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化背景下高校就业教育优化策略研究

2023-01-04 19:57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张 颖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5〕

2022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1]。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实现就业数据的精准采集、就业信息的精准对接、就业指导过程的精准化与差异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将精准化的理念引入到高校就业教育中,对于推进高校就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精准化背景下高校就业教育工作取得佳绩

1.就业教育认识普遍增强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国家关于就业教育精准化相关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各高校对就业教育精准化的认识普遍增强,主要体现在:将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引入课堂教学,并开设有一对一的个体职业心理咨询和职业核心能力团体训练,照顾个体差异;开展职业性格测评,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定期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士来学校进行企业如何选拔人才的宣讲,帮助大学生了解第一手的企业招聘资料;通过微信、微博、网站、APP等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大学生精准把握职业世界概况;同时,各高校积极开展关于职业发展的学术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进行职业准备的积极性和职业竞争力。[2]这说明高校正在通过多种形式优化就业指导与服务过程,提高高校就业指导的精准化水平。

2.就业教育内容日趋完善

目前,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已从原来指导学生制作简历、传授面试礼仪及技巧,发展为辅导学生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职业目标等;由原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转变为从大一开始就指导学生进行职业世界探索,综合分析就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科学做出职业选择;让学生明白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从专业所对应的众多职业中选择既符合自己的职业兴趣,又具备一定的发展前景的职业。总体来说,就业教育的内容日趋科学化、系统化,这为建立健全精准化就业教育与服务机制,促进大学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就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各高校都在大力构建“智慧就业”平台,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很多高校建设了“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双选会报名、职位发布;毕业生可以通过现场扫码或在远程登录微信平台和APP查看企业招聘和职位信息,突破时间、地域限制,实时投递简历,在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形成一条信息互通、快速高效的双向通道,提高了校园招聘市场供求匹配的效率和质量。[3]另外,就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如,河南省建设了“河南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生源审核、信息报送、派遣审批、就业反馈等工作均移植到互联网平台,大大降低了学校就业工作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信息共享,实现数据对比分析,进一步拓宽就业形势分析研判的渠道,实现智慧就业。[4]

二、精准化背景下高校就业教育工作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精准化就业教育工作仍在摸索过程中。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课程、讲座、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满意度并不算太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国际上要求就业教育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职业指导的基础知识、职业测评技术、就业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职业咨询的资格认证以及团体辅导的技能和经验等。而我国高校就业教育工作者主要来自各学院的辅导员老师和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他们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职业发展中的问题比较了解,但是他们往往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要求他们运用就业指导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目前有一定难度。高水平专业教师的匮乏,是影响高校就业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2.就业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高校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等相关课程,但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处于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的需要,针对性不强,教育作用不明显,学生满意度不高。因此,如何根据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打破传统的标准划一的教育模式,提供差异化并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指导与服务,实现就业工作目标精准、过程精准、结果精准,对于解决当前就业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和必须。

3.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

目前,各高校虽然均在加强“智慧就业”平台建设,但在信息收集、信息推送、信息分析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使得就业指导与服务难以实现精准化的目标。首先,信息收集过于简单。高校就业信息收集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基本信息、求职意向、单位地点、薪资范围等显性数据信息方面的采集,而缺乏对薪资起伏情况、职位变化等动态的隐性信息挖掘,使得就业信息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另外,就业信息大多通过学生档案、就业协议等途径获取,渠道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需求。其次,信息推送无差异性,导致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降低。在互联网时代,就业信息发布呈几何级数增长,但信息发布的细分程度较低,无法做到精准推送,导致学生难以筛选有效的就业信息。最后,信息分析不够深入。在就业数据的分析上,高校往往只关注就业率、考研率等数据指标,分析的手段也局限于基础性静态数据的分析,缺乏对大学生中长期的职业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的追踪研究,而这对于精准化就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5]

三、精准化背景下高校就业教育优化策略

1.准确理解内涵,找准工作方向

(1)精准化就业指导的内涵。精准化就业指导是在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出的,具体可从目标精准、过程精准、结果精准三个方面来理解。“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是精准就业指导的整体目标,各高校应在这一政策目标指引下,结合自身实际,设定具体化的工作目标,为就业指导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提供精准导向。另外,根据高校就业指导内容划分,可以从精准信息对接、精准就业指导与服务、精准就业管理三个方面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6]实现就业指导的过程精准。最后,要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价体系,对就业指导的结果进行精准评估,从而获得建设性反馈,推动该项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2)明确就业教育各主体的责任。要建立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就业主体责任体系,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分工,推动精准就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政府应健全就业市场的法规,完善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组织教师定期参加职业规划师、职业咨询师等相关培训,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同时,还应着力培养教师信息化工作技能,提高其数据收集、分析与整理的能力,促使教师较好地完成互联网背景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另外,高校要依据国家精准就业指导的政策方向,明确本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顶层设计。同时建立规范就业指导各类工作的流程,明确其业务职能、办事职责,做到责任到人。[6]最后,用人单位应加强与高校合作,积极参与到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定制、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等工作中,更好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2.创新就业指导模式,精准个性化就业指导

大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说明传统的标准化的高校就业教育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开展个性化、差异化的就业指导是大学生迫切需要的。目前高校开展就业指导的方式主要有课程教学、专题讲座、职业测评、个体与团体就业辅导、社会实践等,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1)在课程教学方面。首先,实施分层教学。一方面,可以以专业为层次,进行横向分层次教学。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内容需求不同,以专业为层次进行分层教学,能够更好吸引学生,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以年级为层次,进行纵向分层教学。根据舒伯生涯发展五阶段论,可以结合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分年级开展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教学。其次,实施翻转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提前学习本节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老师由传统课堂的“讲授者”变为“解惑者”,更多的时间用于讨论和答疑,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将传统的就业指导课堂与网络慕课、专题讲座、校园活动等相结合,分阶段、分受众进行,以多样化的形式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7]

(2)个体、团体职业辅导方面。首先,成立专门的职业咨询工作室,为大学生提供个体、团体职业咨询与辅导服务。其次,将团体职业辅导与个体辅导、职业测评相结合,提高辅导效果。团体辅导覆盖面广、效率高但也存在针对性较低的弊端,而个体辅导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通过团体辅导识别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专业的职业测评工具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职业性格、兴趣、能力特点,然后对个别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个体职业辅导,从而提高辅导效果,最大程度实现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精准化的目标。另外,还可以将团体职业辅导纳入班级主题教育中,提高团体辅导的受众面。在对辅导员进行团体职业辅导培训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职业心理发展特点,开展不同专题的团体心理辅导。一方面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职业心理发展的个性化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大学生在面对职业发展的困惑时,身边有可以求助的支持资源,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系统。

(3)社会实践方面。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促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健康有效开展,发挥其对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首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可以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绩作为其评优评先、组织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调动同学们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保证其效果。其次,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联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定向输入实习大学生,提高社会实践促进就业的质量。最后,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考核与保障体系,形成长效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长期、稳定、有效开展,实现体系化、常态化。

3.优化供需交流平台,精准双向对接

在目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就业的两个重要主体。优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交流平台,促进二者精准对接,是推动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关键,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

(1)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精准平台对接。首先,优化智慧化就业平台。目前很多高校虽然都在加强智慧化就业平台建设,但是一些高校平台在功能上仍存在不足。智慧化就业平台应具备人职智能匹配、简历投递、职位搜索等功能。通过智慧化就业平台,大学生可以搜索与自身匹配的招聘信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求职意向在线投递简历。用人单位可以进行线上校园招聘,同时与毕业生展开线上交流。智慧化就业平台,可以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无障碍高效对接,从而提升大学生求职成功率和就业质量。其次,完善高校就业信息网的内容和功能。高校就业信息网应内容丰富、板块清晰明了,要在发布就业信息这一传统功能上,增加专业分析、职业测评、就业心理咨询等功能,克服单向交流、无差异信息发布等不足,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最后,加强微信平台应用。微信因其覆盖面广、方便快捷、实时互动的特点,成为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平台。[8]高校应积极建立就业指导微信公众号,为企业校园招聘提供平台,开发职业测评、问卷调查等小程序,定期、定向推送就业政策、招聘宣讲会等通告,确保学生实时了解最新的就业信息,实现“指尖上就业”。

(2)实施就业信息定制化推送。互联网时代,就业信息发布呈几何级数增长,无差异化的信息推送使得大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无所适从,难以从中筛选出有效的就业信息。因此,必须实施就业信息定制化推送,保证就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一是可以将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与学校学工部、教务处等部门的学生信息系统建立关联,形成有效的信息联通和共享。通过对职业兴趣、职业倾向性的调查和对数据库系统中课程学习、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建立大学生职业素质档案。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职业素质档案,将不同行业领域的招聘信息、职业发展报告,推送给不同的学生群体,从而避免信息的繁冗,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实现供需精准匹配理念下的就业信息“个性化定制”。二是可以依据大学生职业素质档案和大学生的求职意向,建立不同行业的微信群定向推送行业发展信息,邀请相关企业加入,进行线上交流,同时开展与之配套的线下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供需双方线上线下精准对接。

4.完善数据分析,精准就业指导结果评估

就业指导结果评估主要是对就业指导的结果是否达成政策目标、工作目标进行的评估,评估的结果能够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建设性反馈。目前,精准就业指导的目标是“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其中对于“更充分就业”这一目标,高校通常用就业率来衡量,而对于“更高质量就业”这一目标,尚无统一的衡量标准。[6]对此当下普遍的做法是从客观指标(就业流向、薪资福利等)、主观指标(工作满意度、胜任度、匹配度)两方面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估。既要分析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基础性静态数据,还要对大学生中长期的职业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的动态追踪研究。鉴于此,一是可以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追踪分析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搜集毕业生就业地点、单位性质、工资情况、晋升变化资料信息,建立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动态档案,并开展职业满意度、胜任度的调查,从主客观两个维度为就业指导结果评估提供依据。二是建立用人单位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跟踪反馈机制。面向用人单位定期开展本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度、满意度调查,了解本校各个专业毕业生在工作领域的优势和不足,从用人单位角度为本校就业指导结果评估提供依据。[5]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