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芳(教授)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江苏苏州 215104)
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除常规获取学历证书外,积极取得多种类型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贯彻落实“职教20条”提出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要求,教育部等部门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方案》,标志着“1+X”证书制度试点正式启动,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先后发布了四批“1+X”证书制度试点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其中涉及到财会类专业的有14个。“1+X”证书制度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全新制度设计和重大改革举措,其关键是“书证融通”。如何建构“1+X”证书制度下书证融通体系,对于培养符合数智化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财会人才,意义重大而深远,已成为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研究方向。
书证融通是指将代表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的学历证书与体现拓展性和补充性作用的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合和贯通。财会类专业的书证融通是将体现会计行业前沿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要求的财税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校学历教育进行有效对接,从而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财会人才的迫切需要。财会类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证书包含有会计专业资格证书、会计职称证书、国际认证的会计证书、行业企业领衔的职业评价组织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及学校认定的一些证书,因面广、量大,既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的需要,也可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不同需求。狭义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是指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由职业评价组织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就是“1+X”证书制度下X指向的证书,目前已发布的财会类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都是直接与大数据、信息化和智能化等会计行业的新态势与新动向对接,充分体现了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希望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报考“X”证书,并通过组织有效的教学和培训,提高证书通过率,拓展就业途径,提升就业竞争力。
随着大智移云物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行业正面临由传统的核算、报告职能升级转型为价值管理、价值创造的智能财税、财务共享、业财融合。因此,对于财会类专业来说,其书证融通是双向的,一方面,将体现真实财税工作岗位和企业动态业务资源的证书内容通过梳理、整合、分解,嵌入到学历教育课程体系中,实现与会计业态升级转型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通过书证融通,分析提炼形成数智化时代会计行业用人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按照学历教育固有的逻辑架构,发挥学科整合优势,赋予“X”证书教育职能,从而精准对接智能化大数据财税职能岗位的需求,缓解财会类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随着科技驱动财务转型,传统的财务核算工作将部分被财务机器人所取代,社会需要更多复合的管理型财会人才,“1+X“证书制度正契合了当今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要,更注重会计职业的认同、感悟和规划。以“财务共享服务证书”为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不同等级的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敬业专注的工匠精神。因此,做好书证融通,应坚持以德为先,重点培养与提升会计职业道德、职业习惯与职业作风,对于学生,不仅教之以“术”,更要授之以“道”。
目前负责X证书的第三方社会培训评价机构,往往依托于行业企业强有力的产业背景,有雄厚的专家团队和丰富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经验,高职院校通过与其有效对接,可实现双方的紧密融合。以“X”证书为桥梁,及时将智能财税、财务共享、财务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业态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对接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加强与职业评价组织的合作,协商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商课程体系重构,协同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共同探索真项目、真数据、真操作、真交付的创新式教学模式,实现双元内容的无缝衔接,最终达到共同培育复合型财会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提升财会类专业产教融合的深度、广度。
将财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各个等级分别设置为若干门独立的课程,分别置换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相关课程,以“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初级证书”为例,对应财税共享、服务共享、智能应用三个工作领域设置三门实训类课程,分别转换为“会计岗位技能实训”“纳税申报技能实训”“会计综合技能实训”等,嵌入学历教育课程体系。这类融通方案通常适用于“1+X”证书试点期,由于与X证书关联的知识和技能,已通过前期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后期专门化课程的强化训练,通常学生都可以获取初级或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另外,如果“X”证书内容与学历教育课程融合点较低,与现有课程体系很难确立一定的对应关系,如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往往也需要单独开设专门化的课程。
将“X”证书相关内容打散知识点和技能点嵌入多门课程,但由于财会类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与X证书确定的工作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必须通过课程置换、强化、补充、拓展等方法融合对接到学历教育的相关课程中,通常初级证书涉及的都是财会类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程,如会计基础、纳税实务、经济法、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等,融入相对比较容易,而中级证书具有一定难度,且与现有课程匹配度不高,往往需要经过较大的改造。这类方案通常适用于经过“1+X”试点后的成熟阶段。虽然X证书内容已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中,仍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一定课时的考前强化训练,既可提高证书通过率,又相当于让学生开展了一次校内模拟顶岗实习,为缩短岗位适应期打下扎实的基础。
随着财务转型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必须秉持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并重的新理念,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实现“1”与“X”的深度融合和有效对接。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于既要具备财务和业务两方面的知识结构,还要具备管理会计思维、拥有数据分析能力和智能应用能力,更应具备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和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职业面向上,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若干关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而成为能胜任财会领域若干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全面梳理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形成以大智移云技术为支撑的适应财务转型需要的财会类专业“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目前已发布的财会类X证书等级标准看,其涵盖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与现有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不能完全匹配,往往出现多门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因此,必须对照体现会计职业标准的“X”证书标准,调整修订专业教学标准,重构“1”与“X”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首先,整合课程内容。精简部分会计核算类课程,由此节约的课时可用以嵌入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操训练的部分内容;改造传统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加入大数据、财务共享、业财融合等时代元素,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开发新课程,增设一些信息技术类的铺垫性课程,对于与现有课程匹配度不高的内容,则需要单独开设X证书专门化课程。
其次,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与初级、中级乃至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梳理会计类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所涵盖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部分模块分别融入“会计基础”“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程中,将有一定提升度的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部分模块分别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财务会计”等专业核心课程中,在专业拓展课程中可安排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项目甚至跨专业的职业证书培训项目,满足学有余力学生多样化选择的需要,构建形成“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X证书专门化课程”纵横交错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书证融通课程体系。
现有的财会类X证书,均与会计行业实际操作的平台对接,因此,高职院校应坚持以“1+X”证书制度为导向,联合会计行业和X证书评价培训组织,营造智慧学习环境,积极推进任务驱动式、案例式、体验式、团队学习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加强对传统会计教学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基于书证融通方案的不同选择,教学实施的方式与方法也应随之调整,采取微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等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开展教学与评价,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联动,实操训练则借助X证书培训平台,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规范性操作,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而对于单独设立X证书专门化的课程,教学中应以X证书培训平台为主阵地,通过“工作准备-任务场境-实践操练”的不断交替和延伸,既强化了知识的应用,又使实践操作体验感更强,更能提升证书通过率。
第一,充分挖掘财会类专业校内现有的教学资源,梳理已有的实训教材、实训平台和实训设备,根据X证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整合,有选择地引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平台,将学校现有的实训操作平台通过部分替换,与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平台打通或融通,实现与会计实际工作的接轨。第二,在引进X证书考证教材的基础上,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研发体现新型会计岗位职业要求并融入“1+X”证书制度要求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以工作领域任务化的形式搭建教材框架体系,利用表格、图片、外链资源展示具体的“业务操作流程和步骤”,以此精准指导学生进行技能操作,同时从作业的规范性、操作的熟练度、质量的达成度三个方面,建立多元化、智能化的考核机制。另外要结合活页式教材的优势,随时跟进会计行业前沿的发展动态,依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新,使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第三,建设与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匹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培育在线精品课程,通过微课、慕课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业财税一体化流程操作,更贴近会计工作智能化、信息化的实际操作,通过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对标X证书考核要求,有效解决会计实操中量化考核的难题。
对于学历证书“1”的考核主要由校内专业教师承担,可从学业水平、技能操作以及职业素养实施多重考核,强化对会计核心素养和实践性技能操作的考核,还可实施校内外导师共同评判;运用大数据实施动态化考核,逐步实现智能化评价。将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有机结合,纳入过程性评价考核体系。对于X证书的考核,通常由具有法定资质的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组织,相关专家、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全程参与,基于财会类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开展全方位的考核,重在考核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力求考核内容和方式与行业企业对接,从而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保障证书的含金量。同时,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应努力打通学历考试与证书考核的通道,统筹安排,尽量实行同步考试、成绩与学分互认互通。对于X证书的专门化课程,可将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成绩作为学历证书中的课程成绩;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可免修部分课程,如取得财务共享职业技能初级证书,可免修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从而避免学生重复学习,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现课程的双向互认、学分双向互换。
首先,切实转变教师观念。从传统的偏重于核算型的准则解释会计向业财融合会计直至跨界的商科融合会计的教学方向转变。其次,优化教师团队结构,提升专业素养。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下企业顶岗实践、参加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建立“企业导师+校园导师”的双导师队伍,定期聘请企业财务负责人等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开设专题讲座或直接授课,传递行业前沿动态信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再次,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学习掌握“智能财税”“财务共享服务”“财务机器人”等财会类新型职业技能。与其他专业相比,目前财会类专业教师双师资格认定门槛较高且标准单一,双师型比例普遍较低,可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取(达到中级及以上)与双师资格的认定挂钩,并作为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最后,加强与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的合作,可以采用由机构派出师资到校独立承担承担X证书的培训任务,也可与校内专业教师协同开展模块化教学,共同开发配套的活页式教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
“1+X”证书制度的推出与实施,可以有效解决高职财会类专业因财务转型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为此,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应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营造智慧学习环境,研发新形态教材资源,建立多元考评机制,打造一支与X证书制度相匹配的“双师型”创新师资团队,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财务数据分析、业财融合、智能技术应用等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财会人才,推动高职财会类专业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