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特色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3-01-05 05:55沈镱武沈海洲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9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美育育人

沈镱武,沈海洲

(苏州科技大学 a.教务处;b.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作为一所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苏州科技大学以工科为主多学科综合发展。近年来,苏州科技大学突出美育育人特色,逐渐形成以人才质量为导向的高质量、多种类的美育课程体系,陆续打造一批高等教育美育精品课程建设点。学校依托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等艺术学科学院的平台优势,与其他学科学院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

课程思政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名词,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课程思政使其他专业课程能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携手并进,并将课堂内外良好融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从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对于“三全育人”理念,要用宏观政策作为指导,用微观实践作为凭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相关体系紧密结合。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形成教育管理者、思政工作者(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四位一体,携手并进的良好局面,促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成效稳步上升。

一、美育育人理念概述

美育,可以让人们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品质与基本素养得到提升。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关键组成,目前,高校美育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心灵美的教育。美育的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优良的素质,这是美育的核心观点。另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培养学生拥有发现和区别美的能力,这其中包含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提升。美育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二、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学科中的体现,以学科课程为导向,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的结合全面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影响。近年来,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校教育改革中课程思政也逐渐成为重要内容。相关学者强调,教学一直是有教育性的。无论何时何地,教学都在实现育人的功能。只要教师存在,他们就必须履行教育民众的义务。学校的课程思政,以“三全育人”为指导,创新教学模式,形成综合教育理念,使得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共同进步。作为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思政能够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观念,使之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的人才[2]。

三、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分析

课程思政所面对的问题,不仅是其演进的关键点,也是课程思政实践的出发点。为了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建设,针对目标问题时应抓住课程思政的组成核心,把握其建设的重点,推进理论革新,将课程思政科学化。关于当前课程思政的总体建设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思政理念认同

总体来说,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探索期,缺乏经验参考,还未形成可重复的模式。关于课程思政的定义及如何建设,有些高校管理者缺乏正确认识,在课程思政的建设方面保持观望的态度。同时,一些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薄弱,重视知识讲授,忽视价值观培养。还有些学生仅重视专业知识,没有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的重要意义,所以他们对待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态度不同[3]。

(二)课程思政协同推进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之间的沟通太少。专业课程的教师不善于实施思想政治教学,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掌握不足。为了建设课程思政,大学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提供共同备课的条件。

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缺乏统一性。所有类型的专业课程,在教育过程中都有特定的教育目的,所以会有“互不干涉”的情况。某些类型的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之间缺乏共通性,很难协调,培养学生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水平。

(三)课程思政资源挖掘

课程思政实践是一个发掘、积累、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各种课程思政资源被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要素被整合和升华。因此,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发掘和整合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之中的思想政治教就资源较难挖掘。专业课程通常具有专门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制度。由于不同的理论背景,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不稳定的。在课程思政实践中,专业教师不能仅为了思政而思政,这样会影响专业教育的效果,需要教师根据自身教育实践,从专业课程的角度融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就资源能否被充分利用直接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结果。

(四)课程思政体系完善

完备的课程思政相关机制是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必要的制度保证。如果没有完整的系统和机制,大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就会缺少理论依据。为此,为了高效推进大学课程思政,有必要建立健全“管理、运用、评价”的系统运行机制。

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一)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一致

课程思政的构建需要各类课程一起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综合思政元素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整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之下,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高。应认识到,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课程思政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有效拓展。

(二)兼顾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

高校综合推进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需要各个层面都发挥教育作用,朝着和思想政治教育路线相同的方向发展,起到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学校的发展目标、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的设定和课程的组成均不相同。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应当结合办学特点和培养人才的实际目标,逐步推进。例如,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科领域来实施课程思政,将课程思政整合到课程教育中,重点突破,沿着计划路线逐步实施。

(三)坚持全面发展和德才兼备的统一

为了建设课程思政,必须坚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道德高尚、能力优秀的人。目前,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德才兼备是人才培养的要求。从立德树人的视角出发,教育者也必须实施教书育人,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发展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德才兼备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不仅需要各个类型的课程给予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提高,而且通过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另外,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启发,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健康发展,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课程思政将专业知识作为显性的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作为隐性的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使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实现学生道德和能力的统一,促进他们全面发展[4]。

五、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助力课程思政建设

为了积极有效地发展课程思政,高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大力关注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形成大思政的教育概念。学校的顶层设计工作非常重要,而这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各个部门都要积极参加相关课程思政建设,激发每一位教职人员的工作热情,让教职人员深刻意识到高校育人的重要性,认真负起教师的责任,从而融入全员育人的教育体系。学校应在教师和学生的相关规章制度构建中,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从而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学校还应建立服务育人体系,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学生的素质提高为教育核心,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培养。服务育人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改善。为了落实服务育人的要求,教师必须将学生作为服务对象来对待,重视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要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追踪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校也应该建立教书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到教育全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深刻认识教育的责任,教导学生,消除疑惑。总之,高校必须在课程思政的顶层方面做好设计工作,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建设的协同力量。

(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有效融合

在课程方面,在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要有效融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重点,以专业课程为主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和方法。大学应该建立一套课程思政体系,在立德树人观点的指导下,探索各种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教育作用。应该调整制定各种课程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概念整合到各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上。教材应适当调整,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以充实各种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教学内容更加饱满。另外,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课程思政要求每一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因此,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须连接起来,相互贯通,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三)重视显性教育模式与隐性教育模式的协同作用

显性教育目标明确。在实施这一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准备好课程思政大纲的必要条件和相关教学计划,为学生进行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为了提升课程思政的效率,教师需要重视显性教育模式和隐性模式的协同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同时,大学应借助于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为显性的教育课程,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直至认同,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进步密切相关。大学也应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隐性教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指导活动,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有现代意识、创新精神、担当责任的人才[5]。

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坚力量的作用,不断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改良大学课程思政的体系,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双向交流作用。课程思政在育人方面非常有意义,无论什么课程都在展现自身价值,而且都尝试着将学生塑造为更好的人才。建设课程思政,不仅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跨时代意义,而且为其提供重要的补充和支持。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程思政影响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可以灵活应用参与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育不仅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成为可能,还应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积极进行社会实践。这些举措可以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学习通软件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或者引入雨课堂和MOOC等,构建现代课堂,让课堂更加生动,引起学生的关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程思政效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转而多方合作,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信任。

六、苏州科技大学美育特色课程思政实践

这里以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某位教师的课程思政实践为例,由于特殊情况的影响采用了线上教学的方式。该教师在“品牌形象设计”“现代设计史”等课程讲授中采用了以下方式:一是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豪感。通过观看相关纪录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老字号的文化精神;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指导学生进行品牌形象的重新设计。二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拓宽辅导学生的路径。在学习通平台上编制了课程内容,以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中国设计的历史、现在及未来。同时,每次课程结束后会进行随堂测验以便高效进行课后辅导。三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准确认知课程。通过学生常用的网络平台,如哔哩哔哩、微博等,向学生提供设计专业的博主账号,将专业相关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向学生推荐专业软件,要求学生将学习内容系统地整理出来,利于日后复习。

结语

美育具有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职能。充分利用美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对实现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有很大意义。现在,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使各个部分能共同发挥育人作用,直至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课程思政通过多元协调、自然融合来发挥自身作用。关于建设课程思政的策略,大学需要在顶层设计方面做好工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有效融合,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作用,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学校应不断推进知识技能讲授与道德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以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和重要工作,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并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美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