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洋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由于受到2020年以来全球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世界经济受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冲击。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也遭受重创,率先受到影响的是沿海外贸型企业,其次是国内制造业和服务业,之后逐步蔓延到各行各业。经济的波动直接影响到就业市场,尤其是每年新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教育部发布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1076 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67 万人,毕业生规模已突破千万,人数达到历史新高。因疫情持续不断,经济不断下滑,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已成为最难就业的一届毕业生。通常每年九月份进入毕业季,各大企业纷纷开启校园招聘计划,进入高校招聘,但由于疫情影响,整个人才市场招聘企业较往年大幅减少,企业减招不招甚至是裁员的现象不断涌现,有的企业直接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这些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特别强调“要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大局稳定”。面对疫情影响下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分析了疫情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自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我国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总体趋于稳定。但是境外输入病例在隔离期之后快速传播的事件仍时有发生;部分边境城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很多一二线城市核酸筛查结果显示,社会面阳性人员虽然持续下降,但仍有零星出现。疫情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内防反弹的任务仍然艰巨。
此外,新冠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异。2020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现并命名了新冠病毒(COVID-19);2020年10月,在印度最早发现了德尔塔变异株,成为了2021年的主要流行毒株;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发现了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很快就成为了欧美地区的主要流行毒株,2021年底就传播到全球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全球的主要传播毒株。2021年11月29日,世卫组织称,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全球总体风险评估为“非常高”,可能在世界广泛传播。同时,世卫组织专家预测,“德尔塔+奥密克戎”可能会出现“海啸”般的传播,这无疑会对全球民众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变异性无疑给战胜新冠疫情增添了更大变数,因为病毒是不会按照人的意志行事的[3]。
新冠疫情给许多企业带来了猝不及防的生死考验,很多公司都是行业里的佼佼者,但在疫情影响下陆续传出“降薪”和“裁员”的消息。大型企业和资金流转较为顺畅的企业人事情况尚且如此,中、小微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挑战。据调查,疫情期间三分之一的企业只能维持一个月,三分之一的企业可以维持两个月,仅五分之一的企业可以维持三个月,这意味着疫情期间大部分企业由于资金流转困难,最多只能坚持三个月。
据BOSS 直聘发布数据表明,2022年在疫情冲击和宏观经济压制下,招聘需求减弱,边际回暖。从就业数据来看,5月份城市调查失业率为5.9%,初次就业为主的16-24 岁的青年人群,失业率为18.4%。新增应届高校毕业生岗位规模大幅下降,中小微企业作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主要群体对应届毕业生需求都有较大幅度下滑。而2022年高校毕业生2021年较同期再次增加,这对2022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非常不利[5]。
以上情况表明,在疫情影响之下,许多企业将面临破产。短时间内企业工作岗位将有所减少,招聘岗位骤减甚至叫停,与此同时全国的失业人口会相应增加。应届高校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在社会招聘中本来就没有明显优势,他们的就业形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愈发严峻。在疫情冲击下的实体经济经营压力不断增加,用人需求只减不增,影响了高校毕业生正常就业,使得整个就业形势充满不确定性。
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是多因素叠加导致的供需不平衡。一方面,多种因素叠加使企业负担加重,特别是疫情反复爆发导致企业岗位需求下降。各行业受到疫情爆发的巨大冲击,尤其是吸收就业规模最大的服务性行业,因此对于大学生的需求较之前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劳动力供给不断上升。2020年疫情爆发开始,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积压越来越严重。毕业生就业的时间跨度将进一步延长,将与下一年度毕业生产生叠加效应。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间一般在一年左右,受疫情的影响,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间将明显延长。同时,高校毕业生到国外学习或工作一直以来是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 万人,和2018年度相比,增加了4 万人,增长6.25%。受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出国深造的人数明显下降。而海外留学与国外需求减少,增加了海外留学生归国趋势。此外,2022年是高职“百万扩招”学生毕业的第一年,也增加了青年劳动力的供给。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间,毕业生就业的薪资待遇,期望值等原本就存在差别,在几方面的叠加下,形成了对青年劳动者供需不匹配,最终导致失业率的上行[1]。
在后疫情时期,我们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疫情防控机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防机场、港口等国际交通枢纽,阻断疫情输入的源头,进一步提高人们自身的防范意识。巩固疫情防控的成果,保证社会经济有序恢复,企业平稳复工复产,进一步稳定就业岗位,企业科学开展招聘,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疫情期间各类现场招聘活动均已停办或减少举办,各高校应引导毕业生充分利用国家、地方就业网站开展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共享机制。鼓励各高校、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大线上招聘力度,推行视频招聘、直播带岗、远程面试,动态发布岗位信息,实施“5+2”“白+黑”式线上服务[2]。
支持和鼓励用人单位全面延长招聘周期、推迟体检时间,引导用人单位采用线上签约录取方式,提高签约成功率。结合各专业情况,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广泛收集就业政策和信息,通过各院校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平台、就业工作QQ 群及各系部网站等向学生精准推送就业信息,丰富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渠道。
在疫情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面临着就业岗位减少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群体(包括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残疾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这类群体的就业需要更多关注。学校要加大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力度,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实行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确保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各级政府要努力通过政策调节,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2022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在扩大企业就业规模、拓宽基层就业空间、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稳定公共部门岗位规模等四个方面增加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
各级政府部门要出台促进疫情防控期间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分类施策,统筹做好需求调查,及时掌握各企业的需求情况,按行业、领域进行归类,针对用人需求明显减少的行业,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和跨专业就业措施,重点帮助受疫情影响大的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和基础性研究的长线专业的毕业生。进一步扩大基层就业项目的招募力度,加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的实施力度。大力培育面向地区偏远和工作条件艰苦行业的就业创业项目,增设街道社区、乡镇等文化和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进一步优化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用就业政策促进毕业生就业[4]。
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们应该认识到,所有的环境变化都是外部因素,内因才是获得就业机会、找到职业发展方向的主要推动力。大学生在客观认识和接受失业率上升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如何找到自己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的位置,找到最适合自身价值创造的方式。
一方面要认识到,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市场不确定性越来越强,要以长远的职业发展的角度,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面对不确定性的挑战,最重要的是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要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寻找市场中不断出现的机会,不断提升和磨炼技能,迎接市场的各项挑战。当前,数字经济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帮助个体去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大学生要更有行动力,学会利用各类资源,把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要看到,各级部门已经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优厚的政策待遇和政策支持。尽管大的经济环境有待企稳回升,但在局部市场中依然有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大学生们需要敢闯敢拼,勇于创新,用足用好政策和资源的支持,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综上所述,由于突发疫情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严峻,各类现场招聘活动均已暂停,而网上招聘活动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很难适应,企业岗位需求较以往大量减少,这些客观原因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加剧了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和缓就业的现象。为了应对疫情产生的影响,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防控机制,稳定就业岗位,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各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加大各类项目的招募人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推广优化线上招聘服务,多渠道助力学生获取招聘信息,加大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帮扶力度。但是面对长时间的市场需求受阻,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市场仍然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到基础的作用,如果市场主体不能够有效恢复,市场活力不能够重新焕发,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将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政策措施要继续为市场主体招录大学生提供支持,同时要寻找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