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新业态探索

2023-01-05 05:55缪小进武美萍马成龙王全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9期
关键词:研究生育人思政

缪小进,武美萍,马成龙,王全龙

(江南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可以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各类研究生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根本举措。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研究与践行,是高校深化研究生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方向,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高校需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求,注重科学与人文素养协同发展,科学设计面向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达到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合的效果;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打造思政为魂、通专融合的高等教育教学新业态,培养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相统一的多元化、创新型、高素质人才[1-3]。

一、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在着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物质文明的进步亟须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保驾护航,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现阶段的建设存在针对性和精准性不足等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4-6]。

(一)对课程思政内涵理解不够深入

目前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内涵为何”的学理性认知不够全面,且对于课程思政的内心认同不够强烈,尚未普遍形成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共识和实践自觉,使得对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并未形成自然统一的教学方式,出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严重脱节的情况。

(二)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缺乏有效性

在形式上,部分高校习惯性地采用“命令式”“动员式”“快捷式”的行政做法,以求获得宣传上的主动权和数据上的美观;在内容上又存在课程中的育人资源发掘不够、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利用不足、部分课程设计缺乏道德修养(职业素养、爱国情怀、团队精神)提升等内容。

(三)任课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对课程思政重视度不够

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与素质达不到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很少能够有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致使授课内容与思政元素割裂,一味地“贴标签”式说教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得不到提高。

二、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教学新业态建设举措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反思教育意识形态属性与挖掘课程德育功能的一种理念和实践探索。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是高校在深化课程改革中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高校各类课程的新举措,同时也正在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业态改革的一个新视角,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一)持续推进,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理念

在“四个服务”和“四个自信”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确立“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求为导向,以人文与科学素养协同发展为目标,以价值塑造为引领”的课程思政建设新理念,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全方位、立体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基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新业态改革,保障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最终培养出新时代高水平、高素质、高质量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注重渗透,隐形融合思政元素“进专业,入课程”

以专业课程为核心,通识教育为强化,同时注重对研究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引导。一方面,完善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引导研究生价值观的树立与精神塑造;另一方面,深入研究与梳理专业课内容,不同的专业课结合不同的逻辑思维与理念观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着力培养出志存高远、忠于祖国,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勤奋学习、锤炼身心,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高层次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推进理念、内容和方法创新,强化前沿知识、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增强时代感和实效性。

(三)多措并举,铺设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新路径

1.深用理论,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挖掘和精准规划思政元素,将社会责任、爱岗敬业、团队协作、文化传承等元素和典型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中,持续优化和完善教学内容,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基于课程的学科属性制定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指南,根据不同的专业和课程特点,具体化教学目标和程序,使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如盐溶于水般地融入课堂,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2.利用资源,及时将行业新技术、高端设备、新材料等前沿知识、动态及成果有机融入教材,保证教材内容的新颖性和前沿性;积极探索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形式,形成“纸质图书+在线课程+数字教材”的新形态教材,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对知识获取途径的多元化需求;坚持线上和线下并重,以学生为中心,有机结合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活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移动终端和智能教学工具,创新多元化开展线上线下协同融合教学活动。

3.活用形式,不断探索和实践案例式、混合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形式。例如,开展翻转课堂,师生共同参与探索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同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情感和意识。主要以两种形式进行:一是学生代表作主题发言,发言主题可以是课题汇报、经验分享、教训反思等;二是学生分组研讨,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明是非、辨真伪,不断进行思想政治与专业两方面的自省。

4.巧用方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以实践教学报告会和报告展示为平台,对课程成果进行展示、总结、评价、鼓励和表彰。在这一过程中,环环互动、互融共进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育功效最大化,可以有效培育具备认识自知、实践自觉、理论自省、信仰自信的优秀人才。

5.妙用配方,灵活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移动客户端及智慧教学等工具,充分发挥线上教学资源的优势,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动画制作、视频制作、静态图片与视频的同步配合,制作精致的在线视频和演示文稿,完善在线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优势,利用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等信息化平台推送课程相关资源,让育人场所不再局限于空间和时间,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是课堂。

(四)提升素养,培养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育人能力

强化研究生任课教师和导师培训,明确课程思政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的阵地建设,形式“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着力提升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做好学习常态化工作,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月”专题培训,开设有关课程思政的专项讲课、竞赛或教学设计大赛,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师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师德师风和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活动中去,激发教师和研究生导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热情。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以德施教,更好扮演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角色。

任课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需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合相统一。任课教师要根据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增强差距自省意识,反思自身的教学能力是否达标;严格按照“四有”与“六要”的标注提升个人的责任意识,勇担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五)上下齐步,落实“3+3”课程思政保障机制

1.上下同步齐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遵循学校、学院与课程这三个层次,构建“名师—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导师”的三环,做好“3+3”型保障机制,助力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效果。不同院校依据自身目标定位,因地制宜开展课程思政规划,指明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

2.用好评价“指挥棒”,建立关于课程思政的评价维度,包含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两个一级指标,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知识获得和素养形成作为六个二级指标,对教师和研究生导师进行考核,促进教师更好地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与完善。

3.立足于学科特色,明确专业属于的类别,依据不同的专业研究生构建相关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职业领域所在的价值观念与职业素养。例如,师范类学生重视师风师德建设,工科类学生注重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建设,医学类学生强调医者仁心等,在专业建设中避免重理论技术,轻道德素质的不良现象。

4.做好良性闭环反馈,在课程建设中,促进各门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由名师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学科带头人落实细则、推进举措,将课程思政融入各门课程,新晋导师跟进课程教学设计、教案课件编写、教材编审选用、课堂授课、教学评价及持续改进等教育教学全过程,确保“名师—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导师”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六)营造氛围,完善课程思政互动互学机制

1.深研究:学校以院、系、教研室等为依托,根据不同专业与课程,鼓励并支持组建多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开展广泛深度研讨,建立健全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通识类、专业类、实践类课程中融合的重点、难点与前瞻性问题研究。

2.树表率: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国家级和省部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不同学科、专业及各个领域建立全面优质课程。

3.广共享:学校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节”,总结与共享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推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传承与创新,弘扬优良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营造浓厚的课程思政教学氛围,力争构建课程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结语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需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塑造为引领,以人文与科学素养协同发展为目标,打破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脱节的现状,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着力提升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育人能力,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并通过灵活运用新时代信息媒介,扩大思想政治育人辐射面,积极落实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激励和保障机制,形成育才与育人相统一,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新局面,以推动基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新业态改革,保障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研究生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