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东 孙壮壮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扎根于中国大地和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伟大政治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在凝聚共识、优化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1]政治交接作为民主党派换届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贯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必须深入探析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关系,不断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
民盟七届十三次中常会上,费孝通等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人提出了“政治交接”的理念,核心内容即换届带来人事上的变动,但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要保持不变,必须继续传承和弘扬。2022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也强调“要深化政治交接,巩固政治共识。”[2]进入新时代,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政治交接的内涵,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总体要求与全部内涵为依据,认真做好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必须“继承和发扬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加强思想、组织、制度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水平”。[3]结合1997年以来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相关文件和重要实践,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内涵体现在: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政治本色,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遵循和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协商民主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全过程,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政治共识,发扬优良传统,发挥积极作用,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政治本色,不断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民主党派的优良历史传统与历史选择,也是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初心,必须成为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核心内容。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民主党派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和根本,必须成为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基石和出发点。遵循和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民主党派在建国前后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确立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涵括了民主党派存在和发展的方向、内容、形式与发展,必须成为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新型政党制度基石与方向。把协商民主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全过程,这是民主党派政治交接时必须体现的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职责的基本方式和建设目标。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必然要求,也是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的必然体现,必须成为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增强政治共识,是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必然的政治任务,始终围绕党和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做好思想政治引领,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各项中心任务而努力奋斗,必须成为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中心任务。民主党派的民主传统,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优良传统,是民主党派经过长期斗争实践而确立的基本经验,经历了长期风雨的历史考验而始终不渝,这是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必须传承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发扬光大。发挥积极作用,指民主党派利用所联系的社会群体和智力优势,积极参加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工作,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事业,成为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必须保持和发扬的优良作风。不断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是民主党派长期不断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民主党派因其性质和定位必然要体现的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模式,必须成为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应该遵循的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目标。深刻领会上述内涵,才能真正做好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工作。
民主党派政治交接,除必须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政党性质,把协商民主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全过程,发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优良传统外,还要遵循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原则、要求和内涵,民主党派政治交接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相互促进,不断推进中国新型政党的制度化建设。
首先,民主党派必须按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方向、要求和内涵,以此全面引领和指导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方向、内容和制度。具体来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政治定位来确保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发展方向,通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来确保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内容,通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来确保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政党制度,这是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内涵。
其次,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必须集中反映和体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总体要求与全部内涵,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中相互促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民主党派在政治交接上集中反映和体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总体要求与全部内涵,具体表现在:自觉接受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政治地位,按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方向、要求和内涵,以此全面引领和指导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方向、内容和制度,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全过程,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加强思想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发扬民主党派的民主传统,发扬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良传统,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中共中央2020年12月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明确规范民主党派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职能的内容、形式、程序与渠道,确保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4]因此,民主党派必须依据这个权威文件,在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职能的内容、形式、程序和渠道方面加强制度化建设,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不断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深入发展。
一个政党,代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站在什么样的政治立场,标明什么样的政治价值取向,就是这个政党的政治性质。中国的民主党派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以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民主为己任,与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目标一致,他们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共同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共同的奋斗和实践中,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开创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加稳固,民主党派以参政党的身份,积极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尽管后来经历了艰难曲折,但初心始终不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走向成熟,民主党派欢欣鼓舞,正式以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身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念,中共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建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文件,民主党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性质和地位,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因此,民主党派的政党性质由民族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社会主义参政党,由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成熟而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综上所述,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成员,其性质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民主党派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规范了民主党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政党性质,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不仅是民主党派继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也反映着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初心和使命,必然对民主党派政治交接进行全面引领和指导,意味着民主党派在换届时换人不换政治本色,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政治本色,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发挥作用。因此,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必须从其政党性质的基本点出发,集中反映和体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方向和要求,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政治本色。
任何政党都会拥有自己的政治纲领,民主党派也不例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民主党派从自身的阶级立场出发,强烈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英勇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以此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与反帝反封建的中国共产党密切配合,进行了英勇顽强的长期斗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前后,民主党派从民族资产阶级的立场转变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因此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保持高度一致,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同心同德完成党和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各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心同德,把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为完成党和国家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而努力奋斗。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主党派积极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更加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为共同的政治纲领而不懈奋斗。
综上所述,民主党派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建国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都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党和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并从自身优势和特色方面去更好地完成这些中心任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其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民主党派来共同推进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长远目标,进入新时代以来还加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内涵,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正好反映和集中体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全部内涵。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必然体现其政治纲领,因此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全部过程和全部内容也必然集中反映和体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要求和全部内涵,集中体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和发展的成果,决定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然全面引领和指导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全部内涵与发展方向。
民主党派的制度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民主党派的制度建设遵循西式民主制度,但在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中最终招致失败,只能与中国共产党紧密合作,共同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独裁统治。在共同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民主党派日益向中国共产党靠拢,最终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在新时代还加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丰富内涵。
依据上述因素,民主党派的制度建设必须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来进行。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必须遵循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既定轨迹,必然要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来全面引领和指导政治交接时的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目标,即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同时,民主党派政治交接过程中的制度建设也必然集中反映和体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目标。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明确规定了民主党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性质,从而确保了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政治方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明确规范了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从而确保了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内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明确规定了民主党派的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目标,从而确保了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新型政党制度形式。通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全面引领和指导,不仅确保了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方向、内容和形式,而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通过确保民主党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政治本色,民主党派政治交接集中反映与体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方向;通过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奋斗目标,民主党派政治交接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和要求;通过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民主党派政治交接集中反映与体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目标。民主党派通过政治交接,不仅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行切实的集中反映与体现,而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不断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全面引领和指导民主党派政治交接,民主党派政治交接集中体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两者相互促进,不断完善与创新,共同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事业。因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全面引领和指导民主党派政治交接,一定会“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