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韵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指导 丁 慧
痤疮是一种以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为特点的损美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颊、额部、前胸后背等处,皮损类型包括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常伴有皮脂溢出以及毛孔粗大。痤疮在青年男女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因其多发于面部,影响美观,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西医目前主要从抗菌、抗炎、改善皮脂腺的导管角化与脂质分泌、抑制雄性激素等角度进行治疗,常使用抗生素、维A 酸类、激素等药物[1]。除了西医治疗,中医在痤疮的临床治疗上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色。现代中医将痤疮归为“肺风粉刺”的范畴,根据病机不同,分为肺经风热、湿热蕴结、冲任不调、痰瘀结聚等证[2]。有调查显示[3],岭南地区男性痤疮多为湿热蕴结型,表现为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痒痛,皮损以红色丘疹、脓疱、囊肿、结节为主。丁慧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皮肤美容相关工作近三十年,对治疗岭南地区痤疮有着独到的见地。针对岭南男性湿热蕴结型痤疮,丁慧教授主张运用通利下焦之大法,佐以开宣肺气之品,同时注重健脾扶正,收效甚笃。笔者有幸侍诊,获益匪浅,特将丁慧教授的治疗思路与经验总结如下。
岭南地区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的特点,常年受暖湿气流影响,潮湿多雨,且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高,易产生地表高温蒸腾之湿气[4]。故在岭南地区常见湿热之邪偏盛。清代何梦瑶曾在《医碥·中湿》中有言:“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地卑则潮湿特盛,晨夕昏雾,春夏淫雨,人多中湿。”炎方土薄,热则耗气;濒海地卑,湿则碍脾,如此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造就了岭南人脾气虚弱兼有痰湿的体质[5]。此外,岭南地区鱼虾海产丰富,故岭南人民嗜食各类海鲜等凉润滋腻之品;岭南气候炎热,易感受暑热之邪,因此岭南人民喜饮凉茶以清热解毒[6]。但岭南人受地理环境影响,先天体质偏颇,脾运不足,若过食滋腻、过用寒凉,极易损伤脾阳,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加之现代人生活方式上存在好逸恶劳、起居无常、饮食不节等弊病。脾主四肢,四体不勤则脾运难旺;脾主运化,饮食不节则脾气内伤。如此失于保养,则脾胃虚衰,运化失职,水湿易内停中焦。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即男女阴阳属性不同,男性主阳属气,偏热;女性主阴属血,偏寒。故男性感邪易从阳化热,中焦水湿停聚,湿性黏滞,不易祛除,故停聚日久易成湿热之邪。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阳明经多气多血且循行于面部,故中焦湿热之邪易循阳明经上熏于面,外发皮毛,而为痤疮[7]。
《灵枢·痈疽》云:“热胜则肉腐,肉腐则成脓。”男性机体阳气偏旺,同气相求,湿热上传颜面则热盛肉腐,故男性湿热蕴结型痤疮的皮损常表现为化脓性,如脓疱、囊肿、结节,并伴有皮肤油腻、潮红。许多医家为尽快缓解患者症状,在治疗上经常投以大量清热凉血的药物[8]。然在岭南地区诊治此病时,需谨记“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的“治法总宜辨体质阴阳,斯可以知寒热虚实之治”。此型痤疮虽为阳证,但岭南人素有脾虚内湿之体质,纵使面对男性痤疮患者热象偏重的皮损表现,仍需虑其本虚。体质的偏颇往往影响着病情的发展转归,医者应时时谨记,细细体察,防止过用苦寒伐伤脾阳;且湿热之邪胶着难解,若过用寒凉,必使湿邪寒凝,阻塞三焦气机,而致湿阻、凉遏、寒凝甚至冰伏之变证[9]。
丁教授认为此型痤疮属本虚标实,以湿热实邪为标,脾气虚弱为本,治疗上不可过用寒凉,可运用通利下焦之法使得邪有出路,并佐以开宣肺气之品,疏通玄府气机;同时注重健运脾气,解决内湿之源。
2.1 通利下焦,外导湿热 《温病条辨》云:“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所谓因势利导,是指要根据病邪的特点,给邪以出路,才能驱邪于外。然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湿为阴邪,其性趋下,看似矛盾的两者,治疗上应如何取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到“火郁发之”。后世张景岳注解:“发,发越也……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火性燔灼炎上,致热盛肉腐,此热如何发之、解之?首先需要辨别热从何来。此病之热乃“积湿成热”,源自中焦内湿盘踞,郁久化热,循经上传,而发于颜面。叶天士言“热自湿中而来,徒进清热不应”“热自湿中而出,当以湿为本治”。故此病治疗重点应着眼于湿,湿为热之有形载体,湿去热消,热随湿解,如此便可釜底抽薪。治湿虽有“开鬼门”“洁净腑”两大方法,但因湿热胶着难解,且源自中焦,发汗恐难直切病所,故“随其性”“因其势”,以通利下焦为大法,引导湿热之邪从水道而出。
用药方面,丁慧教授善用车前子、泽泻、通草、黄柏、知母、牛膝。其中车前子、泽泻、通草为清热利尿之药,是通利下焦之关键。然利湿常有伤阴之弊,故佐以黄柏、知母来增加滋阴清热之效力。《本草纲目》记载:“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此药对行于下焦,清热而不致冰伏,滋阴而不助湿热。再配合牛膝引药下行,使得湿热之邪从下焦而解。若湿热日久导致阴液耗伤,产生阴虚湿热的变证则可根据患者舌脉与二便的情况,及时调整利尿药物的用量,避免利湿伤阴。必要时佐以地骨皮、银柴胡等滋阴清热之药[10]。
2.2 开宣肺气,解郁导浊 湿邪重浊黏腻,易阻滞气机出入升降,而气机不畅亦会加重湿阻,故治疗上亦需兼顾调畅气机,其中宣发肺气尤为重要。其一,痤疮发于皮毛,肺在体合皮,湿热循经上传壅遏气机,导致气门开阖失常,肺气宣发受阻,水谷精微无以外布,湿热实邪无以外泻,郁邪于内。若肺气得以宣发,则毛孔内气机条畅,有助于疏散凝滞肌表之湿热实邪。其二,肺为水之上源,可调节机体水液代谢。虽然此病祛湿不必依赖解表发汗之法,但宣通肺气可起到“提壶揭盖”的作用,亦有助于通利下焦。
临床上,丁慧教授常选用防风、桔梗以开宣肺气。《本草汇言》记载:“防风辛温轻散,润泽不燥,能发邪从毛窍出。”防风药性辛甘而温,善祛头面风邪,亦取其“风能胜湿”之意。风药属木,走窜力强,可开通玄府气机,外散湿浊。且此药药性升浮,可助脾气升腾,调节脾胃的气机升降[11],正如李东垣所云“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且防风为“风中之润药”,散而不燥,无助热伤阴之弊病。桔梗归于肺经,其性亦升散,长于宣肺排脓,可行气分之滞,用之可上达头面,促进痤疮排脓而愈。国医大师禤国维认为痤疮与外科痈脓相似,桔梗可作用于痤疮的整个病程:成脓期,桔梗可载药上行以养头面,加速脓头成熟;破溃期,则可养血排脓,使得痤疮排脓而生新[12]。现代药理研究[13-14]亦证实了防风、桔梗具有抗炎作用。此外,针对脓疱、囊肿样皮损,还可以运用火针辅助疏通阻滞毛孔的湿热之邪。火针的温热刺激可促使脓液外泄,改善局部气血运行,发挥去腐生新的作用[15]。
2.3 健运脾气,扶正治本 薛生白曾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若湿热之证,不夹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此型痤疮亦是如此。且在五行关系中,脾为肺母,母病及子,湿热传肺,发于皮毛,痤疮乃成[16]。故脾虚为此病致病根本,治疗上当兼顾健脾扶正。
张仲景于《金匮要略》中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然此病为内湿化热,湿热俱存,亦不可温阳太过,助热伤阴,应以助运脾胃为主。可选用苍术、白术、茯苓、半夏等燥湿健脾之品,辅以厚朴、陈皮等理气畅中之药,助中焦脾胃恢复运化之能。石菖蒲、远志常取其安神定志、化痰开窍之功以治疗痴呆、健忘等神智异常相关疾病[17]。而丁慧教授在临床中发现,此药对的化痰祛浊之力亦能用于湿热蕴结型痤疮。石菖蒲性味辛温,辛能开泄,温能胜湿,可化湿理气,开胃宽中。远志亦取其辛能醒发脾气,豁痰祛浊,二者相济,顺气开壅,打破痰湿壅遏困脾之局面。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远志总皂苷可减轻湿阻中焦型大鼠的胃黏膜损害、促进脂质代谢[18],石菖蒲具有促进胃肠道运动等作用[19],二者均可对消化系统产生正面的影响,促进脾胃运化。
患者,男,22岁。2020年5月10日初诊。主诉:面部痤疮5 年余。现病史:缘患者17 岁后面部开始散发红色丘疹、脓疱,曾长期服用清热解毒类凉茶、外用“祛痘”产品,从未系统就医,病情迁延不愈,逐渐加重。现患者面部多发脓疱样痤疮,伴有结节、囊肿形成,色红,时有痒痛,面部潮红伴油光,纳眠尚可,小便尚可,时有便秘,时有大便不成形,便质偏黏。舌红,苔黄腻,舌体偏胖有齿痕,脉滑数。既往史:既往体健,无特殊。个人史:生长于广州,平素喜饮凉茶,喜食煎炸油腻之物,从事专职司机工作,经常熬夜、饮酒。诊断:痤疮,中医证型为湿热蕴结。处方:车前子10 g,泽泻10 g,通草5 g,黄柏10 g,知母10 g,牛膝15 g,苍术15 g,麸炒白术15 g,法半夏15 g,陈皮10 g,姜厚朴10 g,茯苓15 g,石菖蒲15 g,制远志15 g,桔梗10 g,防风10 g,瓜蒌皮10 g。7剂,每日1剂,煎煮2次,早晚空腹分服。配合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每次2粒,3次/日;葡萄糖酸锌片,每次1粒,2次/日;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每次1粒,1次/日;异维A 酸软胶囊,每次1粒,2次/日。医嘱:①少食甜食、乳制品及辛辣煎炸之物;②用温水和弱酸性洗面奶洁面,在有粉刺的地方用纯棉小方巾轻轻揉搓,洁面后使用保湿类护肤品,注意防晒;③保持规律作息,加强运动,避免熬夜、饮酒。
二诊(2020 年 5 月 17 日):患者服药 7 剂后,面部油光、潮红减轻,少量新发红色丘疹,未新发囊肿、结节,原有粉刺部分吸收,部分转化为小脓疱,原有结节较前缩小,部分囊肿已成脓,触诊有波动感,仍有面部瘙痒,纳眠可,小便可,自觉大便较前顺畅。舌质偏红,苔黄腻较前减轻,舌边齿痕稍减,脉滑数。原方加白鲜皮15 g,以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予14 剂。并配合火针局部治疗已成脓痤疮。再次向患者强调生活方式对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嘱患者少食甜食、乳制品及辛辣煎炸之物,加强运动,尽量避免熬夜、饮酒。
三诊(2020 年5 月31 日):患者服药14 剂后,面部瘙痒较前减轻,皮肤油腻改善,皮损基底潮红好转,囊肿、结节较前明显缩小,新发丘疹较前减少,纳眠尚可,小便可,大便较规律,质软成型。舌淡红,苔微黄偏腻,脉势较前和缓。原方基础上减车前子以防利尿伤阴,继续服用14剂。
因工作原因,患者有时难以避免饮酒、熬夜,故症状偶有反复,但总体病情逐步好转。运用上方加减治疗3 个月后,患者面部无潮红痒痛,偶有散发1~2 个炎性丘疹,无再发囊肿结节,基本痊愈。半年后随访,患者偶有新发炎性丘疹,未再复发囊肿结节。
按:患者为青年男性,皮肤油腻,基底潮红,痤疮皮损特点为化脓性、炎性,包括脓疱、囊肿、结节等类型。《医宗金鉴》言:“阳明主面,热邪蒸越,故面垢也。”面垢即面部皮肤油腻,如蒙油垢。湿热循阳明经上传头面,故见面部潮红、油光;湿热实邪阻络,玄府气机不通,郁热腐肉成脓,则见脓疱、囊肿、结节;大便时有秘结、时有稀溏,是湿热长期困于中焦的表现,热偏盛则便秘,湿偏盛则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亦是湿热蕴结之佐证。
详询患者病史、细观患者舌象之后,可知湿热实邪之外亦存在脾虚之本。患者生长于岭南,长期感受湿热之邪,素有脾气偏虚的体质,起病时恰逢男性青春期气血旺盛,“少年气充,而生疱疮”,但自以为痤疮为“上火”所致,服用大量清热解毒类凉茶。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过用寒凉,伐伤脾阳,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内生;湿亦为阴邪,且脾喜燥恶湿,如此一来脾阳更微,脾失健运,湿邪留恋体内,日久逐渐酿为湿热。加之患者工作后多坐少动、缺乏体育锻炼。脾主四肢肌肉,安逸少动则气机不畅、阳气不振,从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并且患者有饮酒、过食肥甘厚腻等行为,脾胃失于保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云:“但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脾气本虚,再遇苦寒、生湿之物,自然难以运化,使内湿长期积聚体内。患者舌体偏胖,舌边有齿痕,亦为脾虚内湿之象。
综上所述,此证为本虚标实,湿热为标,脾虚为本。中焦湿热胶着难解,湿热壅遏玄府气机,此时唯有通利下焦,宣肺解郁,再健运中焦,从根本解决内湿之源,方可解此困局。方中车前子、泽泻、通草清热利尿,导湿热从水道而出;黄柏、知母清热滋阴,既加强清热力度,又可防止渗利过度损伤真阴;牛膝引药下行;苍术、麸炒白术、茯苓、法半夏燥湿健脾;陈皮、姜厚朴理气畅中,助运脾气;石菖蒲、制远志、瓜蒌皮加强豁痰祛浊之力;再佐以防风、桔梗宣肺气以通调水道,托脓疮以外透湿热。如此肺气得宣,郁热得解,水道畅通,湿有出路,脾胃健运,无生内湿,痤疮乃愈。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地域诊治之时,往往治疗也不尽相同。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与饮食文化,造就了岭南人脾气偏虚的体质,故诊治岭南地区疾病常注重健运脾气。岭南男性湿热蕴结型痤疮患者,素有脾虚体质,而好逸恶劳、过食肥甘、起居无常等现代生活方式更加重了脾虚之本,致使脾胃枢纽气机不畅,运化功能受损,水液代谢失常,最终导致内湿停聚,日久化热,湿热上熏于面,发为痤疮。治疗上,丁慧教授主张以通利下焦为主,引导湿热实邪外泄;辅以开宣肺气之品,疏通玄府气机;同时燥湿健脾、理气开壅以扶正治本,解决内湿之源。并且医者应时时虑其脾虚体质,遣方用药谨防苦寒伤阳。此外,还应注重对患者的健康宣教。青年男性正处于身体机能的全盛时期,皮肤油脂分泌旺盛,但常因为护肤知识的不足,错误地使用刺激性强的碱性洁面产品和不正规的“祛痘”产品,使得痤疮雪上加霜。因此,正确的皮肤护理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亦是预防痤疮、治疗痤疮、防止痤疮复发的重要环节。如此标本兼治,方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