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娜
(苏州科技大学 教务处,江苏 苏州 215009)
新公共管理是针对传统管理理论提出的有别于传统管理理论的自由化、市场化理论。这一管理模式有着浓重的效益导向要求,如欧文·修斯在《公共管理导论》中所言,新公共管理的内涵是具有灵活的组织、人事、任期和条件,采用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监督,以最大程度上的市场化、自由化手段完成去行政化的职能。既然是市场导向、效率导向,那么自然而然的,服务意识便是其标榜的重要管理理念,这标志着公共管理将从制约型转变为服务型。[1]
新公共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强调灵活性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互惠,是其增强管理的主要思路。同时,强调管理的专业化,聘请职业管理人(经理人)能够使得管理更趋科学内涵;强调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场域的关系转换,即公共部门的管理要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还要处理好管理者内部部门之间的关系。[2]概而述之,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五个核心特征是:建立多元结构的行政主体、扁平化的组织形态、灵活的人事聘用制度、专业化的行政管理者、强调行政的社会职能。新公共管理理论出于马克思·韦伯的“系统论”管理思维,与福柯和泰勒的管理科学原则不同,其更为强调在全局概念下组建一个自运行的行政管理系统,同时这个系统可以有效发挥执行人的个人才智。相较于传统的科层结构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更为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多样性、互补性、系统性、协调性特征。表现在行政管理方面,可以增加教学管理的行政效率;表现在教学方面,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架构,使得教学管理更为人本化。
公共管理视域下,市场中的产品分为公共产品与私有产品,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萨缪尔森研究表明,社会成员使用公共产品并不影响其他成员使用公共产品,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高等教育资源虽具有稀缺性,但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所以,高校中存在的公共产品符合公共管理理念,在公共视角下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符合高等教育性质。[3]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可将高校看作公共组织,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则为公共服务,其产生的公共产品面向社会成员,并且可供任何人使用、消费。
1.重构教学管理组织
教学管理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具有多层次、多目标和组织活动开展的多序列性特征。因此,教学管理组织重构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构建学习型组织作为构建教学管理组织的目标。学习型组织具有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与开放性等特征,可使教学管理工作具有较强应变性、可靠性与有效性。高校在构建学习型组织中应立足教职工自愿的基础上,结合教职工个人成长对组织成功的价值,创设能够鼓励教职工发展的组织环境,并推动教职工树立勇于超越自我的意识,引导其不断调整、完善自我。在此过程中,高校应鼓励组织成员主动表达自身意愿与想法,以开放的心态融入学习型组织中。教师是开展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主体,可为推动教学改革工作注入新动能,因此,高校还应依托学习型组织定期组织集体学习活动,为教师创设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的环境,使教师成为教学管理中真正的学习者与研究者。第二,构建网络化结构体系。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构建网络化结构体系带来了新机遇,高校应依托组织沟通网络将新知识在组织内部迅速传播,使知识共享,同时使规范的组织行为成为常态,并在组织内部推广新的行为准则与行为方式。为避免使管理层直接依托权力向下属部门分配任务,应通过整合、分析、传播组织信息与知识的方式开展网络化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2.面向教学管理者开展培训工作
第一,鼓励教学管理人员主动提高自身学历,并在学习时间与学习经费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第二,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对于岗前培训,深化培训内容,使其包括教育理论知识、管理学知识、公共管理理论与心理学知识等,可采用专题讨论、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案例分析、开展实操训练、与同类院校携手举办交流会、举办专题讲座等培训形式,进一步拓宽教学管理人员知识面,帮助其构建完整、全面的管理知识体系,为其在工作中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夯实基础,使其入职后能快速融入工作岗位。对于高层管理者,可组织其到同类一流高校参观学习,使其了解国内外最新教学管理理念以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趋势,拓宽管理视野,强化管理能力与洞察力。对于中层管理者,可采用内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国内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使其系统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内容,全面提升中层管理者任务执行能力与领导能力,确保教学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对于基层管理者,应通过内培与自培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充分开发、利用网络培训平台,鼓励基层管理者利用业余时间自觉主动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强化基层管理者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第三,举办年度教学管理研讨会,根据高校教学改革方向与实际情况确定研讨会主题,及时更新教学管理理念与开展方式,确保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第四,举办专项能力提升培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运用现代化办公手段的能力与人际沟通人力。
3.权力重心下移
适当分散权力,使各利益群体都拥有一定权力,有助于确保教学管理民主化与决策科学化。第一,构建隶属校长领导的教学管理决策咨询机构,以及研究新时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机构。第二,在决策过程中注重教职工与学生的参与。决策者可依托教学管理决策咨询机构与教职工、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期望和要求,引导其为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检查、师资培训等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三,注重协调教学管理人员上、下级以及其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争论时应采用前述主体讨论的方法解决问题,切实落实民主管理理念,使高校基层能尽快适应全新教学管理工作,并为自身发展寻求动力。
4.结合思政教育展开工作
第一,丰富思政教育内容。高校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思政教育内容针对性与影响力,并根据公共管理理念不断调整思政教育内容,为教学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筑牢根基。第二,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高校应提高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收集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中,提高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化思政教育实效性,为优化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夯实基础。[5]第三,创新思政教育开展路径。推动教学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结合首先应提高对公共管理价值的认同感,结合公共管理理念与线上教学经验开展线上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为高效开展相关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同时,线上教学还可确保教师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变化情况与实际学习情况,为优化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坚实保障,为教学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结合夯实基础。
5.构建服务对象充分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
(1)建立校务信息公开系统。首先,教学管理部门应确保信息公开、透明,依托校报、学校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等公布教学管理各种规章制度、服务信息、办事流程等,帮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自身需要的信息。其次,有效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信息化与规范化发展。积极建立教学管理电子档案,分类整合各类文件资料;建立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高效开展学生成绩管理、分析、存档等工作。
(2)引入第三方监督。第三方监督的意义是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监督评价中对教学管理起到督促作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到优化作用。一方面,构建完善的学生监督体系,拓宽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渠道,保障学生的监督权。在制定学生管理规范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决策时应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广泛征集学生建议,适当采纳合理部分,对无法采纳的部分应予以说明理由,争取学生理解。另一方面,确保学生反馈渠道的便利与畅通,允许学生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反馈信息,确保学生反馈意见能够得以传达,构建民主决策、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新格局。此外,还应形成开放性学校管理体系,使学生家长能够参与到教学管理相关决策中。为此,高校应积极组建常态化机构执行监督职权,有效引导高校教学管理实现民主化。
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与教育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应把握改革黄金期,认识到立足公共管理视角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根据本校实际发展情况有选择地借鉴公共管理理念,通过重构教学管理组织、面向教学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工作等策略开展教学管理,并以权力重心下移、将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构建服务对象充分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等方式深化教学管理,提升高校各级教学管理水平,强化高校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