床和亚临床病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来源,其中活牛移动是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如上市交易或放牧等。在蚊虫活跃时期发病几率会明显增高。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原是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其与绵羊痘病毒相关,其原型病毒株是南非Neethling 痘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同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间存在一定交叉免疫保护性[1]。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基因组呈线性,病毒粒子呈砖形,大小为300 nm×270 nm×200 nm,全长有约150 kb,编码147 个开放阅读框,种间有广泛DNA 交叉杂交。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高,尤其对干燥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干燥痂皮内的病毒可存活3 个月,在空闲的羊舍内可存活半年,但对热的抵抗力较低,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可以很快将该病毒杀灭,在55 ℃条件下30 min 就可灭活。一般用2%石炭酸和福尔马林经15 min 可灭活,常用的碱溶液或酒精溶液10 min也可将病毒杀死。
牛结节性皮肤病主要呈流行趋势或散发,通常是新发病区远离原发区。潮湿的夏季发病率最高,但冬季也可发生,常沿水路流行,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病毒广泛存在于皮肤、真皮损伤部位、结痂、唾液、鼻液、牛乳、精液、肌肉、脾脏、淋巴结等处。眼、鼻、口、直肠、乳腺和生殖器等形成溃疡时,结节迅速溃烂,其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粒子,如暴露到发病动物产生的气溶胶即可被感染。该病可通过蚊子、苍蝇等节肢动物机械性传播,也可通过饮水、饲料或直接接触而传播。在蚊虫活跃时期发病几率会明显增高,病牛恢复后常带毒3 周以上。此外,病毒可通过母牛子宫内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母牛的皮肤损伤的乳房和乳头将病毒传播给犊牛。
该病的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局部皮肤疼痛,肿胀、继而发热、流泪、流涕、唾液分泌增加,约50%易感牛的皮肤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现典型的疹块,潜伏期为4~14 d。结节界限分明,圆形、稍隆起,比较坚固,有痛感。全身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及生殖道黏膜均会出现类似结节,病牛口腔周围、鼻腔内、颊部黏膜也可出现结节。皮肤结节含有硬固的、油脂样灰色或黄色的组织。病牛的局部淋巴结肿胀,乳房、胸部和腿部出现水肿。有时继发其他病原感染,引起广泛的化脓和腐肉分离,使病牛极度消瘦,不得不淘汰。结节既可消退,也可导致皮肤坏死,形成与周围皮肤分离的硬固的稍隆起的区域。当腐肉脱落后,留下溃疡,愈合后则形成疤痕。该病的发病率为5%~50%,死亡率通常比较低,但造成的最大的经济损失是产奶量降低。
剖检病牛尸体可见消化道和呼吸道内表面均有结节病变,如气管黏膜有凸起斑块、表面坏死且伴有出血,肺出现结节病变,肺切面明显水肿,肠内表面出现结节病变;淋巴结肿大,有少量的出血点,心肌外表面充血,出血,呈现斑块状淤血;肾脏表面有出血点,肝脏肿大,边缘钝圆;胆囊肿大,为正常的2~3 倍,外壁有外出血斑;脾脏肿大,质地变硬,有出血状况;胃黏膜出血,小肠有弥漫性出血。
健康牛在试验条件下,接种结节性皮肤病毒后,根据《OIE 陆生动物疫病诊断与疫苗手册》,其潜伏期为4~14 d,14 d 后可能要发生典型的症状。牛场首先是通过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主要是结节大小不一样,最严重时候鸡蛋大小,有时梅子大小,全身表皮、真皮出现结节,2~5 cm 直径的皮肤结节,特别是在头部、颈部、四肢、乳房、生殖器和会阴在发热反应开始48 h 内发展。它的边界分明、坚实、圆形、隆起,波及皮肤、皮下组织,有时甚至波及皮下肌肉,解剖发现甚至内脏也有,这些都是特异临床症状辅助诊断。
该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为病原鉴定和血清学试验,病原鉴定主要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这是最便宜、最快速的方法。皮肤结节和痂、唾液、鼻分泌物和血液都适合用于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
PCR 检测,病毒分离后进行PCR 以确认病毒身份,典型痘病毒的病毒粒子可以再用电子显微镜进行鉴定。血清学试验可以使用病毒中和试验(VNT)、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但是由于羊痘病毒属的3 种病毒(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和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有交叉血清学反应,使用血清学试验无法区分3 种病毒,但在疾病净化措施中,当证明没有病毒时,牛场可以使用PCR 与病毒中和试验。
该病易与由疱疹病毒(牛疱疹病毒Ⅰ型)引起的伪疙瘩皮肤病混淆,这2 种病的临床症状相似,伪疙瘩皮肤病的临床症状开始为1 个或多个乳头皮肤上出现大小不同的增厚的斑,这些斑很快形成小疮,并且其表面脱落,留下的粗糙溃疡面被1 层黑褐色痂皮所覆盖,这些痂皮容易破裂出血,尤其是在挤奶时,故又称牛疱疹性乳房炎。伪疙瘩皮肤病比该病温和,但鉴别诊断必须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结节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检查对鉴别诊断有帮助,由于病原不同可见胞浆内的痘病毒样包涵体或嗜伊红核内疱疹病毒的包涵体。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根据预防经验,成功控制和根除牛传染性结节疹病依赖于早期发现个别病例,然后进行迅速和广泛的疫苗接种措施。牛场扑杀所有临床感染牛和同群牛,与只扑杀临床感染牛的效果相似,这取决于感染发病模式——媒介昆虫。因为直接接触传播的几率很低,这也从侧面反映个别早期发现病例的扑杀非常重要。此外,病毒侵入之前开展疫苗接种也很重要,健康牛早期接种非常重要。
牛场需要把好引种关,严禁从疫区引进活牛及其肉制品、皮毛、精液和胚胎等动物产品,做好外防输入。对确诊的疫情病牛立即扑杀,对扑杀的和病死的病牛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同群牛的临床监控。对养殖场环境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对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牛舍、场地周边环境使用碘酸混合溶液或过氧乙酸溶液进行严格彻底消毒[2]。杀灭蚊蝇、硬蜱等节肢动物媒介,限制同群牛移动,禁止疫情地区的活牛调出,以防止在周边地区大范围扩散。此外,要做好疫情监测和预警,强化动物疫情应急值守,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加强宣传培训[3]。
牛结节性皮肤病目前采用“异源”活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即“异源”绵羊痘或山羊痘病毒减毒活疫苗毒株。羊痘病毒属里有3 个病毒,绵阳痘、山羊痘和结节疹病毒,它的抗原有交叉免疫原性,用绵阳痘或者山羊痘疫苗去免疫牛预防传染性结节疹病是有效的。山羊痘活疫苗具有安全性高、免疫高效、纯净度高等特点。安全性高,采用可靠致弱病毒,无毒力,不返强,无血清培养技术保证疫苗副反应更少;免疫高效,弱毒疫苗保留完整的病毒颗粒,使得疫苗免疫原性更好,保护更坚强;纯净度高,经严格质量控制和多种检测技术,保证疫苗中无支原体、外源病毒污染。
建议牛场山羊痘活疫苗使用方法为活疫苗稀释剂量一般是0.5 mL,有的地方能稀释到1 mL 5头份,由于剂量大不便于注射,所以0.5 mL、5 倍羊痘疫苗使用剂量是牛的剂量,小牛的注射部位可以在肩呷处,其他牛宜在颈侧中部上1/3 处[4]。如果牛群在受到周边疫情威胁时,建议每年免疫2 次,间隔时间6 个月;初生犊牛1~2 周龄进行免疫,有母源抗体的犊牛2~3月龄进行免疫,间隔6 个月加强免疫;由于稀释液有明显抗应激作用,长途运输的牛到目的地后当天可以免疫。
牛结节性皮肤病可使用强力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继发感染。病牛可以使用青霉素、盐酸头孢赛呋进行治疗,使用5%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肌内注射,2.2 mg/kg,1 次/d,连用3 d,同时需要在患病的部位涂抹聚维酮碘进行消毒[5]。此外,牛场还可以使用中兽药进行治疗,如用黄芪多糖或中兽药方给病牛饲喂或饮水,使用黄连30 g、黄芩60 g、黄柏60 g、栀子45 g、大青叶100 g、黄芪60 g 共研磨成细末,每次拌料300~400 g,2 次/d,连续使用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