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富,张玉珊,李承义,韦英才*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痹证是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肿胀、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僵直畸形、活动受限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痹证类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涉及范围广泛,它涵盖现代医学上的各种急慢性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火针为《黄帝内经》中的“九针”之一,是治疗痹证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历史久远。如今,火针在临床上同样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痹证且获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就火针在痹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诊疗思路。
火针是将特制针具在火上充分烧红后迅速刺入穴位或病灶部位从而治疗疾病的针法。先秦时期称“燔针”“焠刺”,源于《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同时记载了适用针具,如“大针”“长针”等。至东汉时焠刺被称为“烧针”,张机的《伤寒论》云“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在使用范围也不拘于痹证类病,而“火针”一词首次出现在《金匮玉函经》中[1]。至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火针亦用锋针,以油火烧之”,将“燔针”等统称为“火针”。此后后世均相袭称为“火针”,发展到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云“火针以火烧之可用……其功能治风邪入舍于筋骨间不出者……或用以出痈脓为便”,其已将火针扩展用于治疗外科疮疡、痈疽等疾病,同时期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火针的操作记载最详细,“火针者,《素问》所谓燔针、焠针也……将针频涂麻油,灯上烧令通赤用之。不赤或冷,则反损人,且不能去病也”。清代时吴谦已将火针运用于周身病的治疗,其言“火针者……凡周身淫邪,或风或水,溢于肌体,留而不能过于关节,壅滞为病者,以此刺之,使关节利,大气通,则淫邪壅于经络,风虚肿毒伤于肌体者,皆可去也”。发展至此,火针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且理论基础、针具操作、临床应用、医案总结等皆已发展成熟。到新中国成立后,火针更是发展到鼎盛阶段,针具已由单纯的粗火针发展到中粗火针、细火针、毫火针等,也涌现出贺氏火针、师氏火针、毫火针、电火针等不同流派,加热方式由火加热发展为电热针和激光火针[2],治疗范围也由痹证、经筋病、骨病、痈肿等扩展至内、外、妇、儿、骨、皮肤、肿瘤、眼、口腔等各科疾病[3]。
痹证之名首见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金匮要略》中的“湿痹”“风湿”“历节”皆属于痹证。《医林改错·痹症有瘀血说》记载:“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痹通闭,意为不通,不通则痛,不通则不荣[4]。痹证是因人体正气虚弱,进而被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于肢体、经络、肌肉、关节,壅闭经络、气血,造成气血经络不畅或不荣,以致产生酸疼、胀痛、麻木,甚至关节肿大、活动障碍等症状的一类疾病[5]。本文选定痹证范围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国痹病大全》关于痹证的内容确定,痹证包括风湿痹(行痹、着痹)、痛痹、热痹、虚痹、尪痹、骨痹、膝痹、肌痹、项痹、肩痹、腰痹等。现代医学则称为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皮肌炎、筋膜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6],其特点为急、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人体因各种原因产生炎症因子导致关节、肌肉、筋骨、筋膜等肿胀、疼痛和破坏,病重者可导致残疾和过早死亡[7]。
火针通过加热烧红的针体,将火热直接导入人体,兼得针刺与灸法之效,一方面针刺穴位进行物理治疗,刺激局部穴位、经络,可温阳行气、通经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另一方面以高温火针直捣病灶进行温热刺激,可谓靶向治疗,直达病所,起效迅速[8]。现代研究表明,火针能高温分解致痛物质,调控疼痛系统,调整体液免疫,改善机体内环境,调节血流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控制神经兴奋度,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等。火针借助纯阳火力,无邪则温补阳气、调气补虚,有邪则引邪外出、驱逐邪气。不论风寒湿热虚实瘀,病灶轻重远近及筋结大小,皆可使用[9]。风痹得火则散,风邪入里,数动而乱行,火针刺后,孔穴大开,其门不塞,风邪随孔而散,有疏风祛风之用;寒痹得火而愈,如汤沃雪,除之效速,火热散寒,合寒者热之之义;热痹得火则解,热极得泄,引邪外出,取火郁发之之义;虚痹得火则瘥,如火灼冰而气升,化气行血,有温补气血之效;实证得火则消,如火上炙冰,有行气发散、消癥散结之功;瘀者得火则除,如炼石流金,有温经通络、祛瘀生新之力。火针治疗痹证可谓效如桴鼓,强的刺激调整人体感痛系统;热力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细胞代谢;高温加速炎性物质、致痛物质、病变组织的分解。火针可快速消除和改善病变部位渗出、水肿、浸润、粘连、挛缩、缺血、变性、钙化、纤维化等病理变化,加快局部和整体循环代谢,修复受损的组织和神经[10-11]。
4.1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关节肿胀疼痛、畸形、僵硬等为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学“风湿痹”范畴。王露[12]运用火针焠刺靶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晨僵患者59 例,操作方法:持火针烧红对准晨僵关节伸面靶点位置快速垂直刺入0.2~0.3 cm,至关节滑膜,点刺各病痛部位8~10 个点,出针后无需按压针孔,被刺关节活动数次后拔罐。1 周治疗2 次,治疗12次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8.14%。张韫迪[13]用贺氏火针治疗3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取穴以疼痛关节部位周围阿是穴为主,配合华佗夹脊穴,操作顺序为先用贺氏细火针针刺小关节,再用中粗火针针刺大关节及夹脊穴,每周2 次,交替针刺所取穴位,治疗12 次后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抗链O(ASO)水平明显降低,总有效率达88.89%。孙义玲等[14]运用火针点刺僵硬近端指间关节背面横纹中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1例,每周1次,治疗6次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0.2%,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的52.0%,表明火针可明显改善患者晨僵症状。
4.2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主要侵犯中轴关节的全身性、进行性炎症疾病,以腰骶、脊柱、臀等疼痛、僵硬为主症,甚至脊柱畸形、功能障碍,中医称“大偻”,属“骨痹”类。曾文璧等[15]将46 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3 例予服用塞来昔布胶囊,实验组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的同时予毫火针针刺,取肾俞为主穴,交替使用24 个背俞穴,隔日1 次,每次针刺10个穴,每周3次。结果治疗12次后实验组在降低VAS 疼痛评分、提高胸廓活动度、改良Schober 试验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达100%,高于对照组的91.31%,表明毫火针可有效改善躯体活动度与减轻患者疼痛。彭庆珊等[16]运用火针治疗20 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方法:选颈椎到骶椎的华佗夹脊穴,用火针刺入,间隔1个椎体针刺,左右各1针,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治疗5次后,间隔2 d 继续治疗。结果治疗20次后患者晨僵时间、VAS疼痛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表明火针能减轻患者疼痛,有效缩短晨僵时间。何蕾[17]用火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8 例,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华佗夹脊穴及四肢关节筋骨附着点的阿是穴,每病变部位取3~4穴以中粗号火针刺入,深度为1~1.5 寸,快进快出,需按压针口,使气孔闭合,隔 2 天治疗 1 次,1 个疗程 5 次,每个疗程间隔 7天,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1.25%,止痛效果明显。
4.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称“膝痹”,属“骨痹”范畴,以膝关节疼痛、关节软骨退化和骨病变、滑膜炎症为主要特征。张志强等[18]用刘氏毫火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0例,穴取内外膝眼、梁丘、血海、足三里、膝阳关、阳陵泉、阴陵泉等,以0.35 mm×30 mm刘氏毫火针烧红后刺入,不必行针,留针2 min,隔日1次,每周3次,治疗12次后总有效率为93.33%。俞华等[19]运用火针密刺法治疗65 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穴取鹤顶、梁丘、内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阿是穴,血瘀者加血海,寒凝者加气海,湿阻者加阴陵泉。1 周治疗 2 次,4 次为 1 个疗程,4 个疗程后结果显示火针组膝关节疼痛度、僵硬度、活动度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程刚等[20]运用火针“膝五针”(患侧血海、梁丘、内外膝眼、足三里)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8例,嘱患者取舒适体位,使膝关节稍屈曲,将火针针尖、针身烧至白亮通红时快而准刺进上述穴位,进针深度为0.9~1.5 寸,快进快出,针孔用消毒干棉球轻按片刻,每周治疗3 次,连续治疗4 周。结果总有效率为89.47%,优于普通针刺组的70.00%。
4.4 筋膜炎 筋膜炎,中医称“肌痹”,以病变局部皮肤增粗增厚,肌肉酸重疼痛、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物为主要特征。张剑飞等[21]选取颈肩肌筋膜炎患者53 例,运用0.4 mm×35 mm 的贺氏火针烧针后针刺局部阿是穴、疼痛性硬结、条索状物处,寒湿证加关元、阴陵泉,气血虚者加足三里、血海。每次选2~4穴,左右交替,隔日1 次,共治疗20 次,总有效率为98.1%。姚文平等[22]用毫火针治疗足底筋膜炎35 例,将0.30 mm×25 mm 的刘氏毫火针烧至发红白亮,快速刺入足底筋结点后快速出针并按压针孔,然后按揉周围皮肤至疼痛减轻,患者在平地缓慢行走5 min 左右再针另一筋结点,每次针刺 2~3 个点,隔日1 次,5 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7.1%。
4.5 颈椎病 颈椎病是因颈椎退行性变或受伤后压迫脊髓、动脉、神经,导致项臂疼痛、上肢麻木、眩晕等不适的疾病,中医称“项痹”。孙春梅等[23]采用毫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35 例,穴取颈4~7 夹脊穴、风池、肩井、曲池、中渚、合谷、后溪、阿是穴,将毫火针烧红至透白,迅速刺入穴位,留针数秒后出针用手轻压针孔宣散气血,隔日治疗 1 次,5 次为 1 个疗程,3 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1.4%。张熙等[24]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 例,穴取大椎、颈夹脊、筋结点、颈百劳、肩井、天宗和肩中俞,将0.50 mm×40 mm 无菌刃针烧红迅速刺入穴位及筋结点,疾出不留针,1 个穴点刺3次,筋结点处及周围亦点刺3 次,每次取3 个穴位,病在单侧取患侧穴位,病在双侧则穴位交替使用,隔日1次,治疗8次后患者疼痛积分、疼痛强度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改善均明显改善。
4.6 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属中医“肩痹”范畴。陈迎春[25]用火针治疗风寒湿、瘀滞、气血虚三种不同病因导致的肩周炎各43例,均取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以中粗火针烧红速刺,7 d治疗2次,结果治疗5次后3组患者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均明显改善,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100%和95.3%。杨嘉恩等[26]将肩周炎患者分为两组,火针组35 例用传统刘氏毫火针疗法治疗,取穴肩贞、肩前、肩痛点(肩胛骨外缘中点)、肩髃、臑俞、阿是穴;动痛穴组36 例在火针组基础上加用毫火针针刺动痛穴(肩部活动时最痛点)。隔5 d 治疗1次,治疗6 次后火针组总有效率为88.57%,动痛穴组总有效率为91.67%,效果显著。
4.7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纤维环破裂致髓核突出刺激、压迫坐骨神经,导致以腰部疼痛,单侧下肢或双侧下肢麻木、放射痛为特征的疾病,属中医“腰痹”范畴。陈振等[27]用火针针刺双侧华佗夹脊穴(L4~S1)及患侧秩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治疗足太阳膀胱经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连刺垂直点刺3 次所取穴位后按压针孔片刻,每周治疗2 次,4 周后总有效率为89.29%。贺前松[28]用火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患者32 例,主要取环跳、腰俞、肾俞、腰阳关、阿是穴,伴下肢麻痛加委中、飞扬、承山及昆仑;骶髂部痛甚者加长强、双侧殷门及承扶。每天治疗1 次,每次选3~6 个穴位,治疗7 次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临床总有效率达93.75%,表明火针能有效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炎症反应,改善疼痛。
痹证范围广泛,囊括病种繁多。目前西医治疗以药物、手术为主,口服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长期服用可出现恶心、肝肾损害、胃溃疡等副作用,短期止痛效果明显,但不能阻止疾病进展;痹证晚期关节严重畸形时需行手术矫正治疗,患者经济压力大。火针将针的机械刺激与火的温热刺激强强联合,借“火”之力刺激穴位或局部病灶点,直接激发经气,鼓舞血气运行,温壮脏腑阳气,使气血畅通,通则不痛,火针已成为了治疗痹证的重要外治手段。相对于单纯使用毫针针刺、电针、中药等治疗手段来说,不同类型、不同操作手法的火针治疗痹证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缩短病程。相对于西医的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法,火针治疗痹证费用较为低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目前火针治疗痹证的研究较多,但大部分为临床疗效的观察研究,且样本量过少,缺乏长期疗效观察,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欠缺,缺乏大数据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在设计严谨的科研方案下,加大样本量,观测相关的实验室指标数据,尽可能客观评价疗效,探究火针治疗痹证的机理,更好地指导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