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3-01-05 22:53张桢远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协同辅导员

张桢远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两大生力军,是育人共同体中的重要力量[1]。如何实现这两支队伍的力量整合,推进两支队伍协同育人,一直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指向,同时也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实现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遵循。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更是推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协同育人创新路径,实现协同育人同向同行的应然所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辅导员在高等教育中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重任,专业教师开展文化知识传播的智育提升[2]。两者在协同育人方面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和统一性。但学者们研究发现,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在协同育人过程存在许多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意识观念不够强、机制保障不够全、能力资源较缺乏、沟通交流不通畅等方面[3]。且一致认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相互融合,协同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教育实效性、落实宏观政策等角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客观环境与教育主客体的深刻变化,多元化主流思想的冲击,协同育人过程不断涌现新问题、新情况,现有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还处于发展阶段,对概念内涵、理论意蕴、逻辑耦合等角度的研究较浅,实践运用与实践操作还需进一步强化。

国外高校关于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产学研结合上,包括起源于19世纪初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4];以斯坦福硅谷模式、剑桥工业园模式、沃里克大学模式为代表的科技园模式;还包括德国“双元制”协同育人模式、美国“合作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澳大利亚“TAFE”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等[5]。国外协同育人在整体协同性、多主体互动性、开放创新性方面比较突出,他们特别强调各方力量协同布局,实施协同规划,强调各主体的力量整合、合力作用;强调兼容并蓄,以开放的姿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宽度和深度。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逻辑阐释

1.关于“三全育人”的内圈逻辑。全员是主体环节,充分挖掘各类育人要素,推动共同目标的落实和发展;全过程是从时间维度,注重育人的阶段性和连贯性;全方位是在空间层面,丰富育人载体,延宽育人路径。三者辩证统一地贯通一体、融合共促。

2.关于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中圈逻辑。一是教育主体与育人目标的同向性。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都是面向在校大学生教书育人,引领学生实现价值塑造与认知锻造。二是教育内容与育人实效的互补性。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因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发挥着不同的育人效能,一方面着力开展德育与日常管理,另一方面着力专业理论与技能提升,因此要强化不同育人场域的衔接,强调内容与实效的互补[6]。三是教育手法与育人经验的互鉴性。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等方面趋于单一,但在各自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要在方法上相互借鉴,在经验上分享运用。

3.关于“三全育人”、“协同育人”、“队伍建设”的外圈逻辑。“三全育人”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支撑,协同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运用;辅导员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了协同育人的实效,协同育人实现了队伍建设的交叉互补;队伍建设为“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提供了组织保障,“三全育人”成为队伍建设的必要指引。三者循环作用形成互促机制。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1.校内外协同育人成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是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地方政府与高校全力推动、全社会与师生的共同配合下,开启了全面系统的建设历程。战略上以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为中心,推出了系列政策的组合拳,把协同育人与“三全育人”格局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充分调动起专业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实践等环节协同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进一步推动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理论深化,逐步渗透到教育体系中。同时,从育人课程研讨、育人共同体打造、协同融合机制、育人环境创设、育人格局探索等方面构筑起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主要平台的“育人联盟”,以期凸显协同育人的优势,亮出协同育人的底色,

2.省内外现状调查结果。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是一个长期的、延续的、反复的和复杂的实践过程,推动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涉及的点多、线长、面广,就此提出合理、系统、有效、可操作的协同育人路径成了现实中的难点[7]。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省内外不同办学层次的部分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在组织领导、实践要求和机制保障等方面不相一致。

调查显示,79%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设立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但83%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没有专门设立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65%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定期开展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研讨会,但84%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没有定期开展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交流会,调查说明,高校开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作用的发挥,但与专业课教师的联动仍是短板;在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主要职责方面,36%的人认为是课堂教学,17%的人认为是教学并管理,42%的人认为应该教学与育人并行。因此,当前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还处于相对分散、孤立、绝缘的状态,对职业认知与育人职责的理解有一定偏差。

在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23%的被调查者认为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工作性质不一样,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存在管理障碍;35%认为考核指标不同,缺乏协同育人的动力;3%认为职能交叉过多,易相互推诿扯皮;39%认为待遇保障、制度支持等是最大的阻碍。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实施仍缺乏内动力与目标导向,在能力、环境、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两支队伍虽有重叠,但交叉混乱。

在教育、管理、科研和服务的过程中,调查显示,54%的被调查者认为协同育人机制僵化,未能突破壁垒和限制;缺乏常态化机制,呈现分散、临时、低效等特点[8];层级沟通壁垒固化,缺乏监督与激励机制,有些不但无协同效果,还降低工作效率;两支队伍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学科差异较大,易出现观点异向异行,从而相互疏离,导致渐行渐远。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建构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更为紧迫,协同路径更为宽广,协同步伐更为坚定。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同向同行、互鉴互补、互融互通,才能破解困境,完成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的构建。

1.构建逻辑耦合路径,形成融合格局。逻辑耦合是物理学上指部分或全部能量从规定源传输到另一场域所经由的路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并非独立作用,应该是在各育人主体、育人环境中互相作用形成融合格局。首先由全员育人主体角色经全过程育人完成全方位育人的内涵诠释。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作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通过教学、实践与日常事务管理与学生充分接触,伴随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形成闭环式教育过程。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将课程与思政有效融合,全方位导航学生成长成才。其次由“三全育人”总引地位到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具体实践的实际运用。辅导员实施育人过程,主要聚焦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综合能力提升两个维度,结合日常事务管理,建立工作内容体系。专业教师侧重专业知识体系与专业素质能力的系统性建构,其教育场域与教育分工具有互补性。最后由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效能到育人成效的呈现。通过教学方式与教育方法的互鉴,辅导员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重任,专业教师达成文化知识传播的智育提升,两者互促互融,形成耦合共振效应。

2.构建话语契合路径,达成思想共识。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加强沟通配合,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在对话交流中明确育人工作的角色和地位,思考工作岗位的关联性,由思想认同转变为行动自觉。首先破解“两张皮”和“孤岛现象”。克服传统思想的惯性,在互动交流中扩大教育教学的内在需求和双向要求,注重协同意识的培养,在日常教育教学、科研、联席座谈、学术交流等过程共同发声,达成思想共识,畅通交流渠道。其次强化“守渠种田”的责任意识。立足岗位职责,深化理论合作,延伸德育和智育教学,夯实协同合作基础,把握协同育人重要契机,创设协同育人情境,提升协同育人的层次和效率。同时突破层级沟通的壁垒限制,探索合作路径,创新协同形式,打造共商、共建、共话的交流阵地。最后转化“条块分割”为“协同配合”。不断提高“员”的素质,延续“过程”的范畴,拓展“方位”的外延,通过深化理论互学、强化意识培养、转化角色定位,加强育人路径的全过程管理和全方位助力,思考构建多向联动的立体育人路径。

3.构建资源整合路径,建立互补机制。发挥资源的效用和优势,取长补短是协同育人的关键所在。在互补互鉴中形成机制,是协同育人从理念到实践的有力保障。一是政策信息资源。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研讨交流、回顾总结,保障资源共享、信息对称,有效应对、解决新问题、新情况。加强与政府联动、与地方结盟,及时把握政策动向与信息走向。二是学科理论资源。通过进修培训制度,补齐短板,协同发力。充分利用学科理论优势,拓展研究视野,把教学实践、管理实践与思想引领结合起来,全方位孕育理论成果。三是育人成果资源。通过考核评价制度,奖励育人实绩,调动参与协同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理性教育感性化,让隐性教育显性化,实现理论的应用与经验的有效推广,推进学生工作主渠道和课堂教学主阵地协同育人成果的分配与共享。

4.构建载体聚合路径,搭建协同平台。“三全育人”是开放的系统,多元的载体与平台可以更高效地配置系统资源,提升协同育人成效。一是辅导员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协同育人平台。定期发布前沿理论与最新科研成果,组织学术沙龙、主题研讨,搭建交流的平台,促进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空间接触与思维碰撞。二是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研讨交流平台。建立便捷高效的交流反馈平台,保证问题的反馈、信息的输送、方案的解决更直接、更具时效性。三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管理平台。通过共同参与各类学生活动,深入学生群体,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建立起自然、舒畅的相处环境。四是网络课程平台。通过MOOC、智慧树在线学习平台,实现随时随地获取教学资源,协同打造网络育人基地。五是思政教育与专业素养双提升训练平台。通过开展各类活动,考察学生的道德素质与专业素养,协同培育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六是理论宣讲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实践平台。把学科优势转化为实践育人优势,在理论体系中汲取新能量,增强实践载体的新动能。

5.构建党建融合路径,塑造育人堡垒。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探索设立专业师生融合型党支部。将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党员有针对性地融合起来,在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党日活动、党建联盟创建等过程中汲取奋进力量。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行动中集聚教育资源。把专业教师的“双带头人”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结合起来,协同发力,形成先声效应。把党支部创建融入“三全育人”,融合“课程思政”,使党建工作与学生培养方案相结合,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工作的统一,推进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三全育人”的概念、内涵阐释以及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为融促两者的协同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根据育人主体与育人目标,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从政治的高度厘清教育的首要问题,既丰富了“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涵,也深化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研究。通过“三全育人”“协同育人”“队伍建设”互促机制的作用,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教育观,进一步推进落实“三全育人”的实践,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强化协同育人的思想认同与机制保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协同推进。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协同辅导员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