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娟 ,陆 敏 *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2.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C)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慢性腹痛和排便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约为1.4%~11.5%,呈逐年上升趋势[1]。本病西医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被认为是内脏高敏感、胃肠动力不足、肠道感染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多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疗一般使用促动力剂、解痉剂、缓泻剂、益生菌等,治疗疗程较长,患者长期服用上述药物会出现机体不耐受、副作用多、远期疗效差等问题[2]。中医认为本病与情志失调、饮食失宜、脏腑虚损等有关,可分为肝郁脾虚、肝郁气滞、脾胃虚弱等证型,治疗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近年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IBS-C 具有较好的疗效,中西医药物联用能够降低IBS-C 的复发率,改善患者症状,减轻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4]。本文从中药复方联合西药、中药复方联合西医非药物治疗、中成药联合西药、中医外治联合西药四个方面对IBS-C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临床上运用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IBS-C具有较明显的效果。张雷永[5]将168 例IBS-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予口服肠道微生态调节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口服补中益气汤(组成:党参、黄芪、白术、当归、柴胡、甘草、陈皮、升麻),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优于对照组的78.57%(P<0.05),且观察组的腹痛、腹胀、便秘积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杜艳丽[6]将84例IBS-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三部六病调肠方(组成:柴胡、黄芩、紫苏子、党参、陈皮、白芍、木香、川椒、川楝子、大黄等),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王雪娇等[7]选取90 例IBS-C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观察,对照组30 例予口服双歧杆菌,中药组30 例予大柴胡汤加减(柴胡、枳壳、黄芩、白芍、生姜、郁金、香附等)口服,联合组30 例予双歧杆菌联合大柴胡汤加减口服,结果发现联合组比对照组及中药组更有效地改善IBS-C 患者的临床症状(腹痛程度、腹痛次数、排便情况、精神心理状态),疗效更优(P<0.05)。陈丽娜[8]观察柴芍四君子汤(柴胡、白芍、党参、生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等)联合聚乙二醇散剂治疗IBS-C的临床疗效,对照组予聚乙二醇散剂口服,联合组予聚乙二醇散剂联合柴芍四君子汤治疗,治疗2 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优于对照组(P<0.05)。以上研究表明通过辨证论治,运用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为治疗IBS-C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西医外治的应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IBS-C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覃露[9]将80 例IBS-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西药组、生物反馈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 例,3 个对照组分别予加味资生丸(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黄连等)、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组则予加味资生丸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4 周后比较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中药组为90%,西药组为70%,生物反馈组为7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黄祖美[10]将120例IBS-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口服调气清热方(组成:蒲公英、黄连、枳壳、杏仁、柴胡、生地黄、火麻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其排便时间、症状积分及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用调气清热方的对照组(P<0.05)。吴娟等[11]运用大肠水疗联合中药灌肠治疗IBS-C,将大肠水疗机按照一定参数设置对大肠进行2~3次灌洗,最后将中药灌肠液(大黄、黄芪、黄芩、黄连、白术等)注入肠道。以果导片为对照组,以大肠水疗机联合中药灌肠为观察组,治疗20 天,停药1 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症状(便秘、腹痛、腹胀)明显减轻,且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以上研究表明了西医非药物治疗联用中药复方治疗IBS-C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目前,已有指南证实中成药能够有效治疗IBS-C[12]。鞠中斌[13]将104例IBS-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 例,对照组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气滞胃痛颗粒(组成:柴胡、醋延胡索、枳壳、醋香附、白芍、炙甘草等),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症状(腹痛、腹胀和排便次数及粪便性状)改善程度和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余红涛[14]观察健脾疏肝丸(药物组成:党参、赤芍、山药、郁金等)联合马来酸曲布汀片治疗IBS-C的临床疗效,与单纯使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作对照,结果发现联合用药总有效率优于单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P<0.05)。郭婉薇[15]将60 例IBS-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 例,对照组予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六味能消胶囊(主要成分:大黄、诃子、干姜、藏木香、碱花、寒水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优于对照组的83.3%(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腹胀、腹痛、粪便性质、排便频率)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冯涌等[16]观察四磨汤口服液联合莫沙必利片治疗IBS-C 的临床疗效,与口服莫沙必利片作对照,治疗6周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8%,且观察组临床症状(腹痛、腹胀、大便艰涩不畅、排便不尽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蒋允丽等[17]将60例IBS-C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A组及B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A组予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对照B 组予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及莫沙必利,观察组予复方嗜酸乳杆菌及莫沙必利联合芦荟珍珠胶囊(药物组成:芦荟、木香、珍珠)治疗,治疗1 周后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A 组的35%及对照B 组的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以上研究得出结论:中西医药物联用的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疗法治疗。中成药是对传统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其疗效肯定,简单易携,在中医药治疗IBS-C中发挥了独特优势。
中医外治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药物、手术或者配合一定器械,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穴位埋线、熏洗等。何磊等[18]将60 例IBS-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予奥替溴铵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针刺治疗(穴位: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公孙、内关等,左右交替取穴),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P<0.05),且观察组患者腹痛、腹胀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窦欣等[19]将70 例IBS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4 例予口服伊托必利片,观察组36 例予隔姜灸(部位:脐部)联合伊托必利片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优于对照组的82.3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柴晟等[20]将70 例IBS-C 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5 例,对照组予乳果糖口服,观察组予穴位(大肠俞、天枢、支沟、足三里、丰隆等)埋线联合乳果糖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86%(P<0.05)。于姣等[21]将70例IBS-C 患者随机分为乳果糖组(单纯予乳果糖口服液口服)和乳果糖联用中药灌肠组(灌肠方组成:白及、红藤、地榆炭、生山药、木瓜、槐米、败酱草等),结果发现联用组总有效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P<0.05),且联用组能明显降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腹痛/不适评分和便秘评分,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外治法作为辅助疗法,联用西药,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为IBS-C的治疗拓宽了思路。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西医学以明确诊断、探索病因和对症治疗为主要优势,两者的相互贯通使双方优势发挥了更大效果,优化了IBS-C 的治疗方案,具有毒副作用小,临床疗效显著、降低复发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等优点,有利于患者病情好转,节约了医疗资源,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在现阶段,IBS-C 病理生理学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存在样本量有限、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诊疗方案以及疗效评价标准尚未完全统一等问题,因而科学严谨性仍需进一步加强。今后应开展大量基础实验研究和大样本临床观察研究,深入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IBS-C的病理机制,规范中西医结合治疗IBS-C的诊疗标准、疗效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