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儒
传统的课堂教学,其主题常常以教师的判断为主,依靠教师的认识与把握或依靠学生以往经验进行。而通过学情前测,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认识得更为全面,进而设计出值得探究、思索的新题目,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使课堂内容更有深度。课堂中的学生有着各种不同的成长经验和独到的思考方法。在学新课程以前,有的学生就已经在实际生活中基本熟悉了有关知识点,但也有的学生却连本节课程学习所必需的预备知识点都还不熟悉。所以,教师在授课前有必要采取课前座谈、问卷等方法进行学情前测,以便掌握学生实际的学情,并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行学情前测,是增强课堂目标适切性的有效措施。
教师必须熟读教材,厘清教材知识体系。以学生的认识层次和现有的知识体验为依据,是现代数学教育实践理论的基础。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起到主导作用,也就是教师要具有相当强的指导能力,真正地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进而实现课堂的逻辑化和效率化。
(一)基于教材解读,确定可测项目
教师要清晰地意识到课程为什么如此编排,教学内容为什么采取如此的方法体现与表述。只有立足于教学科研上的学情前测,才是最合理有效的。
案例1在教学沪教版四上《线段》一课前进行反思: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线段吗?对线段的把握到了怎样的程度?学生有无兴趣钻研线段?为了解学生实际的学情,我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前测问题:(1)你知道线段吗?(2)现实生活中,你曾看見过线段吗?在哪里看见过?(3)你想研究线段吗?你还有哪些想法?
依据这样的前测得出的结果,教师把握了每位学生真正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的课堂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从而创设一种有益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环境。
(二)基于学情前测,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学情前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正确设计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后,我们才能做好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2五年级第二学期有一节课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而关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有所接触,同时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了立体图形关于面、棱、顶点的知识。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前测:(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似点?它们的面、棱和顶点的数量各有多少?(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点?(3)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请你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
优化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程的有趣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基于学情前测,让教学内容富有灵活性和可调整性
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状况缺乏掌握,会造成教学活动设计相对宽泛,或者带有盲目性,而教学活动没有针对性则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也不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在学情前测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掌握,可以对教学作出调整,从而使上课的内容更具针对性,让教学的意义更大。
案例3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知人民币》时,教师首先针对学生进行了学情前测,设定了一项关于认知钱币的作业,检测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程度。如果前测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程度较高,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关于面额认知这一内容的时间就能够相应地减少,提升了教学质量,使学生课堂的所有时间都能够被充分利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基于学情前测,巧妙调整教学模式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应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还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学情前测后,能够把握学生的认知程度,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方法上打消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4在三年级上册《周期问题》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首先利用了一个卡通人物的形体,而卡通人物的形体也尽量采用动态的,这样的设计可以使课堂具有趣味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富有生趣的知识教授会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课堂,与教师积极互动,教学效果会更佳。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使课堂教学设置得更有针对性,使课堂教学的进行更加高效,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一)基于学情前测,把控教学预设
课堂中,教师所面对的课堂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生有着各种不同的经验与情感,这就使得在课前对班级学生的预设很重要。学情前测得出的数据结果,是科学预设的重要前提,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实现心中有案,进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案例5在为学生讲授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前测题目:(1)(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量取你所需要的数据(长度取整厘米数),尝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你是怎么想的?
对于前测结果分析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运用了邻边相乘的方法算出面积。究其原因,他们都是把平行四边形面积直接转化为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基于原有认知,学生很容易单纯地把平行四边形变化成为长方形,也就“理所当然”地将长方形的宽理解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样计算就会出现错误。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做出合理预设,当发现学生理解有误时,要引导学生了解面积和周长的不同,发现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可以直观清楚地感受到平行四边形上的这几条邻边长度并不都等同于长方形边框的长和宽,这样有助于他们理解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邻边相乘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二)基于学情前测,创新教学方式
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个人发展各有不同,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创新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便使课堂更加高效。学情前测,正是创新式课堂教学的有效切入点。
1.采用生活教学渗透法
教学是需要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极其广泛的,无论是科学研究中的缜密计算还是菜市场购买食材,都能用到数学。
案例6在学习一年级下册《长度比较》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知道如何测量长度吗?你们知道有哪些单位吗?教师这个时候可以联系一些常见的物体展示长度,这样学生就能够切实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同时,发现数学的奥妙就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夠灵活运用到生活中的。
立足于教学,我们开展了生活渗透数学的教学模式,明确了如何更生动地开展图形进行教学,体现了数学的广阔性和实用性。
2.故事与数学融合教学
案例7在讲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猴子和小白兔买书的故事为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前测题目:同学们,小猴子和小白兔一起去买书,小猴子花了68元,小白兔花了17元,老板说他的书只会卖给聪明的小动物,答不出来它们两个一共花了多少钱,书就不卖他们了。小白兔不会算,急得直哭。同学们,你们来帮帮他们吧。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上“68+17=()”,询问学生它们一共花了多少钱。有的学生会说:“我的算法是60+10=70,8+7=15,70+15=85”。有的学生会想到更新奇的算法:“68+2=70,17-2=15,70+15=85”。还有的学生会算成:“17+3=20,68-3=65,20+65=85”。经过计算,发现这三种方法都是正确的,而将一个数变成整十数,计算起来要更快。
教师要给予相应的表扬:“同学们真棒,成功地帮助了小猴子和小白兔。你们算得都很好。”然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数字整十魔术秀”计算“39+11=()”。学生会很快得出得数是50。学生会发现:当一个数加一个数变成整数,后边的数也要相应地减去同样的数,最后的算法就是一个整十数加一个非整十或整十数,这种计算方法要比传统的加法算得快。因为这种方法很巧,所以又叫巧算。这样,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带出本堂课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感受到“巧”的妙处,才能更好地“算”。
在教学中进行学情检测,目的在于探索与实践如何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学情前测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展开知识的预备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摄取。学生在学情前测教学活动中可以大幅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加强课堂的活跃度,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