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岚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尺度思想是透过尺度的透镜观察和理解地理事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地理思想,包括尺度划分、尺度关联、尺度转换、尺度效应、尺度选择和尺度匹配等方面。其中尺度选择、尺度划分和尺度匹配是尺度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地图技能是使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技能,主要包括认识地图、解读地图、绘制地图和应用地图四种能力。其中,解读地图在地图技能中占据核心地位。尺度思想作为地理学思想之一,在通过尺度思想解读地图,获得各要素的分布规律,增强对不同尺度地图认识的敏感性,揭示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利于使问题更加的条理、清晰,形成改变尺度认识地图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理思想是地理的核心,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尺度思想作为地理学三大思想之一,“牵住”尺度思想方法认识地图这一主线,有助于形成对地理教学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根据地图中的资料能够准确定位地图尺度是依据尺度思想对地图进行分析与解读的首要步骤。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距离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是地图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代表的是地图或制图区域缩小的情况,所以说比例尺决定着地图图形的大小,决定着地图内容的详略程度,还影响着地图的量测精度。在定位地图尺度的大小时,最简单最科学的方式就是根据比例尺来界定。比例尺只是一个比值,它没有单位,一般来说比例尺越大,图面精度越高,概括性越差,地图尺度越小;比例尺越小,图面精度越低,但概括性更强,地图尺度越大。当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涵盖的地面范围越小,地图尺度越小;比例尺越小,包括的地面范围越大,地图尺度越大。
一些情况下也可依据图名,看出制图区域大小,将地图划分为大尺度地图(全球地图)、中尺度地图(大洲地图、国家地图)、小尺度地图(省、区地图等)。当通过图名和比例尺无法确定地图尺度大小时,也可以根据经纬网、大陆所在位置、行政区划或者题目所示的材料信息,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植被特征、人文特征等方面确定地图尺度大小。依靠经纬网定位区域时,在地图中至少有两条经纬线,可以依靠两条经纬线之间的经纬度之差来确定该区域位于哪个半球、什么样的纬度,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其尺度大小,位于什么区域。
地图要素是指构成地图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理要素、数学要素和整饰要素(亦称辅助要素)三大类。数学要素是构成地图的数学基础,是决定地图图幅范围、位置,以及控制其他内容的基础,可以保证地图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说比例尺就属于一种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两类,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人口、聚落、农业、工业等[1]。地图中的地理要素是指地图上表示的具有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图名、图例等都属于辅助要素,是便于读图、用图的工具。所以,数学要素是在制图中已经确定的内容,在此主要是依据辅助要素来确定地理要素的阈值,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可根据等深线、等高线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陆地和海底的地形类型、起伏大小、高低深浅和气压、气温、风向、降水量的分布阈值及其规律;根据资源、物产、工业、交通线的图例,查阅它们的分布阈值及其规律;在地图上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因果关系等。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形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有些要素起主导作用,有些要素起辅助作用。而确定这些要素的多少就是确定一幅图中地图要素的阈值。选定地图中某一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一般会衍生出许多的子要素。
如在人教版必修2 中第一节“人口分布”中,这幅世界人口的分布图为一幅分层设色图,由地图可以看出,这幅世界人口分布图只包含了人口、陆地、海洋三种要素。所以如果想探讨人口与地形之间的关系,需要添加地形这一要素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张家辉和袁孝亭老师认为尺度转换是尺度上推以推广所得结果,尺度下推得以解决具体问题,但是在一种尺度所得到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尺度,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随意转换。所以在此笔者认为地图尺度转换是指在用尺度思想对地图进行分析和解读时,要学会转换不同的尺度对地图进行分析和解读。1993年版《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要选择小到社区尺度,大到国家、大洲、全球角度来学习区域。这就启示教师要从不同的尺度全面的认识本区域。
由于地图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真实反应,具有多样性、空间异质性和非线性等特征,所以研究不同方面往往需要在多级尺度地图上进行,并对不同尺度地图之间进行信息转换。尺度过大通过地图得出的结论过于宽泛,难以关注细节;尺度过小得出结论过于详细容易,忽略背景。地图地理要素在不同的尺度上不是独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某一特定层次尺度上的地理事物特性分析结果再好也不过是提供片面的、不完整的信息,只有在多个并且连续的尺度序列上对地理事物进行研究,才能更精确、更全面地把握其内在的规律,使分析解读更加的具有层次性、全面性。所以在对地理要素粗略分析时应该选择大尺度地图;在对地理要素进行详细分析时应选择小尺度地图。
一般来说,大尺度的地图,只能概括一般性的规律,关注地图内地理事物的整体分布规律;中尺度的地图,地理事物具有典型性的规律;小尺度的地图可以关注非典型性的特殊规律,关注地图内地理要素的特殊细节。所以说在分析地理要素的一般性规律时,如在分析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时可以选择大尺度的世界地图;在分析地理要素的特殊规律,如在分析山东省一月份平均气温时,就要转换到小尺度的山东省地图进行分析。所以说要依据对地理要素分析的详略需求进行尺度转换,以便得出更加全面的结论。
如在对必修2 第一章第2 节2005—201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净迁移率分布图进行分析和解读时从国家尺度来看,我国人口迁入地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从省级尺度来看,我国人口的迁入地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江苏、福建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所以在对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移率分布图进行分析和解读时,要分别从大、中、小不同的尺度进行分析。
当在地图进行上述要素分析还是不能得出想要的结论时,需要依据研究目的对地图进行“划块”处理。在面对不同尺度的地图时,都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将地图划分为不同的“块区”加以认识。依据区域地理要素特征,对地图进行划分,图例是用图时必不可少的用途指南。在对地图进行“划块”时,一方面可以根据图示不同的颜色对地图进行“划块”处理;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图标、等压线、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将地图进行“划块”处理。同时,地图尺度大小具有相对性,要依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具体分析。当对山东省行政地图“划块”时,山东省就属于大尺度“块区”,山东省中各个市就属于中尺度“块区”,山东省各区县就属于小尺度“块区”。当解读中国行政地图时,中国就属于大尺度“块区”,山东省在内的各个省份就属于中尺度“块区”,各个地区就属于小尺度“块区”。
在依据研究目的,对地图“划块”处理通常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图名和图例确定整幅地图的尺度和涉及的地图要素。例如,在如人教版必修2 中第一节“人口分布”中的世界人口分布图,可知这是一个小比例尺,再通过图名可知这是一幅大尺度的地图,由图名可知其显示的地理要素为人口。第二,分析地图要素的构成状况。例如,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中应该根据人口的稠密对地图“划块”,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中颜色越深代表人口的密度越大;颜色越浅代表该地区人口的密度越小。第三,描述地图要素特征显著地区的空间形态。例如,在世界人口地图中利用颜色深浅从大洲的尺度可以将深颜色的地区划出四大块,这四大块就是人口稠密的地区。第四,有无特殊情况。
地图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具有尺度特征,大、中、小不同的地图“块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尺度关联是指不同尺度“块区”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相互联系,互为因果。所以在对地图“划块”之后要考虑不同尺度块区之间的相互关联,以便得出更深层次的结论。一般而言,“大尺度”上的地理现象往往是构成“小尺度”上地理事物和现象产生的背景,“小尺度”上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改变也是导致“大尺度”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的根源。这就要求在分析“大尺度”地图中的地理要素特征时要考虑其对“小尺度”地图地理要素的影响;在分析小尺度的地图地理要素特征时,要将其放入大尺度的背景下加以考虑。地图块区划分越大其内部各地理要素的共性越小,相似的地理要素越少;地图块区划分越小地图内部各地理要素的共性越大,相似的地理要素越多,地理要素特征也就更加的明显。所以在对地图“划块”处理之后,要再分析“小尺度”区域之间的关联,以便得出更深的结论,感受地图尺度的层次性。
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立足尺度效应,进行要素综合或者块区综合分析。尺度效应(Scale Effect)是指当改变尺度观察地理事物和分析地理问题时结果随之发生变化的现象。块区综合更多的是强调诸多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地图中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是许多地理要素复杂的共同作用相互制约得以维系的。所以,在把地图划分为不同块区之后,要对不同的尺度块区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不同的尺度会产生不同的现象。比如说在世界地图中看北京,北京只是一个很小的点,在世界地图中适合分析北京在全球的地理位置,而如果想知道北京的整体轮廓则北京市行政区域图更为合适。
综上所述,本文结论的得出是在前人研究与认识的基础上,在认真梳理了尺度思想的内涵与地图的相关理论研究之后,证实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基于尺度思想对地图进行分析和解读是解读地图的一种全新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形成通过划分“块区”认识地图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区块”之间关联认识的敏感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尺度依存的关注度;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