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学遗传与优生学课程改革初探

2023-01-04 03:24朱劲华夏玉凤邵丹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19期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遗传病胜任

朱劲华,夏玉凤,邵丹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根据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和计划2.0的意见》文件要求,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医学院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1]。“胜任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David教授于1973年首次提出,是指工作岗位中优秀者所具有的个人特质,可用于区分工作中的优秀者与平庸者[2]。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将“胜任力”划分为7个领域: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和患者医疗、职业精神和素质、科学性和临床探究、人际沟通能力、卫生医疗系统、反思性实践不断改善医疗服务[3]。

高职临床、助产等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社会、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医学遗传与优生学作为临床、助产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因缺乏与基层职业岗位的衔接,其教学效果长期被诟病,“岗位胜任力”的培养为本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为此,选取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2020级和2021级助产专业学生119名进行教学研究,分别在2020年和2021年对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学院2020级助产专业学生59名为对照组,选取2021级助产专业学生60名为研究组。其中对照组女57名,男2名;年龄17~21岁,平均(18.37±0.08)岁。研究组女57名,男3名;年龄17~20岁,平均(18.55±0.96)岁。两组学生年龄、入学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由同一授课教师使用相同的教材、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且学时数相同。但对照组只完成专业教学内容,而研究组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精简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手段,并融入课程思政等教学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遵循“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将“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细胞基础”两个章节的教学内容适当精简,只需要让学生了解基因与蛋白质的关系、基因突变的诱变因素以及染色体异常的原因即可,将节省出来的教学时间用于与基层临床工作岗位相关的教学内容上。

有关课岗衔接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以定期召开研讨会的形式,与在基层临床一线参与遗传咨询和优生宣传工作的医生及助产士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探讨,明确教学重点,如本地区临床上较常见的一些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及染色体病的类型;地区可能存在的不良的环境因素及易诱发畸变的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同时收集乡村、社区等基层临床一线的案例和素材,扩充和拓展课岗衔接的教学内容,并通过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建立电子教学资源库,在此基础上编写立体化教材,真正做到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相融合、学生培养与基层工作岗位零距离。

1.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采用线下+线上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4-7],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内化理论知识,从而实现课岗衔接的目标。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相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如“遗传的分子基础”这一章,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让学生既能了解基因与蛋白质的关系,又能记住基因突变的诱变因素,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献,寻找切合的理论知识,课上则通过动画视频,形象直观地展示遗传物质与遗传性状之间的关系、诱变因素与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一边观看一边进行小组讨论,及时纠正自学时的认知偏差,课后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完成知识拓展和思考,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产生乏味、抗拒的厌学情绪,又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交流和思考的能力,从而顺利完成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有科研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兴趣小组、社团等形式,进行遗传基础实验技能的拓展训练,比如检测核型、检测Barr小体等。

对于与岗位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如“遗传咨询”这一章,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课程实践模式[8-9]。课前教师收集社区、农村等基层相对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及染色体病等遗传病病例的家族成员患病相关信息,根据课岗衔接教学目标的要求,制作课件并录制微课,做好案例准备工作,然后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相关的案例微课视频和任务单,供学生课前讨论并预习相关教学资源,课上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等情景互动式教学及PPT演讲自助式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在增强学生对各种遗传病传递规律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将遗传学理论知识应用于遗传咨询的实践能力。课后,一方面,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收集网络或家乡真实的遗传病案例进行再发风险估计和遗传咨询探讨,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拓展咨询技能、提升交流沟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互评、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为案例式教学的优化改进提供指导。此外,进行案例式教学的全过程中,师生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密切地互动交流,授课时,再将传统的大班授课升级为小班授课,这样更有利于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实施,提升教学效果。

1.2.3 课程思政的改革 构建“多维并进、多元协同、多情景体验”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通过组织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基层临床医护人员的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会,在提高一线教师医学人文素养和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多元协同,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课程、岗位特点,结合学情,以“任务取向,情景导向”为纵线,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建立思政资源库,并将“德”元素与专业知识、岗位职责有机结合,重构教学内容,精心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并自然融入教学设计中,再通过课上角色扮演、课后第二课堂、寒暑假返乡做宣传等实践活动加以强化,充分利用本课程与将来岗位的特殊性,让学生能切身体会遗传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的痛苦,将宣传优生优育的国家政策为己任,在多情景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同理心,培养严谨务实的职业精神,并建立起不断改善基层医疗服务的理念,最终达到“德智交融”的教学效果。

1.2.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积极听取用人单位和学生主体的反馈意见,及时讨论并优化考核评价方案,采取超星学习通平台系统评分、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辅导员、基层临床医护人员评分等方式,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过程式考核评价体系,使之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后续的教学方案升级优化提供依据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主要分为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皆采用百分制:其中实践考核成绩即平时遗传咨询案例分析成绩;而理论考核成绩=章节测试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最后通过对学生的实践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处理后进行比较。

②采用自拟的测评调查表评价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分为职业认可度、沟通交流能力、职业自信、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5个维度,每项0~20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学生岗位胜任力越高。

1.4 统计方法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研究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实践成绩 理论成绩研究组(n=60)对照组(n=59)t值P值75.40±12.08 62.41±7.06 7.147<0.001 83.02±12.31 74.66±8.94 7.176<0.001

2.2 两组学生岗位胜任力自我评价比较

研究组学生的各项自我评价得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岗位胜任力自我评价比较[(±s),分]

表2 两组学生岗位胜任力自我评价比较[(±s),分]

组别职业认可度交流沟通能力职业自信学习兴趣 主观能动性研究组(n=60)对照组(n=59)t值P值19.38±4.57 15.65±3.62 1.813<0.001 17.13±3.26 14.70±4.81 1.233<0.001 16.42±3.95 12.03±2.76 1.526<0.001 19.25±3.34 14.87±4.59 1.799<0.001 18.83±4.53 14.06±4.93 1.328<0.001

3 讨论

随着人类疾病谱系的变化和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医学遗传与优生学的课程教学在临床“遗传咨询”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国民遗传素质的提高,因而“遗传咨询”人才在国家的优生优育政策的推广工作中必不可少,学科地位日益提升。医学遗传与优生学是医药卫生类高职院面向临床和助产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与基层“遗传咨询”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由于历史原因,遗传咨询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到目前为止,我国遗传咨询机构仍然缺乏专业的遗传咨询师。大多数医院无专门的遗传咨询门诊,只有在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兼有产前诊断中心或遗传室开展遗传病的筛查和诊断。高职院校的临床及助产专业的学生拥有医学遗传与优生学的知识储备,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能进行初步的遗传病风险预警和优生优育宣传工作,进而弥补目前基层“遗传咨询”人才缺乏的不足。

遗憾的是,该课程的教学与岗位脱节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理论性较强、抽象难懂,且认为该门课程与临床关系不大,这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足[10-11],导致其主观能动性下降,后期医院实践并无相关内容整体认知教学,影响对遗传性疾病的正确认识及后续遗传咨询工作的开展。②该课程最终考核方式也较简单,仍以“一张试卷定成绩”形式为主,考核内容为上课重点讲解内容的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这种考核方式常导致学生对临床医学遗传学知识点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该学科整体的认识、理解和应用。③由于课时不足,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常被弱化。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指出,“医学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文学,需要人文滋养”,我国古代早有“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等说法,说明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可或缺[12-13]。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程思政”,把医学人文精神更加深入地渗透到将来的基础医疗和优生宣传等遗传咨询岗位的工作人员身上,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基层遗传咨询工作者。

本文以增强学生“岗位胜任力”为总体目标,针对以上3个问题有的放矢,分别从能力和素质两个层面,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思政及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开展课程建设的初步探索与实践,结果证明:研究组学生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且更能理解国家的优生优育政策,并愿意积极主动加以宣传,在责任使命感的驱使下,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对遗传病的认识更加深入且能感同身受,并且也提升了研究组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就业自信有明显提升,岗位胜任力的自我评价更高(P<0.05)。

本轮教学改革实践结果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一线教师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素质培养层面,需要教师首先提升自己的医学人文素养,从学生将来的基层临床工作岗位中、课程学习和实践中挖掘和收集整理思政素材,恰到好处地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在能力培养层面,教师需不断增强业务水平,深入基层收集临床典型案例,结合教学内容深入剖析,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尽力做到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再精心撰写脚本用于情景教学,或录制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视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岗位胜任力遗传病胜任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高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新技术可诊断罕见遗传病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护生“岗位胜任力”培养模式的探讨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水质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几种常见类型遗传病的概率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